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读书、勤劳节俭的家庭风格--牟氏庄园长盛不衰之谜_牟氏庄园论文

耕耘、读书、勤劳节俭的家庭风格--牟氏庄园长盛不衰之谜_牟氏庄园论文

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牟氏庄园长盛不衰的奥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风论文,长盛不衰论文,勤俭论文,庄园论文,奥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牟氏庄园之所以能创造出五个全国第一,构建成一处长达百年和谐社会典范,保持整个家族长盛达三个半世纪而不衰,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牟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牟氏文化”。那牟氏文化是什么呢?牟氏庄园长盛不衰的真正文化精髓又是什么呢?从外观上讲,“耕读世业,勤俭家风”应该是牟氏庄园的文化精髓。其实则不然,古代社会的文化是儒家文化,这是儒家财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那时,能做到这两句话八个字的财主,在世上还是为数不少的,但是,要达到牟氏庄园主人这个境界,可就是屈指可数了。耕读世业,那只是主人追求的基业目标,而不是经营者的手段与措施。那么,牟氏文化的精髓特征到底应该如何阐述?笔者经过几十年的调查和论证,认为用以下三句话概括,应该是最恰当的。

一是“大公大德,以德聚财”,这是牟墨林的发家之道;二是“内严外施、以反求正”,这是牟氏庄园的治家之法;三是“霜露箕裘”,这是牟家历五代(也含十代)不衰之秘诀了。

让我们将这三句话做进一步的阐明。

一、尚“大公大德,以德聚财”,致发家之道

原来,在牟墨林成气候之前,其先祖早已历八代二百余年的书香门第,家族已居栖霞四大望族之首。如科考全县出了26名进士,牟氏家族独占了10名,牟恒曾代天巡狩,牟昌裕官至漕运总督。就在这以读书为本,并科名累累的氛围之中,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承先祖师范,独创出自己的一套“发家之道”和“治家之法”,将读书求仕转为务农,闯过“财主不过三代富”的坎儿,才使其家业又“历五代而不衰”。

牟墨林是个读书人,通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他感悟到,人生处世,莫过于做人。《易经》绘有阴阳鱼的太极图,又让他将世上万物释为一半对一半的平衡论,如“财主为什么不过三代富”?他认为这既有天意,当然,也不乏人的因素。他通过对老子的治国之术研究,从中受益。老子云“玄德深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欲将取之,必固与之。”为了使大者常大,强者常强,贵者常贵,就要自觉地、主动地让自己经常处在小、弱、贱的位置上,这样按“道”的规律再去求发展,其结果则必将是相反,即可转化为再大、再强、再贵。

他将许多财主的发家之道和治家之法用老子的这个“以反求正”的办法去比一比,亦真是如此。许多以正求正的财主,一则很难成功,二则亦真难逃三代富之劫数。他最崇拜的商人是陶朱公,真可谓善用其财,发家有道。所以,他在发家上一下子把自己压到小、弱、贱的位置上,按照“道”的规律去进行运作,如民间出现大灾,为了做人,他便将自己库存的粮食全部赈给了饥民;当大灾进一步扩展,栖霞人必需依赖客粮才能活下去时,为了解救栖霞饥民,他真的不顾路途危险,不顾父亲不让他去过海贩粮的嘱咐,依然到关东贩来了客粮。谁知道运来粮食之后,灾情更加严重了,原先没准备用地换粮的饥民亦登门求救了,饥民大增,僧多粥少,换粮人阵脚大乱;就这样,原先没有“合同”怕换不到粮食的饥民便私自起哄,把原阵势打乱,将换地粮价,由一斗哄到半斗,最后哄到一升粮食换一亩地,使所有换粮人都得到了一份粮食。(注:1斗=10升)

