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两大攻坚战: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攻坚战论文,两大论文,远程教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0)01-0003-07
谢阳斌(以下简称谢):桑老师,您好!我最近在思考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的问题时,较系统地研读了15年来您发表的一系列论文著述,有很多感悟,也有很多问题和困惑,想向您请教。
桑新民(以下简称桑):你是南京大学创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后培养的首届本科生,毕业后在远程教育的基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工作过,所在单位领导还专门为你创设了一个全新的岗位:远程教育的“质量工程师”,并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对基层远程教育中心的“ISO9000”认证工作,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经验,现在又回到南京大学读研究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思考和研究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你应该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我很愿意与你交流。
一、提高远程教育学习者的自信心、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这是提高中国远程教育质量的难点和关键
谢: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的国际互联网,使学习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使远程教育步入了跳跃式发展的“快车道”,很多人将此称为中国第三代远程教育。10多年来,中国在远程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突出表现在:原来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名牌大学纷纷设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加盟远程教育;整合各类远程教育的基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迅速发展、软硬件技术和资源迅速增加、体制不断创新,远程教育的学生数不断增长、课程数量在增加、质量在提高;远程教育的研究和管理水平有了提升等。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何找到其中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远程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2006年底您在《探索中国远程教育的强国之道》①这篇短短5000字的文章中,从5个方面对中国远程教育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此文视野开阔,气魄很大,我认为您提出的这些问题和观点至今对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您在文章开篇提出的愿景——使中国从远程教育的大国变成远程教育的强国,尤其是提出和概括了远程教育强国的6条标准:(1)要能给世界远程教育提供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导向;(2)远程教育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高;(3)远程教育教师群体的水平和素质高;(4)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素质和水平高;(5)远程教育体系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高;(6)公众和整个社会对远程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程度高。这里不仅包括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而且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正如您所强调的:从这6个方面着手提高中国远程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是中国远程教育强国之道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如今3年过去了,我认为当前我国远程教育似乎进入了“高原期”,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超越的发展“瓶颈”。您认为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桑:你对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的成就概括得很好。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确实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超越的发展“瓶颈”,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解决的思路也有多种。我认为,创新评价体系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评价历来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难题,都与目前的评价“指挥棒”有直接关系。这里所说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考试模式,而且包括对教师、课程、资源的评价,还包括对远程教育办学主体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评价。从这样广阔的评价视野来看,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很不完善的。因此,健全、完善、创新评价体系,不仅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当务之急。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包括许多方面,突破口可以选择两大攻坚战——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这两大攻坚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上来。我始终认为,一个国家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素质、水平、能力,特别是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反映了该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与综合实力,应该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远程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先天的不足。比如中国的远程教育始终处于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边缘,这几年虽然发展很快,但至今仍未能摆脱处于整个教育体系边缘的尴尬地位。很多人都认为,进入不了普通高等教育才选择远程教育,这就决定了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弱势群体。因此,提高这一群体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尤其是提高其自信心、学习动力与综合素质,是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在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困难的处境中承担的更艰巨的责任。
二、围绕学习评价的对话
谢:我在工作期间,亲身感受到了远程教育学习者和管理者的许多无奈和尴尬,许多人选择远程教育,是为了选择一条较为容易获得大学文凭的途径,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便缺乏内在动力(不少在职学生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再加上这些学习者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使得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在许多人眼中变成了“混文凭”。所以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远程教育学习质量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目标、动力和学习方式,也影响着网络学院与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与服务模式,当前我国的远程教育,仍然未能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管理评价模式,教学的时空分离,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是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并未改变根本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因此,以评价体系的创新为着眼点,进而带动整个远程教育教学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创新,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确实是我国远程教育要打的一场攻坚战。但我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评价体系的改变实在太困难了,如何改变?由谁来改变?从何处入手改变?
