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中评价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式启动之后,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教研人员都在学生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评价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评价改革的理念理解模糊,甚至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评价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与教学脱节和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依然很普遍。因此,认真学习理解《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并将这些评价改革新理念与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以促进中小学学生评价改革,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评价的理念及原则
1.中小学学生评价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要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要脱离以往教学中评价的定位和定式,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做法,应将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这既是评价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衡量评价改革成败与好坏的重要标准。评价方面每一个具体措施的提出与落实,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
2.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学生评价中,要依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给予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较高的自学能力,学会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教育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指标。通过多主体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4.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其它潜能与特长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也要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处境及发展的不同要求,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5.评价方式方法要科学简便、灵活多样、富有实效。在学生学科学习状况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应采取自评与互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与课堂观察,管理评价与激励评价、改进建议与发展方向等多样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作出全面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在期末“算总账”的方式。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6.要把学科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评。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要改变以往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活动。
二、日常评价改革
1.对学生的日常评价要淡化分数与评比。在评价过程中尝试采用等级制等其它形式替代单一的百分制的做法,淡化学生之间攀比名次的意识,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2.教师要注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同时要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好一些或更好,指导学生追求进步,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要避免使用不恰当的激励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中给学生的激励评价要适度,避免浮夸的、形式上的、不真诚的或根本就不明白来由的“激励”或“奖励”。教师要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激励的内涵、使用方法及效果,用合理的方式科学地激励学生,尤其是激励学生内在动机的发展。
3.在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多主体评价中,要把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评价渗透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即时、动态、灵活地进行;应把学生的一般性发展,与学生特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通过真实的载体,客观实效地评价学生,避免把多主体评价流于形式,不能把自我评价和多主体评价简单地理解为自我评分和多主体评分。教师应对其他主体参与评价进行必要的指导,向他们介绍和解释评价内容与要求,使用的技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学生日常评价应依据有关文件和学校实际情况精简学生评价内容,使之简便易行,避免增加教师或学生的负担与焦虑,更要防止评价体系成为束缚学生发展的新桎梏。在智能与素质评价中应避免“全面而丰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评要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过程之中(如采用观察、轶事记录、访谈等质性评价式等)。学生日常评价是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要改变过去过分关注结果的观念与做法。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用作业、提问、观察、谈话及开展相关活动等多种方式即时、动态地了解学生,评价学生。
5.关于作业评价。新课程下的日常作业内容及形式应突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有意识地将完成作业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作业(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强化性。作业的布置具有时空性(如课前作业、课上作业、课后作业、单元作业、课程作业等),课间作业重在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讨论、准备,课上作业要随机评价,有效反馈、互动互评,要做到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有声作业与无声作业相结合。课后作业与补充作业相结合;机械操作作业与灵活创新、综合多变作业相结合;口头作业与笔头作业相结合。除传统的纸笔作业之外,应安排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等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高应用能力的作业。
6.关于测验评价。测验评价包括随堂测试、单元测验和阶段性测验等。教师通过平时测验检查和督促学生的学习,诊断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测验内容和形式上应有所突破和探索。改变以往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主要的测验评价手段。
7.关于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是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背景下走进中小学教师视野的,它主要记录学生在各种目标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在成长记录袋评价中要以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为评价点。要收集,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思想品德的发展等方而的内容,展示学生的努力、进步与成就,反映学生一段时期内在某些领域成长的轨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能做或不能做什么,想些什么,有何进步或发展。要重视收集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多主体评价与寄语。避免学生成长记录评价流于形式、过于空泛、过于杂乱,更要避免为了收集而收集的现象。教师应对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学生作品、活动记录、评价记录等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进建议。
三、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
1.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具有检查、督促、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评价目的在于使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发展的特点,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行为,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制定进一步改进的计划,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进步,并加强与学校的协同,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2.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阶段成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及以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使期中、期末评价成为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试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而非就教材考教材。试题应重点考查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整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实践、探究、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试形式应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如:分层考试,开卷考试,二次考试,小组合作考试,展示本人最佳学习成果的方式,口试、笔试、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自选强项评价方式,学习态度、平日作业、试卷检测相结合的方式等,从多个方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评价学生的成就与进步。
3.转变观念,淡化分数与评比,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同时,要改变评价结果反馈的方式与方法,在学生结果报告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就,报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习惯方面的情况,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对家长和学生分别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等。
4.探索试卷检测的题型、题量。试题指导语应亲切、生动、富有期待情感,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
5.处理好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的激励功能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不能因注重趣味和成功而忽视考试与评价在检查、督促、诊断等方面的作用。无论用什么样的题目或任务评价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和形式,都必须关注评价本身的质量,关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即信度)、依据评价结果所做推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即效度),以及评价是否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实际作用(即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