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当代价值

白春阳[1]2003年在《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当代价值》文中指出脑体差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体系中基于社会发展中社会分层这一微观层面,旨在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的原则,联系人的发展问题,对脑体差别的产生、发展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分析,尤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脑体差别的表现以及社会后果,乐观地展望了未来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脑体差别思想。 世纪之交,人类正经历着社会范式的巨大转变,当代西方哲学家着眼于对社会变化的研究而提出了其独特的脑体差别相关思想,这无疑对马克思提出了挑战。二者孰优孰劣,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对二者进行了综合比较,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哲学家脑体差别相关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同时对其局限性也予以深入揭露,从历史背景、思想渊源方面阐明了马克思对当代西方社会哲学家脑体差别思想研究的统领。文章最后深入探讨了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张明[2]2012年在《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解读》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劳动观并非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理论态”,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理论景观。对毛泽东劳动思想的解读,必须将其置于整个历史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同时将其与毛泽东整个“微观”历史进程加以联系,历史而全面地加以解读。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采取直接给毛泽东劳动观加以定性的“武断”研究;同时也不能采取绝对主义态度,而对其某一时期的劳动思想给予全面肯定或全盘否定。因此,必须遵循分阶段研究与辩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劳动观的本质特性,同时在每一阶段努力做到批判错误思想与发掘合理思想的辩证统一,自觉摒弃“同质化”研究范式在毛泽东劳动观研究中的显现。因此,本论文主要采取了历史主义分析方法,力图通过对毛泽东劳动思想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之解读,彰显毛泽东劳动观在当下的理论价值与意义。本论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展开:第一部分:“他性”视界中青年毛泽东劳动观。青年毛泽东的劳动观是中西文化中相关劳动思想合流的结晶。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家劳动思想和西方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劳动思想对青年毛泽东产生强烈冲击,成为此时毛泽东劳动观产生的主要理论来源,上述理论“支援背景”形塑了青年毛泽东在劳动观上的理论回路与实践路向。青年毛泽东劳动观的主要特点就是重视劳动,尊重体力劳动,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朴素平等观,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必须相互合并且,青年毛泽东也力图将上述思想理论付诸于现实社会实践过程中,诸如创办新村与工读互助团等,都是上述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从本质上而言,青年毛泽东劳动观尚处于前科学阶段,是人本主义异化逻辑构架与乌托邦式幻想的交融,其对劳动的理解尚且建立在人本主义基准之上,是对社会不公现实的伦理反抗,其对劳动的分析尚未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此时,毛泽东对理想劳动状态的设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现代生产规律的反动,因此注定了其必然会沦为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最终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第二部分:契合与背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劳动观的曲折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视域中,劳动其实可以从多重维度加以解析,其既是一个人类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概念。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之后,其主导逻辑构架从本质上发生了“格式塔式”转化:原先预设理想劳动状态的异化史观逻辑已经被从客观现实层面出发的逻辑话语体系所取代,开启了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劳动理论的全新、自主性建构过程。首先,突破原先人本主义异化逻辑构架,展开了对劳动的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式理解;其次,对劳工阶级社会历史性地位的“坡型”认知路线,彰显了其对于劳动理论认知的逐步深化与拓展的动态历史进程;复次,马克思主义话语模式下“脑体合一”思想的全新建构,即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角度和中国革命现实斗争的具体实际出发,阐释“脑体合一”思想的历史意义;最后,重视体力劳动的社会历史意义,强调体力劳动在锻造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与革命意识中的作用。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毛泽东晚年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在劳动问题上也犯下了错误,诸如在劳动者阶级属性定位问题上发生了偏差,主要不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而更多地按所谓的政治立场,以及各阶级在革命中态度加以划分,具有经验论色彩;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关系上,片面强调体力劳动,对脑力劳动者不信任一一尤其表现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在急于完成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思想的指导下,忽视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基本原理。第叁部分:毛泽东劳动思想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归宿。如何批判地继承毛泽东劳动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毛泽东劳动观对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诸如,毛泽东重视劳动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其尊重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思想对于当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毛泽东年代倡导的“劳动最光荣”理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劳动问题上的种种理论误失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反思与借鉴。诸如,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关系上,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体力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注重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历史条件下,尊重劳动应该更多地转向对科学技术形塑劳动形式的重视,更加注重依靠科学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进一步重视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理论。

