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集群网络结构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农民增收论文,价值链论文,主产区论文,粮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低下是因为价值创造少,创造的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和价值分配主体多。粮食产业集群能够增加价值创造,促进价值实现,转移剩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在具备粮食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情况下,主产区却未出现粮食产业集群,原因在于没有形成集群的网络结构。因此,主产区需要培育集群网络,进而形成粮食产业集群,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关系网络的培育和功能发挥:
1.构建完整健全的粮食产业链
(1)进一步加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今后应从八个方面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一是对各地清理审计粮食财务挂帐工作进行监督,实事求是地认定政策性挂帐;二是加大筹资改革资金的力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三是继续做好国有粮食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五是积极做好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工作,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六是吸收各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形成资本多元化结构的现代企业体制;七是创新经营机制,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形成农、工、贸、产、加、销、储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体系;八是增强市场意识,进行品牌定位、品牌培育、品牌推广、品牌保护、品牌整合和品牌创新工作,实施品牌化经营。
(2)积极引导和发展民营粮食企业
需要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粮食产业,组建购销企业,建立粮食深加工企业。主产区必须按照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消除对非公有制资本的歧视,创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粮食产业链条的各环节,规范发展,以改善粮食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状况,培育粮食产业集群的市场主体。
(3)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第一,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保障合格的主体进入市场交易,应从资金、仓储、设施、规模等方面来规范主体而不能对主体性质有歧视行为;第二,健全市场交易规则,规范经营行为,严禁市场管理者参与交易,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第三,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行为规范的批发企业组织,发挥其骨干作用,带动整个批发市场的良性循环;第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形成粮食批发市场价格机制,发挥批发市场价格指导的重要功能。
2.促进粮食种植环节和品种专业化分工的实现
为此,要着力解决以下4个问题:第一,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倡导合作文化。第二,探索各种专业化分工的组织形式及其运转机制。第三,建立健全主产区的金融支持体系。第四,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3.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粮食主产区政府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对粮食产业集群进行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加快粮食产业的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改变粮食产业发展中金融服务的不平等局面;建立健全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农技站等机构的制度功能,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粮食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产业的发展环境。
在培育社会关系网络时,主产区除了要像培育市场关系网络时采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外,还要注重重塑区域文化。加大主产区交通、通信等交流设施的投资,降低沟通成本,密切各社会关系网络结点的联系,促进集群内各种知识、信息、技术的沟通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