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会建设新模式的探索_社会组织论文

深圳社会建设新模式的探索_社会组织论文

深圳社会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深圳论文,新模式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0年来,深圳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路子,其经验可为其它地区参考。

一、深圳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幸福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步。根据市有关部门测评,2008年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总指数高达127.3%。笔者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每5万人配备急救车辆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数、万人医生数、万人医院床位数等11个民生指标进行测评,结果是,2000-2008年深圳市民生幸福指数年均递增3.74%,各项民生福利指标连续八年保持正增长,说明深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是率先探索社会立法实践,尝试为社会行为立规,爱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深圳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在全国开爱心立法之先河,市人大相继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欠薪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构建了道德建设长效机制。2005年,深圳荣获国家首批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深圳蝉联国家文明城市。笔者对福利彩票销售额、法律援助人次、注册志愿者人数、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普及率、社会救助人次、百名老人福利床位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垫付欠薪员工数、办理收养登记、无偿献血人次、志愿无偿捐献眼角膜人数、志愿无偿捐献遗体人数14个爱心指标进行测评,结果是,2000-2008年深圳市爱心指数年均递增18.15%,高于同期GDP的增速。持续多年的“关爱行动”已经开花结果,深圳已经成为极具精神感召力的爱心之城。

三是持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平安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特区建立以来,深圳不断健全社会安全网络,着力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在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笔者对治安案件受理数、刑事案件立案数、交通事故发生数、火灾事故发生数、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率等11个安全指标进行测评,结果为,2000-2008年深圳市平安指数年均递增2.27%,连续八年保持“小步快跑”的良好发展态势,平安深圳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四是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文化强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扶持文化精品力作,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笔者对科教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全社会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人均科普经费支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人均公共馆藏图书数、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数、每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万人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数12个人文指标进行测评,结果为,2000-2008年深圳市人文发展指数年均递增20.52%,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说明深圳的发展资源从主要依靠有形资源向主要依靠无形资源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硬实力驱动向主要依靠软实力驱动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成效显著。

五是率先构建征信评估管理体系,着力培育契约文化,诚信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深圳率先探索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征信评估管理办法,建立政府公共诚信服务平台,开通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网,集成30多个政府部门,涵盖70多万个市场主体。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与全国公民身份证查询中心、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全国信用卡中心联网。出台《深圳市“阳光工程”实施意见》,深入持久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笔者对万人不正当竞争立案数、万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查处数、万人海关查获走私案件数、万人商标侵权查处数、万人无证诊所查处数、食品卫生合格率、万人劳动争议案件仲裁立案数、欠薪案件查处数、追回欠薪、万人交通违法查处数、地税国税共清理欠税款等11个诚信指标进行测评,结果为,2000-2008年深圳市诚信指数年均递增6.80%,连续八年保持正增长。

六是建立健全反腐保廉预防体系,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廉洁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深圳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实施“责任风暴”、“治庸计划”,出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1+6”文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在哪里;财政资金用到哪里,审计就在哪里;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哪里。笔者对公职人员检察院立案贪污贿赂案件数、公务员检察院立案渎职侵权案件数、公务员法院受理行政纠纷案件数、公职人员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数、公职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政纪党纪处分人数、公务员行政过错和行政效能查处数6个指标进行测评,结果为,2000-2008年深圳市廉洁指数年均递增8.02%,廉洁深圳建设不断进步。

七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生态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深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编制建设生态示范市规划,将全市一半土地划定为生态控制线严加保护,30年来,深圳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环境500佳”等称号。笔者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二级标准天数占全年比例、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噪声达标率、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10个指标进行测评,结果为,2000-2008年深圳市生态指数年均递增2.37%,生态环境年年有进步。

二、深圳社会建设新模式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指数化监测新机制,促进了社会建设的科学化、指标化和精细化。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通过21个指标对全市民生净福利进行测评,每年发布民生净福利指数,并把它与干部政绩挂钩。深圳制定的文明指数评价体系,通过7个一级指标、75个二级指标监测文明发展水平,促进文明创建活动可持续发展。深圳出台了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每年对政府各部门绩效进行科学测评,制定了和谐深圳评价体系。深圳实施社会建设指数化监测,是落实科学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建设科学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是积极探索立法保障新机制,促进了社会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自从1992年获得立法权以来,深圳市不断推进社会立法工作进程,有力促进了社会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深圳率先为社会建设立规,为社会行为立法,为全国的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探索基层管理新模式,筑牢了社会建设的微观载体。30年来,深圳市不断创新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社区工作站为主体的行政性服务体系,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基层自治体系,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进了“固本强基”工程,夯实了社会建设的基础。