蔡翥[3]2010年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提出阶级分析理论已有一个半世纪多了。这期间,社会发展变化巨大,社会分化急剧。从世界范围看,阶级虽然仍然存在,但是社会阶级构成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分化出现了新的动向,工人阶级内部有了很大分化,中间阶级日益壮大。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直接推进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来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迁,中国社会又出现了剧烈的分化,出现了多元化的阶层,也出现了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贫富分化现象。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引起了普通百姓的关注和困惑,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思考。一时间,大量关于中国社会分化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但是,其中大多数研究是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出发的,基于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解读却很少见。因此,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回顾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发展,并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视域下,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进行再次思考,明确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所在。最后,依据马克思阶级分析的基本原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状况展开分析,并以社会生态与社会心态为焦点,进一步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阶级结构等问题进行思考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导论和五章内容。导论中提出了研究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意义和本文的研究结构。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下,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的创新,需要在这种创新中为行进的中国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科学的解释,在实现发展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同时,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第一章研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由于古代社会思想家和马克思都没有系统集中论述过阶级理论。因此,本章通过对影响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进行回顾和梳理,大致描绘了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历史发展图景,论证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第二章探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丰富内涵。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主要相关文本,探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阶级本质、阶级存在发展的形式、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关系等重要内容)。从中提炼出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仍有强大分析力度的思想工具,推动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第叁章研究分析了部分当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如马克斯·韦伯、布迪厄、赖特等,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分层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不同于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见解。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碰撞”和“对话”。本章通过对这些“碰撞”和“对话”的梳理,进一步展示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内在张力,同时也为当前中国社会分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对话材料。第四章研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演进与发展。通过回顾和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叁位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所作的理论探索,彰显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具有和实践同步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第五章首先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的视角下,对原有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状况展开了分析。并从宏观的社会生态与微观的社会心态视角,进一步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尝试性地就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如贫富分化、心理失衡等社会问题,提出对策性思考。接着,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其基本原理的解释力度和适用范围。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对构建和谐社会结构进行展望。总之,本研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丰富内涵的研究,通过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性研究,通过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力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科学分析当前中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现状,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创建进程中的社会分化、社会生态、社会公正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思考和解读,依据我国国情与时俱进地研究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彰显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

焦娅敏[4]2013年在《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文中提出本文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历史、理论和现实来建立逻辑框架。在考察马克思对利益范畴阐释的逻辑轨迹基础上,考察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定,重点揭示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基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和阶级、阶层分化的现实,进一步思考马克思社会矛盾学说的价值取向,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意义、利益分析方法等等,以求全面、客观把握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本文认为,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内容本身需要把握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的认识与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关系;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需要把握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地位的当代价值,有必要对马克思用于分析社会矛盾的阶级斗争学说、阶级分析、利益分析等理论随着历史变迁的发展进行梳理,考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的关系。从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的认识与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关系来看,最早古人时期的思想家通过神话故事体现食色欲望、情爱人生动力作用论;古代希腊思想家将人的物质需要、情欲等利益追求的历史动力促进的朴素观点;以及中世纪西方思想家从抽象的人性角度论证利益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起因等等,围绕着利益概念的认识、利益的拥有和利益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问题的认识为马克思的利益范畴生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在总结前人利益认识的基础上,立足人的社会实践的现实,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利益问题进行了思考,构筑了科学的理论大厦,实现了利益范畴的历史超越。在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马克思对利益范畴的解读有了科学回应,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逻辑起点。在思考利益范畴的方法上,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确立新唯物主义方法,正确地说明了利益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通过批判非历史主义方法,确立了历史性方法,科学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利益范畴坚持了一般和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方法,为马克思利益范畴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在利益的发生机制上,马克思认为现实需要是利益发生的前提,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社会实践是利益形成的根本途径。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利益的发生。从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利益范畴是其社会矛盾理论的核心。这个“核心”地位主要通过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中的范畴属性、利益在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运行基本规律中的地位、利益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中的地位以及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利益”与“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和“生产劳动”等概念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社会的基础性范畴;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其根源在于追求利益所致,因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质是利益矛盾;利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社会矛盾分析的基本方法;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利益共同体的现实形式,利益协调是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从揭示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的当代价值角度,重点考察其居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中如何认识并协调当前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时期,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多元的市场经济转化、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体制转化,并导致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由此引发了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利益主体趋于复杂化,利益分化重组层出不穷,利益矛盾顺势而生,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尽管我国目前的利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使得社会矛盾也纷繁复杂,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利益矛盾。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重新、全面科学地认识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斗争”,拓展分析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新思路,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理论与阶级理论的关系,契合利益协调的时代要求,规范利益集团发展,把握利益共享发展趋势,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体现了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的当代价值。

