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中国农业论文,发展阶段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农业战略性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中国农业推向国际舞台,在理论上需要明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中国农业国际化比较优势,这有助于明确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发展任务和要求,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差距,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讨论现代农业阶段划分并在多国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分析。
一、农业发展阶段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清楚地表明,农业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划分农业所处发展阶段,对提升农业水平,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早期农业发展阶段划分
农业发展的阶段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过程,直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建立了农业发展阶段比较完善的理论。德国传统派的李斯特(注:参见尤吉诺·海亚密和弗农·拉坦著:《农业发展:国际前景》,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第12页。),在19世纪80年代以分配占有的变化作为阶段划分依据,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原始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产品加工阶段和农产品加工商品化阶段五个阶段,成功地表达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本质要求,认为农业进步只有在进口需求刺激情况下或通过国内工业发展才能发生。因为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科学技术扩大应用会引起更有效的生产,国内工业发展是农业进步的最重要的推进器。
20世纪40年代前后,结构转变学说发展者克莱茵·克拉克阐明了三次产业及相互关系,揭示了经济社会阶段演进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后,主导部门学说倡导者W·W·罗斯托提出了经济增长阶段性理论,提出从原始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变的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消费阶段和高额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把经济发展过程用飞机作比喻,在飞机达到某一临界速度后才能飞行,“起飞”阶段理论已广为传播。
在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理论中,农业发展三阶段论最为突出,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尔的农业发展三个阶段(注:约翰·梅尔著《农业经济发展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12页。除梅尔外,毛里塞、珀金斯和劳伦斯·威特,布鲁斯·F·希尔和阿瑟·T·莫舍等人曾提出农业发展三阶段论,参见尤吉诺·海亚密(Yujiro Hayami)和弗农·W·拉担著《农业发展:国际前景》,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第16页。)为例,可以清楚认识国际农经界对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梅尔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梅尔认为,传统农业是一个技术停滞的阶段,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形式的投入物,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缓慢增长。因此,传统农业阶段的农业生产尽管会有所扩大,但实质上它是通过各种投入物的使用量来实现的,结果是资源生产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即传统农业阶段生产的扩大是依靠降低单位投入物的收益和生产率而完成的。在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技术进步的复合作用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效率以及农业生产的增长率,而技术进步则要求整个体制的完善和改良,是一个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的动态过程,运用一系列既有的技术进入创新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是提高作物单产和单位家畜的生产能力。但这一阶段使用的资本量仍然较小。第三阶段是高资本技术性动态农业,其基本特征包括:资本以大型机械的形式代替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得以持续提高;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改进作物和动物的适应性,增加生产量,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显著下降,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在农业部门的运用也日益集约化;非农业产业部门扩展的结果是,劳动力与土地比率下降,农场平均规模扩大;由于农业部门对资本需求很大,产生了对其它经济部门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其它经济发展。由于这一阶段经济转型已经完成,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而农业不再主要地担负援助其它经济部门发展的重任。
正如海亚密和拉坦认为,这三个阶段大体上类似于罗斯托模式中的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和向成熟推进阶段(注:尤吉诺·海亚密和弗农·拉坦著:《农业发展:国际前景》,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第16页。该书将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尤吉诺·海亚密译为早见雄次郎。)。小克利夫顿·R·沃顿综合了珀金斯—威特、约翰斯顿—梅勒和希尔—莫舍提出的阶段分类方法,概括了从第一阶段通过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变化的十大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
表1 农业发展从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的十大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进入第三阶段前
进入第三阶段后
一般的价值、态度、动机否定的或有阻力的 肯定的或可接受的
生产目标
家庭消费和生存
收入和净利润
制定决策过程的特点
不合理的或传统的 合理的或“选择制订”
静态的或传统的(没有或
技术或工艺状态有缓慢的改革)
动态的或迅速改革的
农业产品商品化程度
自给或半自给
商品性的
农业投入商品化程度
家庭劳动和农业自产产品
商品性的
要素比例和报酬率
高劳动与资本比率;低劳
低劳动与资本比率;高劳动报酬
动报酬
影响或服务于农业和
缺乏的和不完善的 有效的很好发展的
乡村地区的机构
非消耗性农业资源的可得性
可得的
不可得的
农业部门占整个经济的份额
大小
注:本表根据海亚密和拉坦著《农业发展:国际前景》,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第17页原表整理。
虽然上述研究从整个社会演进角度研究了农业的阶段划分,但都是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基本特征,实际上仅划分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形态的农业变化特征,其基本点是如何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60年代或以前关于农业发展阶段的这些理论,已很难指导现代农业发展。