四是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加快了公民社会建设进程。为了适应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新形势,深圳市及时将居民委员会更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辖区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管理服务范围,率先实行社区居委会成员全部直选,并且赋予辖区非户籍人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深圳积极推进社区集体股份公司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脱钩,探索社区行政权与自治权的有效分离,专门成立了社区工作站,将行政权交给社区工作站,自治权交给社区居委会,服务权交给社区服务站。2009年,全市被评为省、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分别达到55%和66%,并涌现了一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街道、社区)、国际安全社区、国家安全社区。

五是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新体制,促进了社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公民有序参与、扩大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不断加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拓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平台,积极组织社会组织参加各种听证会、论证会。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和孵化实验基地,探索先孵化后登记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扩大了公共服务的供给,也拓展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至2009年底,全市社会组织已达3760家。

六是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平安和谐新机制,营造了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深圳构建了多层次的社会安全网,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体系,使百姓安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使百姓安心;健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使百姓安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百姓安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使城市安全;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体系,使社会安稳。构建多渠道社会协商网,建立大调解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社区协商机制、公共决策咨询机制、重大民生项目听证机制,突出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全方位社会救助网,实现多层次跨部门联合救助。

三、未来30年深圳应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建设把“蛋糕”做大,社会建设把“蛋糕”分好。深圳特区成立30年以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但如今也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如: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水平不匹配、公共服务体系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不适应、社会管理体制存在薄弱环节、社区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组织不发达、人口管理压力大、综治维稳面临新挑战、贫富差距扩大、某些社会群体的幸福感不高等。因此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步伐。

一是加强和改进社会建设,切实提高民生幸福水平,为再造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火红年代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提出大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为深圳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与战略重点。深圳未来五年,要“坚持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和立足‘干’”,这是深圳社会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要像当年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社会建设,像当年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社会体制改革,像当年争创经济建设的特区速度一样,争创社会建设的特区速度,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比翼齐飞、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学习借鉴北京等地经验,深圳需要在市委层面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政府层面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每年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建立深圳市社会建设网站,出台深圳市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深圳市社会建设中长期规划,每年发布深圳市社会建设白皮书(官方版)和蓝皮书(民间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持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健全社会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

三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建设制度化的投入保障机制。社会建设要立足于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社会建设投入。制定财政补贴、特许经营、贷款贴息等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社会建设项目。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互联互动,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建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覆盖多层次需求的社会保障格局。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群众自助服务网、志愿服务网络,拓宽公共服务进社区渠道,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四是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夯实社会建设的基础。要坚持党的领导、居民自治与依法办事相结合,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拓宽民主渠道,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社区工作站要按照依法、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健全社区资源共享机制,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加强社区组织与社会单位的横向联系。

五是加快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建设力量,增强社会建设的活力。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在行业协会民间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其他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支持发展公共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民教育类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基金会,培育社区组织,公益型、社区服务型社会组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确认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构建一批新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拓宽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支持民生性社会组织、调解性社会组织、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鼓励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等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奖励机制。

六是创新社会工作管理体系,推广“社工+义工”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良性互动。要制定社会建设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完善社会工作队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规范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薪酬待遇和权益保护机制,坚持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并重,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特区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积极加入志愿者组织,建立志愿者动员协调机制,满足社会对应急志愿服务的需要。建设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满足社会对特色化、个性化志愿服务的需求。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资质考试、专业培育等手段,整合和规范社会建设专兼职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社会工作者、退休党员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参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大力推进社工机构向项目化、实体型方向发展,扩大社工服务覆盖面,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构建社工机构和义工组织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区域联动的机制,搭建社工、义工联动平台,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带动各方”的良性循环服务链。

标签:;  ;  ;  ;  

深圳社会建设新模式的探索_社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