桑:你问得很好,没有在第一线工作的切身感受,是提不出这种问题的。确实,评价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教学模式、体制紧密相联的。国内外网络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表明:必须下决心超越以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了推动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学习模式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当前迫切需要探索和改革远程教育的管理评价体系,这与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直接关系。我个人认为,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原则与特色可以概括为“六性七化”,即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协同性、服务性、非线性,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数据库化、智能化、远程化、扁平化。②当然这是信息时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追求的理想目标。为了向这样的目标迈进,我国远程教育的管理体系与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转变:
(1)从管教转变为管学,从教务管理转变为学习服务。
(2)从以往的教学—行政管理,转变为知识与课程—学习与绩效管理。
(3)从一刀切的共性管理,转变为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远程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就必须成为研究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分析学习者的各项学习数据,研究他们的学习需求差异与学习个性差异,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而不只是做一般的教务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要想使教师和管理者成为这样的研究者,就必须加强培训,尽快与名牌高校相关专业合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开发出高水平、具有远程学习特色的博士、硕士远程学位课程,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与综合素质。如果能闯出这条新路,不仅是对广大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而且必将开创我国远程教育跳跃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谢: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还主要局限于教务管理等事务性管理,缺乏对学生需求、学生信息的深层次分析,缺乏对学生学习深层次的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几次辅导答疑外,在大量的网络学习时间里处于孤立无援、缺乏支持的状态,在普通高校里越来越多见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远程教育中却难得一见。而事实上,在网络学习的条件之下,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共同探究,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支撑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动力的激发也更加富有意义。所以,如何超越教务管理这样的“边缘性支持”,走向对学生学习过程本身的个性化的“核心支持”,这是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管理模式转变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桑:要想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重点、难点和落脚点是远程教育学习评价和考试模式的创新。为了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自1998年开始,我们在大学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中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之后更名为“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门课程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打破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运用多元智能评价理念和信息技术评价方式,创建过程评价与成就评价模式。③每个学习者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评价手段和工具,创建个人、小组、班级的学习资源库(包括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学年论文和网络资源库),变追求考试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消费式的学习为生产式的学习,学生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创造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谢:我是在大二上学期(2004年)学的这门课程,不仅当时感到耳目一新、极富挑战性,而且对后来的大学学习生活影响很大,使我的学习观念,尤其是学习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化生存能力,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对这门课程价值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我常想,如果远程教育的学生在一入学就能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内在学习动力肯定会有很大帮助。这门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队汇报的交流与评价方式、电子档案袋的个性化综合考核方式,不仅能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这些都保存在本门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中,成为后来各届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源。今年我作为研究生参加了本届大一、大二本科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指导工作,其中有学生看到我们5年前学习时留下的资料,在网上写下了感人的体会: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让人非常震撼。我注意到,您2008年8月在香港城市大学召开的“混合学习国际研讨会”报告中,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考试创新模型,但英文的会议论文④对此没有展开论述,您能否做些介绍。
桑:经历了1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创新的总体思路,具体包括以下6个环节:(1)考试学习化,(2)考试创作化,(3)考试个性化,(4)考试团队化,(5)考试智能化,(6)考试资源化。为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建构了新型考试结构模型:
图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考试创新模型
在新型考试结构模型的6大环节中,最重要、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考试学习化。我们将评价与学习内在地统一起来,将评价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价能力看作是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评价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反思和评价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反思和评价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经验、方法、能力、情感态度,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谢:回想起5年前我上这门课时,最关心、也最担心如何考试,听说没有传统闭卷考试、不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了,真有被放飞的感觉。新颖的评价模式,是飞得起、飞得稳的保证,它带给我的是学习观念的强烈冲击和学习方式的新鲜体验。走上工作岗位,我更强烈地感受到,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考完试大多数都还给老师了,而这种新的学习和评价模式却引导我们在“带得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上下工夫,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无数事实充分证明,没有考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就不可能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被动局面中走出来。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的评价,主要采取考试(包括笔试与机考)和提交作业等形式,与传统课堂的评价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特点以及教师资源的相对短缺,学生提交作业、参加考试之后往往难以得到除了分数之外的反馈。而学习评价的本质恰恰在于通过反馈不断地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以后的学习。在现在这种评价模式下,许多学生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标,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甚至出现了很多不良、不端行为,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教育的风气和声誉。这种考试形式与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助长了学生混文凭的风气。因此,围绕评价学习化,引进过程评价与成就评价模式,创新评价主体,并将评价过程与学习支持服务过程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评价的资源化与智能化,必将成为远程教育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达到:经常性地对学习产生反馈调节作用,学生能够不断地认识自我,增强动力,调整学习方法;产生一批由学生自己收集、创造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对学生本身的激励和促进,也为今后的学生提供了榜样和经验;学生锻炼了评价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实现了积累,网络课程得到了发展;教师和管理者得以更好地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合理化的教学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相互促进。
桑:对。现在许多网络学院和学习中心都在评选“优秀学员”、“明星学员”,怎样算是“明星”、“优秀”,这要与学习评价结合起来。今天的远程学习者是一个需要培育和开发的群体。将远程学习者看做远程教育发展中亟待开发的一项重要资源,认真研究、总结和宣传优秀远程学习者的典型个案,这样有利于推广远程教育中新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远程教育的正面影响。
谢:您在实践中探索和提出的网络学习与评价新模式确实很诱人,不过我很担心这样的评价模式能否在我国远程教育体系中实行?又如何实行?
