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社区60论文_李自强 杜科伟

上海市某社区60论文_李自强 杜科伟

李自强 杜科伟(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 200438)

【摘要】目的 初步了解上海市部分社区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及其分布规律,了解胸腰椎骨折的发生情况,为骨质疏松的社区干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OLOGIC 公司的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仪测定社区1000 名常住人群跟骨超声骨密度,同时行胸腰椎X 线片检查,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结果 骨质疏松总的患病率为26.2%,男性为11.7%,女性为3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跟骨骨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女性的骨量丢失速度明显高于男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为4.7%,男性为3.3%,女性为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部分社区60 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胸腰椎骨折发生率女性明显大于男性。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预防胸腰椎骨折的发生,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胸腰椎骨折【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53-02Analysis of the epidemic status of osteoporosis in people over 60 years in Ya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 Department ofOrthopaedics,Shidong Hospital of Shanghai,Shanghai 200438,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骨质疏松症是是一种骨量低下,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类预期寿命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常严重威胁中老年的健康,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以胸腰椎压缩骨折常见[1]。因此,初步探讨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了解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本研究拟初步了解上海市部分社区常住人口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了解骨质疏松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1000 例60 岁以上人群进行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2012 年7 月-2012 年10 月上海市部分社区年龄在60 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主动、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1000 例研究对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年龄范围60-90 岁,以10 岁为年龄段分组,按照性别分为两组。入选标准:①在杨浦区常年居住5 年以上。②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病人等。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采用HOLOGIC 公司生产的超声骨密度仪测试受试者左跟骨骨密度,并建立数据库,根据所测得数值转换成t 值。仪器由专人操作,每天用标准体膜校正。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①正常: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 个标准差属正常(T> 一1);②骨量减少:降低1 ~ 2.5 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减少( 即一2.5<T ≤一1);③骨质疏松: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 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即T ≤一2.5,包括脆性骨折患者。所有检查对象的胸腰椎行正侧位X 线片检查,了解胸腰椎骨折发生情况,有骨折史或本次X 线检查发现有骨折的,无明显外伤史者,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并记录骨折病史、时间及部位。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对自变量为连续型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a=0.05。

结果2.1 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本次研究共有1098 名受试者参与,排除异常情况共获得有效研究人群1000 例,其中99% 为汉族居民。该研究人群最小年龄60岁(含60 岁),最大年龄90 岁,平均年龄72.38±6.75 岁, 其中男性受试者378 例,女性受试者622 例。

2.2 骨质疏松患病率骨质疏松总的患病率为26.2%,男性为11.7%,女性为3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占总人群的67.2%。杨浦区60 岁以上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60 ~ 75 岁之间女性患病率明显大于该年龄段男性,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无明显升高;当年龄>75 岁时, 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表一)。

2.3 中老年人群随年龄分布胸腰椎骨折患病情况胸腰椎摄片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增加,各年龄段女性胸腰椎骨折发生率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60 ~ 75 岁之间女性胸腰椎骨折发生率明显大于该年龄段男性,男性胸腰椎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升高,胸腰椎摄片显示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年龄>75 岁时,女性胸腰椎骨折发生率明显大于该年龄段男性,男性胸腰椎摄片大部分表现为放射学骨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降低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常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约为20% 左右[2],部位以腕骨、腰椎和髋骨为多见,其中以腰椎、髋部骨折最为严重[3]。骨质疏松症累及大多数妇女和许多男子,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高昂的治疗费用,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因其临床表现隐匿,常以骨折为首发表现,且无有效地根治方法。因此,了解社区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发现可能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目前骨质疏松的诊断以双能X 线骨密度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因其费用高、放射性、使用不便、对测定人员技术要求等原因,难以在骨质疏松大规模普查中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由于携带方便,便于检测,对检测人员无特殊技术要求,操作方便等原因,同时可以准确的反映骨量的变化等,常用于大规模的骨质疏松社区普查[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超声骨密度能够较好的反映受试者的骨量情况,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和双能X 线骨密度检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5,6]。