什么是传统农业?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从事后的观点看,假定存在特定的条件,农业就会在经历一段长时期后逐渐达到这种均衡状态。从预期的观点来看,现在仍不属于这种类型的一个农业部门,在同样的条件下,在长期内最终也会达到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均衡状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未来,作为这种类型均衡状态基础的关键条件有三个:①技术状况保持不变;②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③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同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注:详见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第24页。)。梅尔在《农业经济发展学》一书中从劳动力利用、土地、价格等方面专门论述了传统农业的特征。吉利斯也认为,人们对传统农业系统的普遍看法是,这个系统是由多少世纪以来一直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耕作的农民构成的。传统的农民受到习惯的束缚,不能进行提高生产率及其工作效率的改革,其原因也在于传统农业的变化是缓慢的,现代农业的变化是迅速的。在现代农业中所运用的大部分新技术,都经由科学研究而问世,而在传统农业中,新技术有时候是个别农民修修补补的结果。传统农业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农民大半生都用某种固定的技术耕作,他们能够花费精力来提高使用这种技术的效率,但即使得利用变化缓慢的这些技术有效率,其收益也是有限的,改进技术的时间间隔太长,这种技术进步只能使农村生活略有改善(注:马尔科姆·吉利斯等著:《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638页。)。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传统农业及其特点。根据这些定义,无论是从农民对土地和劳动力这类固定要素的高度依赖性,还是从现代投入物数量增加及其对农业产品和经济产出的作用,或是从技术的复杂性及技术变革的速度来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已经进入现代农业阶段。确实,今日农业发展已非20世纪60年代农业发展阶段所能概括,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取得进展,纷纷跨入现代农业行列,而且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包括新大陆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如韩国、巴西等)比较的相对变化也十分巨大。过去意义上的纯粹传统农业,只在部分非洲国家和亚洲少数内陆国家存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已经是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特征变得十分模糊。中国农业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整体上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正如雷纳和科尔曼所说,“在传统农业政策议程上,一个隐含的假设是,农耕是农村地区的脊梁,有活力的农村经济依赖于农业收入水平。”(注:参见A·J·雷纳,D·科尔曼主编:《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和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第10页。)然而,现代农业是一个大概念,被许多研究认为是一个十分粗线条的大阶段,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十分巨大。为进一步认识内容庞大的现代农业,为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该从理论上对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做进一步研究。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旋律的世界社会经济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在为追赶发达国家、缩小差距制定发展目标。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农业不仅是其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农业也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不仅在工业化之前,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是如此。推进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升级,在任何发展阶段都有其重大意义。但其现代农业所处阶段不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其作用大小亦不同。无论是农业经济理论研究,还是政府发展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都需要进一步把握,客观上需要对现代农业做出合理的阶段划分。
(三)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的划分
结合中国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战略,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依次是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代表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注:更详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及理论依据源自作者1999年主持并完成的“浙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国际比较研究”课题报告(未发表)。)。
1.准备阶段。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始有较少现代因素进入农业系统。如农业生产投入物中的化肥投入量已经较高,土地产出水平也已经较高,但其它如机械化操作水平、农业商品率等可能还很低,有的如资金投入水平还是传统农业生产状况,农民文化程度和科技及管理水平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只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做了一定的基础准备。
2.起步阶段。本阶段为农业现代化进入阶段,这一阶段现代投入物快速增长,生产目标已从物品需求转变为商品需求,现代因素对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已经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处于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在农业生产状况、农业产出结果和农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与保障方面,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3.初步实现阶段。在本阶段,现代农业已有一定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特征。这一阶段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表现为现代物质投入已经较高,而且产出水平,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快速提高。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等非经济因素还存在不协调状况。
4.基本实现阶段。本阶段的现代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农村现代化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与同时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大为缩小。这一阶段,不仅农业生产投入物已经处于较大规模、较高程度,资金对劳动和土地的替代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业发展已经逐步适应工业化、商品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村整体水平与商品化程度、农村工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现代化已经处于较为协调的发展过程中。
5.发达阶段。它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已经达到了现代农业的较高标准。这一阶段,不仅与历史纵比已有质的变化,与同时期中等发达国家横比,其现代农业水平已基本一致,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虽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非农业系统因素造成,就农业和农村本身而论,这种差距并不明显。这一时期,现代农业水平、农村工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建设水平较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进入了比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对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做比较的风险很大,将中国农业发展与众多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更困难,部分原因是中国统计数据记录工作开展较晚,数据口径可比性不高,部分原因也是不同国家现代农业处于不同阶段。但要真正认识世界现代农业,把握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将中国农业置于国际环境进行国际比较,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方知中国农业发展的优劣,按照比较优势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才能谈得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注:欲更多地了解国际比较数据和结果,请参见徐星明和杨万江:《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期。)。下面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研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类,并进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类
