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框架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框架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框架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框架结构论文,理论体系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7608(2008)06-0005-0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崭新概念,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对这一判断的科学理解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含义和重要理论意义

根据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和重要理论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学术界过去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秉持这一观点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虽然是邓小平最先提出的,但不要简单地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照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的想法,在毛泽东那里也是存在的。因而,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应当从毛泽东谈起。至于“始于毛”又从何时开始,这部分学者又分成好几派:有的认为,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是开始的标志,因为那里面明确讲要以苏联为鉴戒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有的认为,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开始的标志,因为那里面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一概念;有的认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后来的实践极具中国特色,应当视为源头;更有甚者,有的认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因为毛泽东在大会的报告中使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来未能很好地实践必然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应当说,上述认识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所有论据都是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上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反而由于“左”的错误的蔓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推行,上述思想在毛泽东的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被错误的理论与实践所淹没。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上述思想是可以的,但这些思想绝不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后来反复讲这样一句话: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许多年,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却始终没有搞清楚。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判断,表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尚处于探索之中,远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真正走出了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基本不同的道路。所以,无论从理论实质上讲,还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区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科学的。

第二,明确界定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判断中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是前后相继的并列关系。这一点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至关重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重要的理论概念经历了一个反复变化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是党的十二大上由邓小平正式提出的,此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屡有改变;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加以系统的阐述;党的十四大上提出了两个概念,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际上还有一个提法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三个概念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都有,表明概念还没有完全科学化,但报告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作出了更加系统的阐述;党的十五大在十四大基础上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得到了全面的阐述。从党的十五大以来,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都是当做同义词使用的。只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相继提出后,把邓小平理论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出现了逻辑上的麻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否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它们都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这一点来看,无疑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列,是否降低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二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继发展的根本联系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又是紧密相联系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个表现形态,与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有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个地位决定了它的内涵及其各个基本理论都对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因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并列,只是形式上的并列,其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都是十分突出的,因而这样排列并未降低邓小平理论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从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主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表明,三大理论成果虽然前后相继且相互并列,但在理论层次上是有所区别的。