就这样,牟墨林根据自己的财力,原计划只能购到换几千亩土地的粮食,谁知道,由于用大公大德去操作这件事,得到天助;即使一升粮食,也是好几个孩子的代价,换地局势亦一发不可收拾,直达三万余亩,最后的结局还是在一片乞求声之中,以库财一空,再无能力去进粮而告终。据传说,有一灾户没粮换也不走了,只求牟墨林能收下他的地契,替他代交田赋,救出押在狱中的父亲。墨林无奈,将自己留下的一点口粮又匀了一升粮食给他,不但救出他父亲,还将他救活;后来,每逢年节,这户当年的饥民都是亲领孩子到牟家门上拜谢,口喊活菩萨。

牟墨林就这样,运用自己的善心、财力和胆量,化成大公大德,救活了大量饥民。

二、内严外施,执严政施厚德,扬主佃共乐业——以反求正

牟墨林的暴发,纯为“大公大德”而成,而牟墨林的家政管理,却改用“内严外施”,即“执严政施厚德,扬主佃共乐业——以反求正”。如“执严政施厚德”,他对家庭内部管理非常严,对家庭成员一律实行定额供给制,让他们于中没有财权;对管理人员一律实行高薪养廉、不准有一点过犯。如“西忠来”的正账先生郝志谦,仅因在自己工资中私自预支了一百块大洋,马上便被解雇。但是,解雇后,却对他尽了养老之责。而对广大佃户与饥民就不是这样了:对佃户实行的是低地租制、白住房屋制、以工代赈制等等;对饥民实行是不管来多少,大人与孩子一律平等,统统舍施,人人有份,从时间上不分季节、年份,常年舍施,从不间断,一直舍施了一百几十年,动用了牟家一亿多斤粮食,这在旧中国实属罕见。

但是,这些措施,全为牟氏庄园创造出一个和谐与安宁的社会,没有出现人造土匪,真土匪来了也不抢劫,却让他占了一个大大的便宜。

三、历五代不衰之秘诀——“霜露箕裘”

总观以上所述,足见牟墨林在发家上运用的是“大公大德,以德聚财”,在治家上运用的是“内严外施、以反求正”。历五代不衰之秘诀,从上述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要说其核心,便是“霜露箕裘”了。“霜露”是“春露秋霜”组词,其含意有二:一是“旧时谓子孙于春秋二季因感于时令,而祭祀祖先”。《礼记·祭义》:“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谛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复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谛、尝皆祭名。后因以“春露秋霜”表示对先人的追念。二、比喻恩泽和威严。《北史·袁翻传》:“威厉秋霜,惠沾春露”。这里是指对先人的追念。“箕裘”——《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良弓指善于冶金和造弓的人。意思是儿子往往继承父业。一代一代不错样地往下传续。上辈行善下辈必须行善。像牟家的常年舍施,年年舍施,辈辈舍施,都是因为他们皆能执行牟墨林的“扶困济厄”祖训,这在赈灾史中说得非常透彻。如果到牟墨林孙辈将祖宗遗训突然改变,内部的供给制废除了,对外也不放饭了,亦不行善积德了,住房也不能白住,也不搞以工代赈了,让佃户与饥民们失去共安“乐业”,牟家的日子还能维持下去吗?曾有人预言,不出三年,后边结局是不是就该“大造反”了?!难怪南方好多园林,都几易其主,而唯有牟氏庄园,几百年来却一直姓牟,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所以,牟氏祖先在其祖茔——蛇窝泊圈子茔的山门上撰联:“霜露兴思远,箕裘继世长。”后来,又被牟国珑书成家训联,将它挂在室内,进行教子。当传到牟墨林这辈时,感到这副联子更为重要,便指令其子孙,必须背诵,辈辈讲,年年讲,谁不照此去办,即不为牟家的子孙。耕读世业,这是牟家追求的目标;勤俭家风,这是对家人们为实施目标所做的要求。牟氏文化,来源于儒家文化,却又不同于标准化的儒家文化,它吸取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思想,最终淬炼成“大公大德,以德聚财”“内严外施,以反求正”“霜露兴思远,箕裘继世长”的“牟氏文化”。这种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才是牟家发家、治家和历五代不衰的牟氏文化之精髓。

标签:;  ;  ;  ;  ;  

耕耘、读书、勤劳节俭的家庭风格--牟氏庄园长盛不衰之谜_牟氏庄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