从可获得资料和农业系统的可比较性,我们选择农业生产率为标准,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相结合,对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做简要比较。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三分位方法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得到世界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结果。表2是1997年99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分布特征表。
表2
世界农业生产率分类特征表
高土地生产率 中土地生产率低土地生产率
高劳 荷兰,丹麦,挪威,法国,瑞典, 加拿大,美国,拉脱维亚,尼加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
动生 意大利,日本,奥地利,西班
拉瓜,阿尔及利亚,智利,白俄 根廷,乌拉圭,委内瑞
产率 牙,韩国,匈牙利等19个国家
罗斯等9个国家 拉共5个国家
中劳 埃及,萨尔瓦多,危地马拉,阿 约旦,巴拿马,突尼斯,哥伦比 南非,巴西,巴拉圭,墨
动生 尔巴尼亚,牙买加,越南,菲律
亚,阿曼,厄瓜多尔,波兰,亚 西哥,加蓬,纳米比亚,
产率 宾,巴布亚新几内亚,乌干达
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土耳
摩洛哥,刚果共和国共
共9个国家
其,尼日利亚等16个国家8个国家
低劳 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
贝宁,巴基斯坦,多哥,卢旺
中非,塞内加尔,津巴布
动生 印度,孟加拉国共5个国家
达,尼泊尔,中国,布隆迪,马 韦,马里,尼日尔,肯尼亚,
产率 拉维共8个国家 柬埔寨,赞比亚等20个国家
注: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1999)有关指标计算。表中土地生产率按农业用地计算。
可以将表2视为一个平面坐标,将表纵横中间作为坐标轴,以原点作为中等现代农业水平,远离原点的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为最高和最低水平,将这99个国家划分为高生产率国家、次高生产率国家、中等生产率国家、次低生产率国家和低生产率国家五类。第一类,高生产率国家19个,占19%。这类国家既是高劳动生产率国家,同时也是高土地生产率国家。第二类,次高生产率国家28个,占29%,包括:高劳动生产率但土地生产率低,高土地生产率但劳动生产率低,高劳动生产率却只有中等土地生产率,中等劳动生产率却有高土地生产率。第三类,中等生产率国家16个,占16%。第四类,次低生产率国家16个,占16%,包括:低劳动生产率但土地生产率为中等水平的国家,低土地生产率但劳动生产率为中等水平的国家。第五类,低生产率国家20个,占20%。
根据农业生产率水平看,中国现代农业已经起步。以横轴表示土地生产率,以纵轴表示农业劳动生产率,从右下向左上方表示现代农业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从这99个国家选择9个代表性国家,分别表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代表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其平面水平和变化趋势如下页图1所示。
(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传统农业的痕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取得了世界公认的现代农业增长的奇迹,开始追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向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迈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以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动态地看,1979~1981年,中国平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161美元(1995年美元),排在有数据的86个国家中的第83位,属最低国家之列;到1996~1998年,在有数据的115个国家中,中国已经提高到307美元(1995年美元),提升到第95位,在百分位中的位置由4.5%上升到17.4%。如果以中等国家的位次(中分位)为标准衡量,中国在改革初期和目前分别为7%和34%,表明虽然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已显著缩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状况开始有了较大改变。表3是9个典型国家农业发展的数据。
应该看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中国农耕水平不仅起点高,而且以较快速度增长。在1979~1981年到1996~1998年期间,按每公顷收获面积计算的谷物产量,中国由3027公斤提高到482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9倍和2.31倍,在1979~1981年有数据的122个国家中由高到低排第25位,在1996~1998年有数据的145个国家中排第19位,说明中国现代农业有着高度发展的农耕水平,而且农耕水平提高速度有加快趋势。
中国现代农业与世界相比,有比较突出的特点:
(1)农业资源相对贫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客观要求必须珍惜农业资源,走提高农业资源产出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2)非农经济已有一定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在农业产出不断增长的条件下,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比例的快速下降,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实力增强等,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低价格农业要素等有利条件,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仍然比较脆弱。
(3)已经跳出基本农产品制约“陷阱”,为农业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可以不受粮、棉、油、菜等基本农产品供给限制,完全可以通过区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4)农耕水平已经较高,需要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和升级。由表3最后一栏可知,中国谷物单位产量已经达到世界高水平,还需要在结构调整、质量改善等方面努力。
图1 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示意图
表3 中国与典型国家农业发展长期变化比较
项目 农业增加值比例
农业劳动力比例 农业劳动增加值 谷物产量
(%)
(%) (1995年美元)
(公斤/公顷)
国家 年
1970 1980 1998
1970 1990 1979~1981 1996~1998 1979~1981 1996~1998
1.柬埔寨
-
-
51
79
74- 408 10251784
2.中国
35
30
18
78
72
161307 30274821
3.泰国
26
23
11
80
64
630924 19112466
4.巴西
12
11
8
45
23
2047
4081 14962480
5.尼日利亚 41
21
32
71
43
414624 12691197
6.菲律宾
30
25
17
58
46
1348
1352 16112437
7.阿根廷
10
6
6
16
12
10539
1371521833284
8.美国
3
3
2
4
3 -3952341515380
9.日本
6
4
2
20
7
15655
3027252526017
低收入
39
31
23
75
68 - 348 10971267
中等收
17
12
9
40
28 - - 17892358
高收入
5
3
2
11
5 - - 31704051
全世界
9
7
4
55
49
- - 16002022
注: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CD-ROM数据计算。
(5)城乡二元结构仍较明显。中国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十分庞大,与城市人口相比的人口城市化指标明显低于许多国家。这表明,中国城市化水平虽有很大提高,但人口城乡分布仍极不合理,大量劳动力分布在农村,许多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快速转移,否则,农业劳动力资源占有水平难于提高,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目前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处在世界农业发展的第二个层次,仅相当于目前中等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40%。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尚需扬长避短,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标签:农业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传统农业论文; 生产率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四个现代化论文; 三农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