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走向小康社会研究_农民论文

江西农村走向小康社会研究_农民论文

江西农村迈向小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小康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振兴农村的目标

实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强国富民的宏伟目标。目前我国人民已经顺利地走完了第一步,使11亿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最关键的是向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80年代江西经济基本上与全国同步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90年代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和全国人民一道向小康水平迈进,现在到了关键的冲刺阶段。

迈向小康实质是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党和国家的十年规划纲要,综合比较国内先进省以及下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民生活状况,并结合江西发展条件分析,我省农村小康水平的主要的数量目标应是:

——农村收入消费水平。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630元,2000年达到1200元,即在90年代年均增长6.6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1990年的565元,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元左右,即10年年均增长6%左右,达到80年代中期的城市商品消费水平。这是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随着价格上升,指标应相应调整。

——吃的方面。1989年全国农民平均日摄入热量为2603千卡,江西1990年已达到2700千卡。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人均GNP500~2000美元)平均是2777千卡。根据食品增长预测,江西农民日摄入量可在2750千卡左右,重点在结构改善,增加动物蛋白、脂肪中摄取的热量。农民生活用粮1990年为341公斤。本世纪末应降低在300公斤左右,肉类(猪、羊、牛、家禽)消费量目前约15公斤,本世纪末增加到22公斤左右。其它副食品的消费量也要较快增长。主食与副食品的比例(以货币计)目前农村是1.34∶1,本世纪末应改善为1.28∶1。

——穿的方面。目前江西农民除棉布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外,其它各种布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平均每个农民用于穿的支出是42.2元,占消费额的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城市的1/3。本世纪末应达到100元左右,占消费额10%,衣物中化纤毛呢比重上升。

——住的方面。1993年平均每个农民年末使用的生活用房面积22.91平方米,其中砖木、混凝土结构的为15.35平方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世纪末,主要是提高住房的质量,使砖木、钢筋混凝土住房面积达到人均16平方米,同时不断提高内部装修的水平。

——用的方面。目前农村手表、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等基本普及。电视机住户普及率1993年为64.24%,本世纪末应基本普及电视机。新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基本未进入农民家庭。到本世纪末应达到5%以上的普及水平。用的支出由目前的53元,增加到100元以上。

——能源消费方面。江西农村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商品能耗水平较低,商品能耗仅占能耗的14.8%,人均约40公斤标煤,只及全国的1/2。农村生活电力消耗量人均只有18.3度(1993年,同期城市是65.8度)。至本世纪末,农民商品能耗要达到生活能耗的50%左右,农民生活用电达到目前先进省份人均30~50度的水平。

——每一医生负担人口。1990年全国平均为668人,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5。本世纪末继续减少到650人左右。江西1993年为760人,本世纪末要降低到700人以下,农村的医疗保健条件相应改善。

——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是指某一年份根据不同年岁人口的死亡率推算已经活到不同年岁的人们的平均可能寿命,能综合地反映全体人口的死亡水平。我国1988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66岁)。可以认为目前江西农村这一指标已符合小康标准。但至本世纪末将继续延长。

——初等教育普及率。我国1990年已有75%的县普及小学教育,本世纪末应提高到80%以上。中学普及率达40%,其中农村基本上普及初中,中学入学率达到85%左右。

——男女生性别比。这是反映妇女地位的重要指标。我省到本世纪末,要完成两基目标,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省普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0%。我国1989年小学是1∶0.82,中学是1∶0.69,农村境状更差。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是1∶1左右。到本世纪末,应将这两个比例提高到1∶0.85。农村中学生性别比提高到1∶0.7。

——恩格尔系数。我省城市居民1993年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为54.9%,农民是61.4%。本世纪末,农民降低到50%左右。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仍将居高,主要是因为食品自给性比重高,主食比重大,副食支出增长快等原因。

——城市化率。江西1994年居住在城镇(指城区和镇区)人口为12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7.5%,本世纪末要达到35%左右,2010年要超过50%。