桑: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前面我已谈到,评价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要想创新考试方式和评价模式,不仅要更新观念,更要改革一系列教育管理政策和体制,还必须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教育服务、管理者的水平等等,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改革社会系统工程。但评价是指挥棒,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成为创新我国远程教育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但仅有这一个突破口是不行的,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同教师中心主义、满堂灌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不改变后者,考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无法实现。因此还必须有与学习评价改革相互依托、支撑的另一个突破口和生长点:远程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建设与评价创新。这是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中的另一大攻坚战。
三、围绕资源评价的对话
谢:我在远程教育基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工作时强烈感受到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确实是提高我国远程教育质量的难点和关键。
桑:你说得很对。名牌大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是靠名教授开设的精品课程支撑的,这种课程不仅表现为名教授编写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录像这些“显性知识”的传播,更体现在师生面对面交流、对话、尤其是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从名教授身上感受到的气质、追求、待人处事包含的各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的耳濡目染。这些显然是名牌大学得天独厚且难以复制的教学资源。远程教育在这方面虽然无法同名牌大学相比,但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催生的第三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的新概念及其优势开始展现出来,并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对远程教育的偏见。
谢:您在本刊2004年第1期的《学习的突围:创新教育管理支持体系》中,就此提出和论证的观点非常精辟,尤其是“师生距离新论”、“自主学习新探”、“学习虚实新辨”,从信息时代的广阔视野对第三代远程教育之特点、弱点、优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新探,让人耳目一新。⑤由此我似乎开始理解了您为什么要将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评价与学习评价体系联系在一起,作为当前我国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二个攻坚战”。资源建设问题确实是困扰我们的大问题,以前缺资源,现在资源越来越多,但高质量的课程和学习资源却非常匮乏。基础的问题还没解决:什么是优质的资源?谁来评价资源?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在以广播、电视为基础的前两代远程教育阶段,中国电大系统就开发了许多课程资源,近年来,各网络教育学院,各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又设计开发了数量可观的资源,包括各种课件、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等等,这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一大成就。随着资源数量的迅速增加,重复开发、资源质量等问题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资源评审、评比,由专家来对远程教育的资源质量进行审核。然而专家人数、精力毕竟有限,而且这些评审更多关注于资源的技术指标,从设计者的角度进行专业的考虑。如技术标准、规范,画面的制作等。至于这些资源对于学习者的作用和利用的程度,则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大量的资源处于演示、展示,甚至课本搬家的水平,缺乏精细的教学设计,更有甚者,内容陈旧,长时间得不到更新,被戏称为“万年不变”。这样的资源,误人误己不说,更影响了远程教育的质量和声誉。
桑:你提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既然要打“攻坚战”,就必须进行战略、战术的规划与部署。远程教育的资源非常复杂,对资源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五花八门,近几年随着国内外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化学习的迅速发展,各国对学习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各种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对远程教育资源界定的对象、范围、分类、层次等可以有不同选择,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并以此为指导,对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归纳和梳理。我在这里不想多谈理论,只想从当前实际出发,集中探讨如何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评价,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因此,研究的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仅限于目前我国远程教育课程中学生能直接享用的学习资源。由于网络上的学习是开放的、资源是无限的,但学生的学习时间、精力却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选择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异很大,因此远程教育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和管理、服务者对学习资源的建设与配置就显得更加重要。
谢:您这样划定研究范围,就使“攻坚战”的目标变得明确、具体,也便于操作了。网络上的资源太多,因此需要选择和评价。问题在于究竟由谁来评价?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什么?
桑:你的问题涉及到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规范化的远程教育,学生有确定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因此学习资源的评价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层次的目标展开;现在的远程教育大部分是以网络课程之形式出现的,作为网络课程中的学习资源,还有其专门的评价标准和尺度,这方面的标准现在很多、很乱,我认为最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丰富性、良构性、可重用性三方面。至于评价主体,也应该包括三方面:课程设计者、课程学习者、教师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谢:您这样一步一步地分析,把我脑中一团乱麻逐渐梳理得清晰起来。现在很多网络学院、学习中心都在搞质量工程建设,比如ISO9000,质量工程的核心是客户满意度,对远程教育来说,就是学生的满意度,而远程教育学生的满意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学习资源的质量,这是影响学生远程学习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桑:优质的学习资源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什么样的资源算是优质资源呢?这一定要把我前面提到的两方面评价标准结合起来。比如,为了追求学习资源丰富,许多课程提供者把网络上能找到的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内容都拼凑到网络课程中来,有的学习中心宣称自己数据库中有多少个T的学习资源,其实只要请懂行的人认真考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水分”太多、“包装”太多,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目标来衡量、评价,可以说是“干扰”太多、“垃圾”太多,根本不利于学习。大量“非良构”的学习资源充斥在网络课程中,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很容易在无意中将学生导入网络学习的“陷阱”。
谢:的确如此,您刚才提到的优质资源的三大标准:丰富性、良构性、可重用性,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丰富性不是简单以数量为评判标准,要看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是否利于达成两个目标。盲目地贪多求全,是对丰富性的严重误解。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是同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特点相联系的,比如对于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方法,可以把这几种不同的课程资源都拿来,给学生多几种学习的选择,这种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丰富的资源带给网络学习的独特优势。