第三,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地位。自从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层面上使用,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它的理论地位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加上此间中共中央又陆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其他重大战略思想,使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一时间难以确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使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地位有明显上升,且因其作为党的重要文献的内容而会发挥长久的作用。但仔细推敲这个概括,单纯从字面上看,仍有两个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一是在行文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没有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全等同地并列,而是略有条件地并列。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原文中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排列并没有一律按顿号或用“和”字把三者并列起来,而是有所区别地加以排列,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用的是顿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用的既不是顿号,也不是“和”字,而是“以及”二字。从中文的行文习惯来看,“以及”二字在分量上要略逊于顿号与“和”字。这表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地位并不是完全等同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是有所保留。二是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还没有规范化。“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法表明,它包含着科学发展观和其他一些内容,有可能将来会用其他概念来加以概括。从字面上讲,这个概括的确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但这也仅仅是从字面上讲的,如果联系整个十七大报告的各方面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又是不容置疑的:一是报告用专门的部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基本内容,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这个表达不仅没有在科学发展观后面加“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字样,而且在行文上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相提并论,其理论指导地位非常明确;二是报告在这一部分中明确区分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的地位,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表明科学发展观居于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由此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地位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无区别,只是表明对它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四,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和整个报告有关理论问题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报告不仅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4],而且多处阐述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5]“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6]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当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大体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实践依据、时代特征、民族特色;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实践经验、基本规律;这个理论体系内在的发展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从而使这个理论体系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意义所在。二是界定理论飞跃与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出现了几次理论飞跃,产生了几大理论成果。要想弄清楚到底是几次飞跃还是几大成果,首先必须弄清理论飞跃与理论成果的关系。一般来说,理论飞跃是理论发展的质变,理论成果的创新不一定构成理论飞跃;理论成果是理论飞跃的必然结果,但理论成果可能需要一系列的创新才能构成一次理论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两次飞跃:在第一次飞跃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第二次飞跃中,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如前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们相对于邓小平理论来说并不具有理论上的质变。由此可以确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共出现了两次理论飞跃、四大理论成果。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个组成部分展开综合研究。这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的思想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的思想体系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相比较而言,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表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崭新概括,表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课题。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严格遵循研究一般理论体系的基本规范,又要充分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性。在这个总的指导原则之下,可以从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关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而不是简单地按顺序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按照顺序拼在一起。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总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紧密相连的,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过去学术界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形态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往往采取专题式的形式,即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出来。这样做的长处是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晓理论的基本内容,但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理论尚不成熟,而且这一概念本身也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对待。就是说,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之后,继续使用过去那种专题式的研究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不利于理论的创新。因为这样做,准确地说是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由于过去总是采用专题式研究方法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我们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并不重视或进展不大,从而不可能很快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较为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另一方面,我们在确立从总体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方向之后,也不能忽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形态的体系建构的研究工作,因为不仅这些理论毕竟各自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而且只有把这些具体的理论系统研究好了,才能为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它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毕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将来必然会产生更多、更新的理论成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在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上则应完全是中国式的。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思想,必须直接表现出来,因为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思想来源之一,它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也只有这一部分内容在形式上不是中国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当是中国式的,都应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取得的实践成就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按照科学理论要求排列的集中体现。在这个排列顺序中,首先是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完全是30年来各种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精妙概括,它们在最高理论层次上诸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基本理论层面上诸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在一般原理层面上诸如现代企业制度、共同富裕、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光辉结晶。在基本概念之后,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这里所说的基本理论,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长久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其中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后不再发挥整体指导作用(其思想方法仍有指导作用)外,都将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伴随、相互作用,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进而取得理论上的不断进步。这部分基本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核心成果。在基本理论之后,则要进一步科学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直接发挥指导作用的实践原理,这些实践原理是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政治建设论、文化建设论、社会建设论、生态建设论、和平发展论、执政党建设论等。在这些具体的实践原理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实践原理之后,将是基本规律方面的新内容,主要是总结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贡献,包括其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丰富,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层次上回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体现一般科学体系的原则,又是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学科的鲜明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科。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具有科学成果表现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的特点,即它所列的范畴(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而进行规范的表述。也就是说,要完全摒弃专题式的研究方式,严格按照科学体系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方面,不存在理论本身不科学的问题,我们如果做不到按科学体系的要求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能说明我们在学术上努力不够,能力不强。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是指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做一门学科,按学科建设的要求去研究它、建设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确立并得到举国一致认同的情况下,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去研究它、建设它,是题中应有之义。现在已有学界人士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非常有见地的。当然,把这一点变为现实还需要条件,但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地开展这项工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目前要把这一学科的特色讲得很清楚还有待深入研究,但至少可以确定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战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对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的大势和基本内容作出概括。二是政治系统性。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三者分别代表政治要求、实践要求和理论要求,但最终都统一到政治这一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属于政治学科,但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三是交叉综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涉及马克思主义以及一系列人文社会科学,其高度的交叉综合性是其他任何此类综合性学科都不可比拟的,只有从这个高度看待这门学科,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得到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二)关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为了体现上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告别传统,实现现代化。但在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曲折,在试用各种方案都不奏效的情况下,才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因照抄照搬出现了挫折,最终才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始终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根本目标指向。这个目标指向有两个提法: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个提法在30年来的重要文献中被反复提及,表明理论和实践的关键词始终都是三个: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其中,现代化是核心、实质,社会主义是手段、途径,中华民族是根基、特色。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指向,才不会出现偏差和失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主题来决定的。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重要会议文献,都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9]这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方面作出明确的界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要体现上述两个方面。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展示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这里所说的内在逻辑,就是从概念到基本理论,从实践原理到规律;就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点以及各个理论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就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当代价值;就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成机制,即从实践中产生需要,由执政党加以推动,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接;就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作为一个科学体系而建立起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根据以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地位的分析和对这个理论体系的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可以尝试用以下框架结构来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概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邓小平理论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科学发展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点的科学界定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的深刻阐述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明确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思想

2.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认识

3.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奠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纪之交的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的丰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成机制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

2.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推进

3.中外文化的有效对接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次递进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概念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概念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概念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概念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概念

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主要概念

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主要概念

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主要概念

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

1.社会主义特征论及其实践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2.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深刻内涵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1.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开放的重要性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1.计划和市场的工具特性

2.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重大贡献

五、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

1.发展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2.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升华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原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骤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论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创新

3.对和谐世界的理想追求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制度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

第四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和丰富

1.对共产党历史方位的新判断

2.对共产党执政兴国理论的新阐述

3.对共产党领导方式的新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和丰富

1.对社会主义建设环境的新判断

2.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概括

3.对社会主义建设主客观力量作用的新认识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丰富

1.对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新概括

2.对世界多样性的科学阐述

3.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

标签:;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框架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