翟屿潼[5]2017年在《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明是人类各种创造活动成果的精华的总和。作为表述这一综合性现象的概念,“文明”是一个整体性的范畴。18世纪,思想家才开始对文明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各种有关的思想,因此,文明思想是对文明现象的整体认识和反思。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思想开始逐步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是唯物史观在认识人类大时空维度上创造活动成果——文明方面的具体展开,是文明思想史上的重大创新。作为文明思想中的一种,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被俄国、中国的继承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加以运用和发扬,并指引文明发展实践取得突出的成就。本文在借助文献分析法和概念分析法基础上,全文研究重点在于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力图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产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前提、发展历程、当下现状及未来走向,重点挖掘其当代价值。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文明思想的学术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主要探究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起源与形成,内容包括:卢梭文明批判思想引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康德、黑格尔的文明普遍性思想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趋势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摩尔根、科瓦列夫斯基的文明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起源和共产主义文明思想的有机来源。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互动的成果以及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集中论述文明话题,但他们的文明思想基本贯穿于他们一生的重要着作之中,并且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最具代表性。第叁章深入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对自由自觉活动的文明本质的揭示,并形成了文明思想体系,具体包含对文明劳动起源理论,文明形态的历史发展、文明形态的空间展开、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结构,文明的社会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等的论述,以及探讨了其文明思想的一系列突出特征。第四章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在西方的理论演进。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确立后,大体沿着俄中和西欧两条线路演变,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西方的卢卡奇、柯尔施分别在着作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人道主义的阐释,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头。经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发扬而达到高峰,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向列宁主义政治体系挑战的哲学理论体系,讨论主题从政治经济问题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思想作了补充和发展。他们借鉴韦伯的工具理性和科层制度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汲取了弗洛伊德的心理角度,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化角度,布罗代尔的历史长时段角度补充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文明的理论内容,使得其生态学思想得到了延伸与深化。第五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在东方的实践发展。在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革命导师列宁通过发动人民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沙皇统治,构建起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以“新经济政策”践行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苏联作为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在二战中的成功,为其他民族国家树立了榜样,结果许多民族国家纷纷在战后加以实践。尽管苏联在1991年解体,但其74年的执政时期,目前仍是实施社会主义制度最长的国家,其中文明思想的实践值得反思和总结。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东方国家,中国在19世纪后的东西方文明碰撞中,中国传统文明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积极吸收、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实践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模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基础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步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文明思想误区,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实践出现了曲折。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终于探索出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一条新的文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在中国实践的发展和延续。目前,作为为数不多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并且是其中唯一的大国,中国勇敢地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经验,进行变革,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之,社会主义文明思想在这两个国家的实践发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六章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在思想史中,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首次系统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首次揭示了完全建立在唯物史观之上的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首次系统预见了共产主义文明,首次指导了社会主义文明的革命和建设,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一种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能否变为实践,一种文明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随实践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正是如此!当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世界性问题,如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科技经济发展失衡、政治制度竞争、文化冲突等现实问题,邓小平对此总结为,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能对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社会主义文明作为超越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进程的更高阶段,代表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未来。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期,但中国文明实践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取得了较大成功,体现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中国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深化与传播,对西方世界的文明进程有非常大的影响,凯恩斯主义一度盛行、各种福利政策和救助制度等都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在追求公平正义方面的体现。公平和效率是人类社会两个最基本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能很好吸取了以上理论的优点并进行了综合。其生态文明理论可以作为当代与今后人类文明研究的重要指导。在应对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在当代都体现出了巨大价值,尤其体现在当代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上。在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民族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而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世界化还有艰巨和漫长的历程,但世界化的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王志英[6]2016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城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理论界域。该理论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有其自身的历史境遇及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城市理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等给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思想启示。而工业革命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马克思恩格斯城市理论产生的客观背景条件。革命导师半生的城市漂泊的遭遇使得他们善于从城市出发来观察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理论不仅包括城市起源理论、城市发展过程理论,而且包含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理论,未来的城市与城市将连成一片,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城乡由分离、对立最终走向融合。就方法论和逻辑架构而言,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社会分工及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入口。就理论特质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理论以生产方式分析为理论中轴;并与资本现代性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恢复人的主体性,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城市理论的价值旨归。城市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语境,该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逻辑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给城市研究提供了批判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及辨证法等方法论。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理论表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分工规律和扬弃异化。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理论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点并指导实践,它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要从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出发,平衡城市社会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离,同时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发展。