研究表明,OP 的发生与基因、性别、营养、运动等多种因素相关。

OP 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7]。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骨代谢,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尤其是在绝经后的5 ~ 10 年,雌激素水平降低最为明显,雌激素水平减少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增加,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相对减少,导致骨量的迅速丢失,雌激素缺乏是妇女绝经后易患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原因[8]。本研究测试表明,无论男性、女性,年龄均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t 值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60 ~ 75 岁之间女性患病率明显大于该年龄段男性,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无明显升高;当年龄>75 岁时, 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与女性相比,骨质疏松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推测可能的原因,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量逐渐减少,导致骨的吸收增加,从而使骨量减少,导致患病率增加。已有研究表明[9],适当的体力活动能保持肌肉的张力和肌力,提高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反应和协调能力、减少跌摔和损伤的机率。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骨峰量及骨量,并且受益终生,长期的运动可能预防骨质疏松,降低年龄相关骨量丢失所致骨折的风险,还可能抵消吸烟对骨量的影响。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危害, 其主要特征为轻微创伤即可引致的脆性骨折, 且反复、多部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常见为脊柱、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等,骨质疏松性骨质好发于松质骨部位,以松质骨为主的椎体由于骨丢失发生地最早、最快, 因而, 也是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最早、最常发生的部位。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约40 发生于脊柱。

由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的隐匿性,患者的低就诊率,常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的研究对受试人群常规检测胸腰椎X 线片,了解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增加,女性增加更为明显, 我们的研究表明,各年龄段女性胸腰椎骨折发生率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研究表明[10],无论男性或女性, 身体内骨矿含量达峰值骨量后, 即随年龄的增长而开始降低, 男性一般每年以0.22 %、女性以0.33% 的骨丢失速度下降。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上海市部分社区60 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胸腰椎骨折发生率女性明显大于男性。应对中老年人开展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的健康教育, 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 对于骨质疏松发生高危人群进行治疗、干预,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肌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对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及健康教育等一般情况进行相关调查,本研究下一步拟进行系统、详细的健康调查,进一步明确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及早进行骨质疏松的社区干预、预防和治疗。

参 考 文 献[1] Hippisley-Cox J, Coupland C.Predicting risk of osteoporoticfracture in men and women in England and Wales: prospective derivationand validation of QFractureScores. BMJ,2009,339:b4229[2] Pluskiewicz W, Adamczyk P, Franek E, et al .10-yearprobabilit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2012 Polish women assessed byFRAX and nomogram by Nguyen et al.—conformity between methodsand their clinical utility.Bone,2010,46:1661–1667[3] Diez-Perez A., Adachi J, Agnusdei D., et al. Treatment failurein osteoporosis.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12,23, 2769–74.[4] Nicholson PH, Alkalay R.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predicts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ailure load in human lumbar vertebrae. ClinBiomech (Bristol, Avon ) 2007,22:623–629.[5] Damilakis J, Papadokostakis G, Vrahoriti H, Tsagaraki I,Perisinakis K, Hadjipavlou A, Gourtsoyiannis N. Ultrasound velocitythrough the cortex of phalanges, radius, and tibia in normal andosteoporotic postmenopausal women using a new multisite quantitativeultrasound device. Invest Radiol. 2003,38:207–211.[6] Xia Y, Lin W, Qin YX. Bone surface topology mapping andits role in trabecular bone quality assessment using scanning confocalultrasound. Osteoporos Int. 2007,18:905–913.[7] Bogunovic L, Kim AD, Beamer BS, Nguyen J, Lane JM.Hypovitaminosis D in patients scheduled to undergo orthopaedic surgery:a single-center analy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0,92:2300–4.[8] Ikeda Y, Sudo A, Yamada T, Uchida A. Mortality aftervertebral fractures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 J Orthop Surg (Hong Kong)2010,18(2):148–152.[9] Takada J, Miki T, Imanishi Y, et al. Effects of raloxifenetreatment on the structural geometry of the proximal femur in Japanesewomen with osteoporosis. J Bone Miner Metab. 2010,28(5):561–567.[10] Kwok AW, Leung JC, Chan AY, et al. Prevalence of vertebralfracture in Asian men and women: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Thailand, Indonesia and Japan. Public Health. 2012,126(6):523–531.

论文作者:李自强 杜科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上海市某社区60论文_李自强 杜科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