——人口增长率。按照10年人口规划,可将农村迈向小康的人口目标定为自然增长率12.5‰。

——文化生活及基础设施环境。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左右。村村通电话、通电、通车,乡乡通有好的匍装路面公路,农民进城便利。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城乡差别。城乡消费水平差别1993年江西为2.20∶1,本世纪末城乡差别维持在这一水平不再扩大。

二、走好迈向小康的关键几年

农村如何实现小康目标?不同的地区,资源条件、交通地理条件、产业条件、市场条件不同,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创造不同的致富之路。在江西目前已经达到相对富裕的“小康村”、“小康乡”中,迈向小康各有成功之举。大致可以分为:(1)粮食增产致富型;(2)林区发展致富型;(3)经济作物开发致富型;(4)农村加工致富型;(5)矿产开发致富型;(6)城郊发展第三产业型;(7)综合发展型。基本的要领就是要有改革和开拓的精神,注意扬长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通过对产品的深度开发,把优势产品变为优势产业,努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政府要分类指导,促其进步,走大农业全面发展的道路,并努力实现种养加结合、农工商结合、内外贸结合和农科教结合。

(一)面对当前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形势,江西农业应尽快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开发的效益,扩大农业产品中商品化的比重,在现阶段,仍然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我省的农业资源优势,稳定提高粮食生产,重在品种质量的改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着重改善农业内部结构,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思路。农业开发多年强调,但在前几年发展慢于部分兄弟省份,未取得更为明显的进步。主要原因,是未很好地解决如何切实地增加对农业投入,弱化和分散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到宏观经济社会效益的轨道等问题。在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更快致富的道路上,应该重视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

(1)一定要重视农业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农业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农业经营的效益,事实证明,没有效益的农业开发,是不能持久的。农业的效益综合反映为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率。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偏低是农民不能从生产经营中获得更高收入的关键所在。提高土地产出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江西每亩耕地的劳动投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我们单产水平较高的邻省。此外,在技术进步方面,与外省比较也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必须继续提高劳动集约度,即采取更加精耕细作的方法来提高单产,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技术推广的潜力也很大。

(2)要走优质化的开发道路。江西几次大的增产高潮,引起增产的主导原因,主要是优良品种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因此要继续重视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在江西的应用。优质化的另一含义是指大力发展品质优良、价值高、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今后农业发展要在指导思路上从追求数量扩大转变到质量提高上来,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来规划农作物的种植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品种。

(3)下决心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按照高效益、商品化的目标,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第一,在农业中稳定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加速发展林、牧、副、渔,江西在农业资源中,突出的优势是山林和水面,耕地面积不足,因此一定要重视山林和淡水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林、牧、副、渔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第二,在种植业内部,仍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提高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第三,在粮食作物内部,要提高优质稻、小麦和大麦等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第四,在林业内部,要大力发展果林业及其它经济林业在整个林业产出中的比重,要逐年改变主要依靠野生自然采集的林业生产模式,大搞人工经济林,提高山林的商品产出;第五,在牧业内部,要鼓励发展节粮型畜禽,发展草食动物,同时,生猪要继续稳定发展,突出鼓励发展瘦肉型猪;第六,渔业要继续发展池塘养鱼,同时大力发展大水面养殖,发展优良鱼品种。实现了上述结构调整的目标,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就可以大大提高。

(4)要切实地解决农产品商品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问题。由于农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市场属性,经营风险性大,农产品风险的客观性以及农民害怕风险的决策心理,导致农业生产的波动,导致农民不敢经营商品率比较高的农业产品,趋向于生产商品率比较低的自给为主的农产品。