毛勒堂[7]2004年在《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义,作为人类的价值理想和现实生活的规范要求,是人所特有的对自身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的反思而在理论上的表现和现实要求,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最高概念表达。它往往是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对当下生存状况的不满、忧虑从而要求超越的理论表达和行动努力。正义常常以“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和意义维度作为现实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根据和标准,并对之加以评判和规范,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提供一个合理合法合目的性的尺度,追求一个和谐而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正义是一个批判性的哲学范畴,批判性、反思性、超越性是正义所具有的本质要求。正义的实质在于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作为人的根本。人类的正义追求就是追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根本价值指向在于为人类营建一个真、善、美的存在家园。经济活动作为人类的始源性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和社会历史得以展开的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前提,它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最深厚的基础。因此,唯物史观认为,要探索社会的奥秘就必须回到顽强的经济事实中。这就意味着,经济作为人的基础存在方式,它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关联到人们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所以经济方式与人类的生命存在、社会发展、人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实现具有密切关联。经济活动的展开,必然的牵涉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如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展开经济活动,从而有效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这是人类不得不思考的存在难题。对经济生活的正义思考,实际上是对人类对自身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哲学思考,因而也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哲学反思。当代,由于“社会的经济化”、“经济的资本化”,从而成就了“经济主义”的泛滥和扩展,结果是资本及其逻辑具有片面而无限制的渗透和扩充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趋势,使得资本成为我们时代的唯一真理,货币成为我们唯一的语言。如此一来,生活的一切都成为资本这个抽象物的材料,成为它贪婪的增值欲望的打量物。若以资本的逻辑看待自然,便导致了对自然界的无限贪婪的宰制;若以资本的眼光打量人,人变成了资本手段和奴隶;若以资本的算盘估价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尊严,这本身就成为一个讽刺。正是当代经济的狭隘资本化趋势,导致了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人与人的矛盾重重、人与自身的生命日渐疏远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峙,由此带来的是当代人的存在危机和价值虚无,使得当代人陷入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存处境。因此,当代人监审自己的经济方式和经济价值观,反思存在的危机,重建存在的家园已刻不容缓。 I中<WP=5>正是基于上述的综合背景,笔者探讨了经济正义这个坚深的现实课题。由于国内对经济正义课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阶段(尤其从经济哲学的视域探讨经济正义),困难首先来自于对经济正义概念的界定和把握。所以,笔者首先对经济正义作出了自己的描述,认为经济正义是对经济生活世界的正义关怀和意义追问,经济正义不仅内含着经济效率的要求,而且包含着社会正义的价值诉求,从而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和目的,也因此在经济生活的展开过程中要求经济的手段性和人的发展的目的性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类幸福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存在本质。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思想观念层面追寻了西方经济正义思想的发展、透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思想、探讨了经济正义理念的当代建构;从制度层面探讨了经济制度正义问题;从经济活动层面探讨了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和消费正义问题;从经济的国际交往、代与代的经济的关联角度探讨了国际经济正义和代际经济正义的问题。同时,论文对当前经济正义实践中所面临的经济正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正义与差别原则、经济正义与“效率公平”等现实难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最后,论文阐述了经济正义的当代中国意义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联。论文的写作是探索性的,需要的只是进一步的思考。