非良构性是当前网络课程资源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传统课堂里,强调教材、讲义、习题等学习资源的良构性,而在网络教育中却常常忽略。要实现学习资源的良构,需要精细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是内容、技术、情境、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统一,需要学科专家、教师、开发人员共同设计完成。
可重用性是当前资源建设的一大趋势。可重用性被定义为在多种情境中以多种方式多次使用同一资源的功能。⑥如何提高这种功能呢?首先要解决元数据、授权许可、互操作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其次就涉及到可重用性设计的问题,即如何从内部设计可重用的内容⑦,这个问题更为复杂,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资源的单元化问题,比如一大段视频,直接放在网上,太长而且乏味,只是“课堂搬家”,学生不爱看。如果把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切出来,做成一个个小的主题单元,一个单元解决一个学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就有了更大的利用价值,学生就爱看了。因此,把学习资源组织成各个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针对一个单一的学习目标,那么可重用性就能提高。在数字化内容的专业术语里,这些独立的部分一般被称为学习对象。⑧这样的资源,可利用价值高,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学生爱用。
桑:最后我们来讨论评价主体。现在远程教育和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非常混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不清晰而且存在严重异化。现在这方面的评价、验收活动越来越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不少,但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很多有识之士认为,不仅效率很低,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异化的根源在于评价、验收活动背后有“看不见的手”——各种既得利益的驱动。解决的一种思路是:把各种评价的基础和落脚点放到学习资源评价上来,把评价的目标转移到为学习者服务,由此入手提高学习质量和教育水平、质量。评价的主体首先是教师和基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管理、服务者,他们是网络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目标最清楚,对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环境、资源、条件和各种要求也比较熟悉,是教学、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同时,还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因为他们是学习资源的最终用户和真正受益者(或受害者);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聘请的专家往往是当下实际评价活动中的评价的主体,但他们必须认真听取前两方面的意见,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
谢:您的意见不仅深刻,而且务实、切中要害。基层工作的体验使我深切感受到,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资源的评价主体不仅需要高水平、负责任、敢于坚持原则的专家和领导,而且必须把网络学院的学生、基层学习中心的服务者、管理者也吸纳进来。学生是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对资源是否满意?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他们最有发言权。学习中心是网络教育的细胞和前哨,是学生信息、网络学院信息、市场信息的汇聚地,学校的课程怎么样?学生的需求如何?他们最清楚。尤其是一些学习中心,一家就集合了众多网络教育学院的资源,在对比中更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评价。比如,现在各网络教育学院都有对学习中心的评价,对于集合了多家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中心来说,可以反过来对各家网络学院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各家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服务体系进行对比。这种评价可以由学习中心自己来做,也可以请第三方评价机构来做,比如远程教育的权威研究机构。通过这样的工作,促进各网络学院的互相了解和学习,推动各网络学院资源建设的整体进步,这也算是学习中心对网络学院提供的“高端服务”。这是一件多赢的事情,学习中心、网络学院、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
桑:你的意见非常好。我们身处一个教育变革的时代,现代远程教育正在从教育的边缘逐步走向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这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目前全世界高校的科研与课程教学模式都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要给师生配置电脑和建设校园网,更是要完成高校数字化改造的两方面深层变革:一方面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细胞”的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是高校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改造,以及随之引发的一系列体制与机制的变革和创新。重点和难点不在于硬件建设,而在于功能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整合,并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数字化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创建与此相应的软件工作平台,尤其是要提高管理与服务者的信息素养。因此,远程教育作为新生事物,更应当冲破传统的阻碍,创建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文化、教育模式,引领教育改革的发展。
谢:通过与您的对话,我受益匪浅。作为曾经在中国发达地区远程教育基层工作过的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我深感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各级各类远程教育机构与名牌大学密切合作,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代表我国远程教育水平的样板课程、学习资源、评价模式,就能使学习者和社会公众逐渐看到远程教育的魅力和方向,使中国的远程教育真正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并尽快地走向世界。
注释:
①桑新民.《探索中国远程教育的强国之道——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第4-6页。
②桑新民.《学习的突围:创新教育管理支持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第10-15页。
③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6-7页。
④Xinmin Sang."The Hybrid Learning Model and Alternative Evaluation System",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brid Learning—ICHL 2008,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⑤桑新民.《学习的突围:创新教育管理支持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第10-15页。
⑥Robert A.Reiser,John V.Dempsey主编,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426页。
⑦Robert A.Reiser,John V.Dempsey主编,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431页。
⑧Robert A.Reiser,John V.Dempsey主编,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433页。
标签:远程教育论文;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评价中心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网络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