解决农产品经营风险,核心的内容是使农民按照政府产业方向的引导,努力增加生产的过程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能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正比地增长。要建立平铺风险的机制,通过设立风险基金,发展社会保险,发展期货市场,建立较长期的、稳定的供销渠道,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来共享生产发展的利益和共同承担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通过风险分散机制的建设,克服农民的风险心理与农产品多风险性的矛盾。从而使农民能根据利润状况变化正确地调节生产取向,就有可能通过千万农户的自觉选择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5)选择合理的资金投向。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应首先运用于减少对农民的各种摊派(除纳税以外,农民纳税的意识必须强化)。其次,应该适用于那些具有间接的、长远的整体效益,建设项目和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业建设项目。其三,要投入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搞那些农民分户难以办到的,但却直接影响农民经营效益的产品流通、加工、种场等技术推广和普及项目。其四,用于价格(产品和生产资料)等政府手段为生产销售中的补贴。尽可能不要将投入直接用一般农民生产经营过程。除困难救济款以外,尽量不要直接将国家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变为农民的现金补助。国家对分户经营承包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资金引导并铺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的长期产业规划与农民分户承包的积极性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

(6)要解决系列农业开发的问题。江西农业开发总体战开始以后,不同于以往农业开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农业项目的系列开发。用一个一个系统工程的方式组织农业的开发,把优势产品变成优势产业,即不仅按照资源条件组织农业自身的开发,同时也抓产品的深度加工,抓产品的市场拓展。在发展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而调整工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使农业开发实现最佳效益。

(二)乡村企业进一步发展,是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人口众多及土地资源有限,因此仅仅依靠大规模的集约劳动投入,来增加土地的生产潜力总是有限的。农民致富之路,是在努力增加土地产出率的同时,实行劳动力以及其它非土地的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去开辟增加社会产品和社会消费的更广阔的天地。在人多田少突出的地区,这一任务尤为迫切。各地的发展经济表明,那里的乡村工业发达,那里的农民就富裕。

为了促使乡村工业有更大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乡村工业发展观。乡村工业的发展要从片面追求产值增长,转变到重视质量、效益和科学管理上来。

第二,要使乡村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者。这个对国营工业企业提出的改革命题,同样也适用乡村工业。

第三,乡村企业要集团化。乡村工业发展的初期由于资金来源不足,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规模,从而客观地要求乡村工业应该主要搞那些资本不大、劳动密集的工业,这种加工业一般对企业经济规模没有严格的要求。江西的乡村工业中,很多源于这一类,但也确有很大一部分加工业,分布在对经济规模有严格要求的纺织印染、机械制造、陶瓷、食品等行业,这些部门的乡村工业规模过小,成为物质消耗高、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各级的乡村企业管理机构,要根据本地区乡村企业的状况,作出产业调整规划,以本地区的优势产品为龙头组成集团,同时对分散生产经营的产品实行大规模的统一的技术服务和供销服务,组成大规模的一条龙公司,还要鼓励形成跨地区的企业集团。

第四,引导乡村工业调整产品结构。江西乡村工业在产品结构上的突出问题,是产品档次低、规模小,最终消费的产品偏少,生产资料性产品偏多;高利税的产品少,低利税的产品多。产品结构的调整,关键的问题是要创造企业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调整和要素优化组合的机制。

第五,创造乡村工业调整提高的宏观政策环境。一是要严肃地反对乡村工业的行政性干预以及各种名目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二是继续稳定地坚持扶持乡村工业发展的各项宏观政策,但要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各种优惠政策要有利于择优汰劣。三是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在工商发照、财税关系上要依法管理。对于资源开采型的乡村企业,要根据资源情况统一规划。对于企业的选址兴建和扩建都要按照小城镇发展规划来实施。四是加强乡村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条件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建立农村工业区的办法,设立一批工业小区,实行城镇化管理,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

第六,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速乡村企业的发展。要发展乡村企业,必须广开聚财门路。在一些乡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创造了许多社会集资的渠道,可以为各地发展乡村工业借鉴。一是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可以搞所谓以资带劳,进入企业者先交一定的资金;二是发行债券;三是发行股票。

第七,加速人才的开发、培养与技术引进。当前,乡村工业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弱点是乡村企业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的综合反映。因此,加速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是乡村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乡村企业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一方面派出人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可聘请专家学者讲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设立农民技校,专门为乡镇企业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费用采取带资培训办法解决。

