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溪 青州市五里学校 山东 潍坊 262521
一、合理组织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结合生活实际,激趣导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课堂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认知需求,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形象化。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 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导入新课。
又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可从学校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要举行篮球赛,需添置一些篮球的情景中引出教学内容。 谈话:“同学们,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你们高兴吗?我们学校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将举行篮球比赛,需购置一些篮球。在去购买前,我们先要干什么?”由学生充当购买者的角色,自己出谋划策,学习热情倍增,想到了购买篮球需要了解的信息:怎么去买?买多少?共花多少钱?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习题。练习不仅是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在现行的小学数学课本和练习册中,有相当多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练习环节应将原有一些脱离儿童生活的习题,加以适当地改组,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如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设计这样的练习:学校有一块正方形花圃,计划用花圃的1/2种花,1/2种草,你认为怎样安排比较美观?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数学事实,他们感兴趣,有解决办法。从学生获得成果的笑靥里你能看到:学生不是厌倦数学,而是厌倦脱离生活的数学,厌倦忽视数学价值的数学教学。
3.结合生活实际,重组教材。在数学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单调,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为充分调动学生各种积极心理因素,使学习者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组织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教学“加法估算”这节课,教师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带着学生来到儿童乐园、饭店、商场,在这些场景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加法题进行估算,如估算游玩多个游乐项目花了多少钱,吃一顿饭花了多少钱,购物时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糖果、饮料……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学生有兴趣、易投入,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将有助于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数学表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一个数加(或减)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运算”这部分知识,教材中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的、具体形象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分析简算的方法(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与被动。教学时,可根据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经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设计一个生活情景:我校在“变废为宝”环保活动中,收集了许多可再造废品卖给废品回收站,大队辅导员在收取货款时遇到了多拿要退还的情景,以及她到商场购物(去敬老院献爱心)碰到多付要找回的生活情景。诱导学生探索、掌握“145+97=145+100-3;242-198=242-200+2”的简算算理,促进学生生活经验正迁移,从而把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补充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能力化
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能否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比例尺”后,安排一个“谁是最佳小设计师”的练习环节,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房间的平面图,然后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常用家具材料,把它布置成一个合理、美观的小天地。学生积极性高,各显神通。通过这样的操作,不仅巩固了新知识,还提高了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通过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加强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知识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当然,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的规律,所选素材、呈现方式、实践情景要符合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好的效果,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论文作者:郑明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情景论文; 生活化论文; 教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