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有多远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5)03-0068-03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本世纪前2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阶段和关键阶段。这不仅表明中国迅速崛起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且标志着民族地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也已经来临。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然而,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整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1.1 民族地区总体小康建设目标已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人世后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大大加快,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自标的确立以及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民族地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1.1 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入世后,民族地区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出口,进出口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2002年,民族地区(指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下同)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8%。其中,出口额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2.8%;进口额52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1.3%。
1.1.2 西部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在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债资金的引导下,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2000~2002年,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平均增长16.1%,高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教育、人才开发、特色产业等方面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1.1.3 总体小康建设基本完成,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测算,2002年民族地区总体小康建设已走完了83%的路程,距离实现总体小康建设目标只有2年左右的时间,部分省区已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内蒙古、新疆已实现总体小康建设目标,云南、广西、青海、宁夏总体小康实现程度已达80%左右,贵州、西藏也已实观70%以上(表1)。
表1 民族地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的距离
说明:1.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今年年底有3/4的人进小康,《中国信息报》2000年11月27日有关资料估算。2.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就认为已实现总体小康目标。
1.2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持续的积投财政政策和入世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在西部开发战略实施的有力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2.1 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2年民族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5865亿元,比1990年增长2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构成已由1990年的36.5:31.8:31.7调整为2002年的21.6:40.1:38.3。其中,第一产业下降1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了8.2和6.6个百分点,已初步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
1.2.2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按当年价格计算,1990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87元和594元,2002年分别增加到6721元和1763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4.1倍和1.7倍。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民族地区社会购买力普遍增强,除满足基本食品消费支出而外,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收入支出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1.2.3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信息、城市化以及劳动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使民族地区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根据有关资料估算,1990年民族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为0.592,到2002年上升为0.665,已属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地区。民族地区人类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可喜成果,而且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
1.3 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势必严重影响今后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这既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长期性战略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1.3.1 城乡差距已超过警戒线。进入新世纪,民族地区人均GDP差距扩大速度已明显趋缓,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却不断加快,已超过国际公认3:1的警戒线,成为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最为重要的潜在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2年民族地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是2950元,分别是1990年差距的2.9倍、1995年差距的1.6倍和2000年差距的1.1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990年为2.34:1,1995年为3.32:1,2000年为3.53:1,2002年为3.81:1。
1.3.2 财政赤字呈现扩大趋势。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断下降,1990年为63.8%,1995年下降为42.7%,2000年略有回升为43.3%,2002年又进一步下降为33.5%。不仅如此,民族地区财政赤字呈现扩大趋势,1990年财政赤字为129亿元,1995年上升为428亿元,2000年上升为868亿元,2002年进一步上升为1603亿元。为此,财政支撑经济建设、调控经济运行的力度明显不足,加之财政供养人口多、负担重,使其“保吃饭与保建没”的矛盾极为突出。
1.3.3 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据统计,“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民族地区已有360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贫困问题仍相当严峻,一些民族呈现整体贫困状态,部分群众生活还处在极端贫困状态,因灾因病返贫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偏远地区贫困群众常年遭受结核病、高氟病、大骨节病困扰。2002年民族地区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322万人,占全国的56.9%;在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确定的592个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地方的扶贫重点县占全国的57.6%。
2.民族地区距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多远?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既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为此,在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充分认识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距与不足,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确定
如何衡量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地区距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究竟有多远?这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2.1.1 衡量指标确定的总体思路。以国家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规定的控制指标为依据,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确定的主要衡量指标应在与全国保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拉大的差距不至于过大,从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2.1.2 衡量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新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符合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为此,建议衡量指标包括经济、社会和公平等3项指标(表2)
表2 2020年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衡量指标
说明:人均GDP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
2.1.3 衡量指标测算的主要方法。根据“趋势外推法”、“等距离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衡量指标的发展速度、标准值和权数,并以2000年为起点的过去10年年平均增长率进行外推,最终得出2020年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达到水平的综合测算结果。
2.2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测算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实现程度(%):(实际值-初值)/(全国目标值-初值)×100%,其测算实际值为该项指标的实现程度或与全国相关指标的发展差距。
2.2.1 经济指标。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指标。2020年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际,是GDP总量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如果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根据全国GDP年均增长速度7.2%、人口年平均增长10‰推算,到2020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GDP总量将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总人口将达到2.2亿人。如果未来20年汇率保持在8.27的水平不变,2020年民族地区的人均GDP将达2000美元左右,与全国目标差距还有1000美元,其实现程度仅为56%,预计到2035年左右才能够实现3000美元的目标(表3)。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任务。
表3 2020年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距离
2.2.2 社会指标。人类发展指数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目标,是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8,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地区。如果按照2020年民族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疽2000美元、平均预期寿命73岁、成人识字率35.5%、小学入学率99.7%、中学入学率87.9%、大学入学率21.6%测算,人类发展指数为0.74,仍属于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地区,与全国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其实现程度只有66%,预计到2030年左右人类发展指数才能够达到0.8,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地区(表4)。可见,加快社会发展是提高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4 2020年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目标距离
2.2.3 公平指标。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公平程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2020年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平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0.8万元、城乡之比要控制在2.25:1。1990~2000年的10年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7倍。如果未来20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保持3倍的增长速度,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到2020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7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可达5500元,城乡之比可控制在3.1l:1,其实现程度仅为33%,预计到2061年城乡之比才可控制在2.25:1左右(表5)。为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将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表5 2020年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平目标距离
2.3 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距离
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距离有多远,其计算公式为:实现目标程度=各项指标实现程度×权数。如果将实现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公平目标视为同等重要,其权重分别为1/3,据此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程度为52%,顶计到2040年左右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差近20年左右的时间(表6)。由于民族地区各省区条件差别较大,因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省区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7):
表6 2020年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距离的主要测算结果
表7 2020年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省区类型、优先目标及政策建议
说明:1.G表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距离(%);2.根据表6整理。
2.3.1 实现目标程度较高的省区。属于这一类型省区的主要是内蒙古、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91%和77%,预计分别到2022年和202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中,经济目标均可在2020年实现,社会目标分别可在2027年和2020年实现,公平目标预计将分别在2020年和2060年实现。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蒙占应将加快社会发展作为最优先的发展目际,新疆应将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最优先的发展目标。
2.3.2 实现目标程度中等的省区。属于这一类型省区的主要有宁夏和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60%和61%,预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际的时间均为2033年。其中,经济目际分别可在2036年和2034年实现,社会目标分别可在2028年和2023年实现,公平目际预计将分别将在2035年和2060年实现。今后宁夏应将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优先的发展目标,青海应将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最优先的发展目标。
2.3.3 实现目标程度较低的省区。属于这一类别省区的主要有广西、云南、西藏和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47%、47%、39%和37%,这四个省区应作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广西、云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预计在2040年左右,西藏、贵州预计在2050年左右。其中,广西、云南的经济目标可在2040年左右实现,社会目标将分别在2040年和2032年实现,公平目标预计分别将在2048年和2083年实现,优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将是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西藏、贵州的经济目标分别可在2038年和2071年实现,社会目标将分别在2038年和2032年实现,公平目标预计分别将在2101年和2067年实现。今后西藏应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最优先的发展目标,贵州应将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优先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