提高乡村企业的技术水平,另一迫切问题是要加速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乡村企业的技术引进,要立足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制新产品,提高乡村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第八,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培植企业发展后劲。

(三)引导小城镇的健康迅速发展。占全省人口80%左右的农村人口要迈向小康,乡村的城镇化是内在的要求。由于90年代的10年间,大中城市将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随着国营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原来潜在于各企业的剩余劳力,将面临着寻找新的工作的问题。因此,江西乡村城镇化将不可能走发展大中城市来吸纳农村人口的道路。而对农村大量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宏观要求。小城镇在中国的发展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在80年代的10年中,江西乃至整个中国的小城镇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联结城乡的纽带、乡村工业化的基地、农业现代化的支点和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深远地影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事实证明,没有一定的城镇为依托,不逐步地享受城镇化的综合福利,农民迈向小康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因为在分散和远离城镇的乡村地区,即使农户的收入水平能够达到小康的要求,也不可能综合地享受小康之家所要求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的福利。

小城镇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全省大中小各类城镇将在2500座左右,到2000年江西省人口控制在4300万以内,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1800万左右,占全省总人口的43%,占农村人口的53.8%,人口分布的五个层次,即农村、乡集镇、建制镇、县城、城市的比例为4.5∶2.5∶1.0∶0.8∶1.2,也就是说,45%的人口居住在广大农村里,12%的人居住在大中城市,43%的人居住在小城镇。

——对全部小城镇都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并按规划进行建设。

——每座县城和建制镇基础设施配套完整,供水、排水、通讯、能源、道路等满足生产、流通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80%的农村集镇的街道、通讯、给排水和垃圾粪便处理等公用设施及能源有保证,普及自来水。

——每座小城镇都建立起能适应本区域生产、生活需要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服务等设施。中心集镇有综合市场、完全中学、影剧院、图书馆、综合医院。

——每座小城镇与外界连接的交通方便、路况良好,彻底解决目前较普遍存在的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拥挤混乱局面。

——小城镇的每户居民有一套居住面积高于城市人均面积的住房。

——每座小城镇镇容整洁、庭院绿化,路旁有树,有一定的公共绿地面积,中心镇以上有一、二处可供人们平时或节假日憩息和交流的清静场所。

(四)完善农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继续保持和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把分户农民的积极性引向高效益、商品性生产,即有效地协调农民与政府、短期与长期、分户经营与规模经营之间的内在矛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上述矛盾的科学选择。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通过对农业的有效的市场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及农产品销售)、加工服务(即农产品加工增殖)、科技服务(优良品种、耕作管理、以及施肥等)、信息服务(生产发展的指导、市场与物价情况)以及资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等。引导农民进行有效的商品化生产,解决那些农户办不了、办不起的问题。因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本质,是要在分户承包土地这一基本的农地制度基础上,建立有组织的市场体系,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农业生产流通和分配。其内容包括:

完善农产品市场。即建立这样的市场组织,它能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生产,实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结,它的功能具体是:(1)努力维持价格的基本稳定。这样,使农民在增加产出后,能获得收入的增长,从而继续鼓励农民增产增收。(2)能节省农民自身的流通费用。将分户农产品集中起来供应给消费者。(3)能按主要农产品组成采购、批发、零售的完整市场体系,保证各流通环节的畅通。(4)能按区域组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区域间的农业优势互补。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首先要努力维持农业生产资料稳定的供应与基本稳定的价格,使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处于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其次要做好各种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使农民能比较公平地享受到生产资料供应。

建立完善农村劳务市场。使各专业户能方便地进行劳务的调剂,变目前靠亲友之间帮工的劳务交流关系为通过劳务市场来大规模地调剂剩余劳务的安排。同时农民从事城市工作及其它乡镇非农产业的工作介绍等职能。还要有计划地开展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在全部农村市场体系中,目前劳务市场最不完善,成为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农村科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如果充分发挥现有的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及时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就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科技市场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首先解决现有的科技生产力的实现问题。在今后10年农村迈向小康的道路上,良种的培育和推广方面亦具有很大的潜力。在今后10多年间,农业生产向高效益、商品化轨道迈进,在良种科技服务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多搞优质品种、高价值的品种以及农业内在结构转变所需要的多种优良的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品种。农业向深度开发以及农民向非农产品转移的技术,包括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保鲜技术也是科技服务的重点。

