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与探讨论文_何艺

湖南省宜章县人民医院 湖南宜章 424200

摘要:目的:总结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治疗效率。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自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1例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病人,将其设置成实验组;同期选取41例剖宫产术病人设置成对照组,同时对比及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研究对象在手术时长方面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同时,在出血量、产褥病发生几率、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等临床指标间的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P>0.05)。结论:临床上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本身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不仅在安全性能方面占有优势,同时还能避免病人二次接受手术,有助于减轻其身体痛苦以及经济压力,具有显著可行性,因此建议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时;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观察

子宫肌瘤本身属于良性肿瘤当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因机体子宫平滑肌的增生而出现团块,并压迫到其子宫周围组织,从而形成假包膜。近年来,子宫肌瘤 病人的总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临床表现通常是月经过多、痛经以及子宫增生等,但由于子宫肌瘤整体面积相对较小,若机体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往往会被直接忽略。当前国内剖宫产发生几率也越来越大,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已经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案,具有较高可靠性以及安全性[1]。因此笔者把41例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病人设置成实验组,再同期选取41例剖宫产术病人设置成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手术时长、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产褥病发生几率、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旨在总结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治疗效率,现将具体研究程序作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选自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1例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病人,将其设置成实验组。病人年龄在24-4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约(26±2.56)岁;病人孕周在37-41周之间,其平均孕周约(39±0.26)周。其中,有38例病例是单胎,有3例病例是双胎;有35例病例是头位,有6例病例是臀位。同期选取41例剖宫产术病人设置成对照组,病人年龄在22-4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约(27±3.02)岁;病人孕周在36-42周之间,其平均孕周约(40±0.15)周。其中,有37例病例是单胎,有4例病例是双胎;有36例病例是头位,有5例病例是臀位。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孕周、产次以及临床指征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P>0.05),值得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病人接受剖宫产术,而实验组病人接受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具体手术程序如下:

(1)给予病人腰硬联合麻醉,并做好备血等工作。以机体子宫下段为切口实施剖宫产术,待胎盘与胎儿均已成功娩出之后,于子宫内注射20U催产素,再将20U催产素放入500ml葡萄糖注射液5%中进行混合,给予病人静脉滴注,同时对其子宫切口进行无菌缝合。

(2)手术助手需用手部对病人子宫两侧的血管进行按压,或者是在病人子宫切口的上端对其双侧的阔韧带进行穿透,再以止血带对子宫内血管进行压迫。结合病人子宫肌瘤具体方位、生长形式、肌瘤数量等基本信息,选择适合病人的切口方式开展子宫肌瘤剔除术。

(3)针对浆膜下的带蒂子宫肌瘤病人,应当在其基地位置作楔形的切口,再直接切除肌瘤。在缝合环节,采取8字缝合方案。

(4)针对浆膜下子宫肌瘤病人,应当在其肌瘤的中部作纵行的切口,将肌瘤的浆膜层切开之后,用手部对肌瘤两侧的子宫体进行压迫,再用刀柄对肌瘤进行钝性剥离操作,然后以手术可吸收线对肌瘤残腔进行连续缝合,禁止留下死腔。最后,机体浆肌层则采取可吸收线间断水平褥式内翻进行缝合与压迫,再以包埋创面的方式实现止血目标。

(5)针对肌壁间子宫肌瘤病人,应当以纵行切口将其肌瘤包膜无菌切开,直至肌瘤后止。手术助手需用手部对病人肌瘤进行加压与挤压,以组织钳对其肌瘤进行外提之后,再用刀柄对肌瘤进行钝性剥离操作。待肌瘤被全部剥除之后,还需予以肌瘤残腔深层缝合及止血操作,禁止留下死腔。机体浆肌层同样采取吸收线间断水平褥式内翻进行缝合与压迫操作,并以包埋创面的方式达到彻底止血标准。

(6)针对多发性的子宫肌瘤病人,在进入其数个临近肿瘤时,应当选择同一浆膜层作为手术切口,对所有肌瘤进行剥除之后,即可将其肌瘤残腔直接关闭,用以控制创口出血量,同时还能防止机体术后子宫和附近脏器出现粘连。

(7)针对粘膜下的子宫肌瘤病人,当胎盘以及胎儿均已成功娩出之后,需经宫腔内对其肌瘤进行全数切除,执行创面缝合操作之后,还需予以止血。

1.3观察对象

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手术时长、出血量、产褥病发生几率、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等临床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研究发现,两组研究对象在手术时长方面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同时,在出血量、产褥病发生几率、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等临床指标间的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基于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来说,临床上还存在着部分反对意见,究其原因,具体呈现在以下诸多方面:第一,妊娠期机体子宫的血流十分丰富,若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能会导致产后感染、产后大出血等情况。第二,妊娠期机体子宫肌瘤相对偏软,和周围的界限也较为模糊,因此手术难度普遍偏大。第三,产后机体子宫肌瘤会自动变小[2]。

与之相比,部分医学人士也持相反意见。认为近年来高龄产妇数量越来越多,以至于剖宫产发生几率随之增大,同时妊娠期子宫肌瘤症状也更加多见。如果给予病人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避免开展二次手术,除了可以减轻其身体痛苦以及经济压力之外,还能控制并发症等情况的发生,并且可以控制子宫切除发生几率[3]。加之妊娠后期机体子宫对于缩宫素相对敏感,因此并不会加大手术难度。与此同时,如果未能及时处理病人子宫肌瘤,就可能会对其子宫正常收缩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加大产后感染、产后大出血等情况的发生几率,这与本次研究实践结果基本相符。由此可见,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显著可行性,因此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游艳琴,孟元光,李立安,彭红梅,范文生,李亚里.腹腔镜下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预后和生育结局[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08):1185-1188.

[2]郭晓光,韩传宝,钱燕宁.佩尔地平对垂体后叶素诱发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心血管反应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05):432-434.

[3]王海英,梁洁玲,张仁礼,毕燕玲,罗怀钦,蒋洲梅,闻安民.抗苗勒管激素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卵巢功能的改变[J].实用医学杂志,2014,16(16):2573-2575.

论文作者:何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  ;  ;  ;  ;  ;  ;  ;  

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与探讨论文_何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