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鲜明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特色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中之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只有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肩负起“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和引领风尚”的光荣使命。而要能够承担如此重任,客观上要求这个核心价值必须具备先进性、和谐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色。从哲学视域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展开的过程。它的建构决不是书斋里的逻辑演化,而是必须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中去,解人民之所惑,想人民之所需,为人民之所用。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其生命力集中体现在“中国化”和“与时俱进”上。“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必须扎根在中华大地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这种结合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理论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来;另一方面是实践的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面对的是中国国情,指导的是中国发展,解决的是中国问题。其生命力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它所凸显的双重昭示为:紧贴时代,面向未来,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精神;与人民共命运,摸着石头过河,再造中国辉煌的现代化现实行动。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行动中,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单纯的精神并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机,盲目的行动也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才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也由此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在这个先进性维度上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够顺应新时代、观察新情况、研究新理论和解决新问题。
理想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寄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关注理想问题,注重结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来阐述理想问题,从而使得理想真正成为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上的,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科学考察得出的,它合乎时代精神和历史规律,而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具有客观必然性,因而具有先进性。中国特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结合,是中国社会在世界历史中奋进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理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虚幻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而不是消极颓废的、是振奋人心的而不是使人沉沦的,因而是先进的而不是庸俗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必然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主流精神紧密相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求生存与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是支撑一个民族前进的脊梁骨。时代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骨,是一个民族屹立于当代世界的强势生存意志,是一个民族在时代大潮中的主流精神风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先进性品格。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要坚持和倡导的都是真的、善的和美的,因而都是先进的;我们要反对和抵制的都是假的、恶的和丑的,因而都是落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今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社会风尚的理想诉求,其良好的、健康的以及具有时代气息的特征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事业中表现出先进性的。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理论的内在关系是和谐而富有张力的。
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内蕴于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灵魂,主宰着这一体系,并决定着这一体系的方向和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以人类的解放、发展、繁荣和幸福为宗旨,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目标相同。伟大的理想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才有实现的可能,才不至于成为空想。共同理想与指导思想由此展现出和谐一致。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新时期建设新局面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和锐意进取的创造力都是我们事业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体现出高度的和谐。马克思主义是灵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灵魂,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华夏儿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为着我们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进程中凝结成的底气和豪气,十足的底气和豪迈的志气是和谐的中华气节,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浩然正气。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全体公民有共同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有稳定的主流价值观。很难想象,一个精神缺失、道德沦丧、混乱无序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一个颠倒荣辱、混淆是非、模糊美丑的社会则与和谐渐行渐远。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坚持和反对、倡导和抵制,正反相对,构成辩证的和谐观。从而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当然,真正做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认识与实践的和谐统一:只有在思想上有了充分而明确的认识,实践中才会有目标明确的行为,作为前提的认识和作为归宿的实践才会和谐地一致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四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指导思想是灵魂,贯穿和驾驭整个核心价值体系之始终,并赋予这个体系鲜活的生命力;共同理想是目标,引领和整合复杂多样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为核心价值体系指明方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动力,驱动整个体系之理论构成和现实践行;“八荣八耻”是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方针和我们生活行为的尺度。灵魂、目标、动力、规范,四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整体。
三
理论的最重要的本性就在于实践性。理论本身的产生、完备到成熟都离不开实践,从根本意义上说,理论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固然重要,用它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则更重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色是它强烈的实践性。
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一个民族的理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伟大的实践才能胜利实现,理想的翅膀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放飞,脱离实践的理想只能是空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进程中达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理想就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就是理想的展开。理想与实践同在,实践是理想的本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今天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宝贵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实践发展中的主旋律。改革创新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即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凝聚起来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凸显,二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散发出强烈的现时代生活气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是理论任务也是实践任务,而且更为艰巨的是实践任务。与此相应,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我们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旗帜鲜明地实践真善美,立场坚定地抵制假恶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我们的实践行为,铸造我们的道德素质,净化我们的社会风尚。
胡锦涛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提出:“自觉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拥护者、热情宣传者、积极实践者。”实际上这一要求包含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寓意: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口头上的赞成和理论上的研究,重要的是实践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实干。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这样,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理论工程和实践行动。而要扎扎实实做好这一伟大事业,重在理论建设,重在实际行动,重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作用,重在理论和实践的相生相长。
四
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部分是和谐的,先进的理论不是支离破碎的,更不是相互抵牾的,它是完整统一的,相互协调的。先进的理论也不是高悬在生活之上的空中楼阁,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浪淘沙中磨砺而成的。先进性、和谐性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到实践性上。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效果,在于它对改造世界所发挥的智力功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实意蕴。长期以来,一些教条主义者们把辩证法变成了客体、自然,成了与人无关的自在之物。理论认识原本属于改造世界活动的一部分,在这里却被描绘成主观意识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被动的镜子式的反映。“这样一来,他们既破坏了存在和意识的辩证的相互关系,而且作为一个必然结果,又破坏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相互关系。”[1]8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其所表征的正是“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1]22—23 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不仅仅体现为其理论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其实践的先进性。即体现在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公德等等方面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性也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和谐性,即体现为人民精神风貌的昂扬向上,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人民文化生活的健康多彩,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幸福等等方面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也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泛经济主义,即不能认为经济结构是充分现实的唯一领域,而是要把精神文化的领域看作是完全现实的,看作是社会生活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完整的社会生活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既体现在物质维度也体现在精神维度,它们综合在一起就是生活维度。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刚发表时曾受到资产阶级理论家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的喝彩主要是认为马克思承认了精神现实的客观存在。然而他们忽略了马克思也主张全面摧毁和废除这些精神现实及其物质基础:这些目标将通过亿万人民大众物质的和精神的、实践的和理论的活动而实现。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们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全新理论认识,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现实,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现实,而且二者内在一致、二位一体。一方面,只承认精神现实,认为它设定世界、设定差别,从而把现实的运动的本质看作是精神的运动,并且把二者的统一定位在精神现实上,这种观点是马克思早就批判过的黑格尔的唯灵论观点。另一方面,只承认物质现实,认为物质生产关系是唯一的现实,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仅仅理解为庸俗的经济决定论,这种“最坏的形而上学”在理论和它的对象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通达的鸿沟。这两种态度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没有意识到理论和现实的一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精神。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精神出发,理论的先进性还不在于理论的自身,而在于它在现实中所释放出的能量,在于它在推动现实实践中的有效性及效率的大小。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2]。理论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就在现实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来讲,我们决不能停留在理论范围内进行观点论证、逻辑推理和体系的编织,而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循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它本身既是伟大的理论也是伟大的实践。实践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理论,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反过来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实践与理论的和谐才是最大的和谐。先进性、和谐性和实践性三位一体,它们同时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需要同时展开理论和实践的双翼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我们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这项全新的事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充满生机活力,才能既做到“生活之树常绿”,又做到“理论之果常新”。
标签:时代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