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山康复医院 江苏苏州 215300;2无锡市中医医院麻醉科 江苏无锡 21400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04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单用神经刺激仪操作)、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操作),两组各25例。结果:研究组阻滞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大大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应用分析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技术在临床中比较常用,传统操作需要利用针刺确定易感定位,这对于患者配合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医师的操作技能也具有较高的要求。现如今,随着神经刺激仪的推广普及,使得臂丛神经阻滞更加准确、便捷,再加上超声技术的普及,使得外周神经阻滞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鉴于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特此探讨了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收治于2017年11月--2018年04月,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各25例。均为上臂、手、上肢远端手术患者。排除神经阻滞禁忌症者。研究组中男性研究对象16例,女性研究对象9例,年龄23-57岁,平均(55.4±1.9)岁;常规组中男性研究对象15例,女性研究对象10例,年龄24-59岁,平均(55.6±1.7)岁。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经鼻导管给氧,常规心电监护,构建静脉通道。患者保持仰卧,头部倾斜于患肢对侧,外展患肢90度,外旋上臂,略微弯曲肘关节,手背与床自然贴紧,消毒、铺巾。
常规组单用神经刺激仪操作: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予以引入,当其中某一神经的支配肌肉群节律性收缩后,开展神经阻滞麻醉,0.4%罗哌卡因40ml静注。
研究组经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操作:超声探头套上一次性无菌保护套,定位于患者腋窝顶端,经超声引导下,利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当其中某一神经的支配肌肉群节律性收缩后,开展神经阻滞麻醉,取0.4%罗哌卡因8ml,对每支神经进行静注。
1.3观察指标
阻滞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即术中主动问询患者感受,患者无任何疼痛感,视为优;术中患者疼痛轻微,利用镇痛药物进行辅助镇痛后,顺利完成手术,视为良;术中痛感明显,无法进行手术,视为差。优良率=(总病例数-差的例数)/总病例数*100%。记录两组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血肿、出血等。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阻滞麻醉效果
研究组阻滞麻醉优良率为96.00%,显著高于常规组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阻滞麻醉效果对比
2.2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技术有很多优点,比如治疗费用低、镇痛效果突出、操作简单、患者意识清楚。既往所采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定位比较盲目,通常需要多次操作,若是患者难以配合、过于肥胖、解剖标记不清楚,则会进一步增大阻滞定位难度,影响神经阻滞成功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神经刺激仪的出现,使得臂丛神经阻滞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为医师准确定位提供了有效帮助。在电流刺激下,人的混合神经会出现肌肉收缩,进而确定定位,针尖四周神经位置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肌肉运动反应也可通过肉眼观察,一旦针尖与神经干靠近,通过电流作用,肌肉群收缩就会显得更加有节律性,针尖就不需要接触神经干,故而就不会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
神经刺激仪的使用,虽然显著提高了麻醉效果,但也是盲探法。每位操作医师都希望能够在局麻期间看到神经、穿刺针、麻醉药物,经超声引导下,便可实现这一期望,联合神经刺激仪后,两者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还可以互相弥补缺点。经超声引导,有利于医师更加清楚的看到解剖结构、操作流程,更加准确定位神经。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开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利于医师肉眼观察到麻醉药物的扩散以及神经束的推动,明确神经四周的麻药弥散是否充分,与此同时,还可对穿刺针进行灵活调整,确保麻药完全包裹神经,以巩固阻滞效果。
结合本文分析,结果证实,研究组阻滞麻醉优良率为96.00%,显著高于常规组80.00%,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常规组2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臂丛神经阻滞中,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的应用效果确切、突出,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宇茹,梅康晖.64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13,24(19):173.
[2]李恒卓,高颖秀.关于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12(11):145-146.
[3]熊之勇,祁国卫.神经刺激仪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2015,36(28):136.
论文作者:傅从良1,胡静1,周红梅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神经论文; 超声论文; 患者论文; 常规论文; 效果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