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信息是当今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些地方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信息不足。在一些不通电的农村,接受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条件都没有,外部市场需求什么都不知道,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产要素。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及时地向农民传播市场价格信息、生产技术信息、政府产业规划信息和政策的信息。

(五)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素质。改善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的重要方面,是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使未来10年农村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低于12.5‰,计划生育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坚持不懈地进行计划生育的宣传,通过强大的舆论力量,增强农村人口的忧患意识。为了将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降到国家的要求标准以内,应继续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有条件地批准生育两个孩子,坚持杜绝多胎生育的政策必须坚持到2020年前后。要把不搞计划生育的后果、搞计划生育的好处向农民讲清楚,从而使农民对党和政府坚定的计划生育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

第二,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对于以劳动自给为主的农村,劳动是生存之本。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长期通过强制的办法来进行计划生育工作。根本的问题,是要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地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首先是要解决老年的保障问题。使无子女的老人得到妥善的照顾。当前应重点搞好纯女户的养老保险。其次是提高农村农民社会保健水平,使农民能便利地就医。再次是要繁荣农村文化。各地农村的文化娱乐形式要适应当地的历史文化的特色、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城市文化。

第三,完善计划生育制度,健全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本身的科学技术水平。

目前江西经济落后于一些先进省份,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的素质上有差距。要通过扎实贯彻“义务教育法”,改善办教育的条件,大力发展针对性强的农业职业教育,增加师资等等措施来解决。在传统农业情况下,农民基本达到温饱后,具有趋向保守不求进取的心理特征。因此对外界商品生产的信息缺乏应有的接收能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鼓励农民劳动致富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一是靠宣传,二是靠示范,三是要形成竞争的压力。

(六)改善农村的交通能源条件,持久地抓好农村生态建设。农村交通落后,是农村经济难以迅速发展,农民难以更快致富的关键性因素。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农民收入比较高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交通便利的铁路、公路干线附近或赣江两岸,因此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农村交通的改善,首先必须依靠大交通的改善,即全国、全省大的交通干线的安排和建设。例如京九线、浙赣复线,纵横全省的几条国道公路的建设,大大地改善了江西交通运输的整体条件,对农村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大的交通网络形成的同时,要加快农村交通的建设,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修桥修路。解决县城与主要干线公路铺装路面的问题,然后解决各乡镇与县城的公路和各行政村到乡镇的公路,形成通达方便的公路网,并逐步提高路面等级。

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实现全部农村通电。至本世纪末,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一靠发展以煤代柴,二靠发展农村水电,三靠对薪柴使用的节约,从而减少砍伐量,四靠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当前要克服过去那种对农村能源使用放任不管的做法,下大力气搞好对农村能源使用的指导及调控。

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农村的生态建设具有最长远的意义,但必须从现在做起。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设法制止生态的逐步恶化。重点要抓以下几点:一是要保护耕地,制止耕地的不合理占用。要严格执行土地法,对于乱占土地的违法者要严厉惩处。今后10年,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实行利用原有建筑地进行就地改造,尽量避免占用大量耕地。二是要发展林业,振兴山区经济。江西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以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和经济林为重点的森林生态系统。从这个系统中产出木材、竹材、木本油料和粮食、蚕桑、果品、药材以及各种与森林相依存的其它植物产品和畜牧产品、野生物产品。逐步改变江西林业及其它农业多种经营落后的农村经济格局。三是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的发展中,要鼓励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按照生态系统功能的要求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产出率。例如发展稻田养殖、发展桑基鱼塘、发展林间养畜、发展庭院生态经济,等等。

标签:;  ;  ;  ;  ;  ;  ;  ;  ;  ;  ;  ;  ;  

江西农村走向小康社会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