罗雪贞[8]2017年在《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城镇化作为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一方面,它使中国由传统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的城市型社会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繁荣与跨越;另一方面,它将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和前途命运。当前我国城镇化迈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依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为低下,这明显不利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进程。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其发展状况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一个位于珠江叁角洲的普通农村——良溪村的城镇化建设作为研究素材,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进行解读和深入的探讨,旨在通过一个农村的具体实践,全面理解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的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揭示其对我国城镇化的启示和价值,从而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启示。本文结合城镇化的内涵,从集体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民思想观念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分析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具体状况,指出良溪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形成对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感知。论文指出,加快良溪村城镇化发展,要与良溪村自身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从村域经济、体制政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素质方面着手。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行的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从结构上看,主要包含了叁个层次,即城乡关系发展的动力论、条件论和目标论,并从叁个层面,科学地回答了城乡关系何以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最终趋势等重要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对于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来阐述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叁个层面论述:城乡发展动力论、条件论和目标论;第叁部分主要从良溪村的城镇化建设实践看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第四部分从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看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阐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呼唤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

莫小丽[9]2016年在《在“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文中提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和国家》中,吉登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全面批判,把诸多理论难点和焦点问题摆上案头,在整个西方学界产生强烈影响,近年来又波及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本论文是对吉登斯批判观点的回应。吉登斯的核心思想是:较之于此前的各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明显的断裂性,并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吉登斯的论证在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展开。(1)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是阶级社会,而此前的社会要么是部落社会,要么是一种“阶级分化社会”。(2)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商品化,从而显示出它与此前的各种社会的本质区别和断裂。(3)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此前各种社会中的剥削具有质的区别,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和经济剥削才侵入到生产过程中,从而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4)以权力、支配、结构、整合等社会学概念为基石,吉登斯全面阐释了其着名的“结构化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在方法论层面既批评了对唯物史观的“功能-结构主义”解释,也反驳了对之的进化论解释,而且,在他看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的根本缺陷。本论文立足于马克思的核心文本,特别是立足于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高峰的《资本论》及其手稿这一成熟的文本群,围绕着吉登斯批判矛头所指向的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展开分析。(1)只要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从这种生产关系中就必然会产生出阶级关系,进而形成阶级社会。其具体形式可以也必然会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2)时间可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但其本身不可能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商品,因为离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时间就会被掏空,成为一种虚幻不实的东西。简言之,时间不可能离开商品而自立门户,成为另一种商品。(3)并不存在脱离生产过程的阶级剥削,任何剥削都是以对抗性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因为,生产关系就是形成并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不同于像分工和协作这样的技术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4)从方法论来看,以上阐释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与“非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既有断裂,也有延续,是断裂和延续的辩证统一。吉登斯用历史的断裂性否定其延续性,进而否定历史发展的进化论解释和功能-结构主义解释,明显是偏颇的。

高健[10]2014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管理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项社会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社会管理”是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为管理主体,在遵循人民主权、社会公仆、议行合一、廉价政府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管理的监督、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满足人民的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要,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们的社会管理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行的方法和规律的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参考。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界定了核心概念,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专家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相关研究,论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探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来源。第叁章总结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管理的主体论、客体论、目的论、原则论和方法论。第四章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实践性、科学性、人本性和批判性。第五章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指引当代中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重大的现实价值。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利于我们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更直接的部分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方向,并且从其思想中抽象概括出新的方法用以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当代价值[D]. 白春阳. 山西大学. 2003

[2]. 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解读[D]. 张明. 南京大学. 2012

[3]. 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蔡翥. 安徽大学. 2010

[4]. 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D]. 焦娅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 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翟屿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6]. 马克思恩格斯城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王志英. 江苏大学. 2016

[7]. 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 毛勒堂. 复旦大学. 2004

[8].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罗雪贞. 广州大学. 2017

[9]. 在“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D]. 莫小丽. 清华大学. 2016

[10].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高健.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当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