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能力的确定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能力的确定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中应强化学科考核对学生能力的测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考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应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40—012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弊端,把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和实践能力等。这些素质都不是靠题海战术所能培养出来的。”[1] 他又指出:“要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在基础教育阶段教会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作者)

李岚清同志的这些论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育工作(尤其是教学活动)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能力,传授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目的。对能力素质教育,近些年我国教育界进行了不少理论和实践摸索,无疑,教育界对能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对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也进行了不少富于创造性的探索。但在中小学教育中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存在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外,根本的症结还在于缺乏对学生能力测试的系统研究,没有形成一整套有关能力素质测定的系统标准和操作规程,更没有一套能力素质评价体系,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不少教育单位仍不愿或者不能彻底放弃“应试教育”,始终不能走出既有的圈子,不能形成能力素质评价的客观环境。这从根本上阻碍了跟素质教育相配套或者说作为素质教育基本组成部分的新的评价体系的确立。

然而,如何才能测试学生的能力素质?尤其是各科考核试卷如何做到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能力素质?这是我国教育活动中长期无人深入研究而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又成了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考试来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是一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应试教育中,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但从考试题目设计、评分方法、评价思想等方面都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实践中,教学为考试服务,单纯追求考试分数,成为应试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果能将考试这一手段加以改革,使考试为素质教育服务、为教学服务,并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潜质、素质的综合发展,那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考试检测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潜质,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套试题,既要能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要能达到检测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如何将传统的命题标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评分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强化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均衡、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提出一个初步设想供研究参考。

考试中命题、评分、评价等环节都必然紧紧围绕检测学生能力来进行。首先,在考试命题上,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纯考查学生知识水平的指导思想,从有利于检测学生能力素质、发展学生潜质入手,设计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又能检测学生能力素质的考题。通过对考试题目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要求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来说,在考试中学生所做的每一道题,用的每一种方法,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思路、结论等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而在评分时通常都据此给分,也就是说在考卷中给出的每一个分数都是与做该考卷的学生的能力及激发出的潜质直接相关,也可以说是其能力的得分,而人们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描述成几种类型,如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听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用某一部分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和自我评定能力……这些能力总会在每次考试中全部或部分出现,在每一道题目、每一种方法、每一个步骤中都会涉及到对这些能力的一种或几种运用。

其次,在评分上,新构想也与以前不同。过去有人曾经将考卷的评分细化,即对考卷中的每一道小题进行给分统计,这样可得出小题分,通过对小题分的分析可得出学生某些部分的知识点和知识水平的测试结果,以此对试卷命题进行调整,对教学进行评估。但这种对考试和考试结果进行处理的方法由于分数量大(一份考卷可能有几十个分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有成百上千个知识点),处理分析困难;考试不是以能力测试为出发点,因此,反映不出考生的能力水平;每次考试所包含的题目类型不一致,导致可比性差;小题分无法描述出过程,使得能力测试不准确,因此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差,无法得到推广。在新的评分体系中,教师仍然要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考卷进行评分,但评出的是学生的能力分,即通过学生做每一道题,相应地反映出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把考卷所有给分之处的分数分类求和变成为能力分,一套考题就会得出几个或十几个能力分,以此可以作为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原始依据;而各次考试都可以得出各类型的能力分,并且是可比的,可形成一种能力态势的变化。

其三,在考试结果的评价上,对考试结果的评价思想关系到是实行应试教育,还是实行素质教育;关系到教学为考试服务,还是考试为教学服务;关系到将考试作为选拔学生的一种重要工具,还是将考试作为展示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潜质的手段。因此,如何看待考试、如何评价考试结果,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所在。在转变命题指导思想,改革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对每次考试的能力分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从而得出关于考生能力水平的评价结论,同时必须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机化。这一全新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必将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种科学可行的措施,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考试带来的弊端。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我们从教育指导思想上变革,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又需要一整套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配套措施。本构想的提出,无疑会对长期困扰教育界的素质教育中如何通过考试检测来评估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全新的思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向前发展。具体言之,本构想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一)寻找到了一个解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

近些年来,理论界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已作了较深刻的揭示,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对这些弊端也有十分深刻的体验,但是,对于如何真正克服这些弊端,尤其是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一个恰当的突破口来推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较长时期却举步维艰。

其实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考检(考试)既是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手段,现代东西方教育都强调通过必要的考核手段来检测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应试教育”并不是错在考试本身,问题出在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评价这种考试结果。

如何使考试的作用得以完善?如何解决以往的考试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某些知识点而不能同时反映学生能力素质的问题?本构想的出发点正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为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学生能力素质,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一新途径,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考核评估中对学生能力只能通过教师主观评定的局限,把对能力素质的测评,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二)综合反映和准确体现应试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

如前所述,传统的对学生能力的测评更多的是依靠测试者主观的判断来进行。这种测评不能真实、有效、具体地反映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尤其不能定量化地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它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新构想完全是学生通过把握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同时相应地反映其相关方面的能力素质,它是应试者(被测试者)某一方面实际能力素质的真实反映,它直观而具体,确切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测试过程中,由于一套考题中各种知识点和其他考试内容的性质不尽相同,所反映的学生能力素质也多种多样,甚至一个知识点也能较丰富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样,随着各套考题、各科考题的不断变换,通过相应的考卷设计便能非常清晰而全面准确地测得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三)动态反映学生能力变化,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从总体上看,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在能力素质及其发展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我们设计的这套措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考试试卷,反映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变化,这些客观的能力素质量化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自己某一阶段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某方面能力上的效果,也可以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动态掌握学生能力发展(包括能力素质下降)的具体状况。这样,教师才可能从根本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通过横向比较,便于教师及学校在同一学科及学校之间的教学效果评估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及学校教学效果的测评,仅仅是通过学生考试分数这个唯一标准来进行,由于一方面考试分数并不一定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无法反映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追求考试成绩的测评,成了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代价的单一“应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当然离不开教育教学评估,但标准应该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标准体系,这个体系中必须把反映学生能力素质作为重要内容。本构想实施后所得到的反映学生能力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数据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汇总,可以就同学校同学科同年级教学进行评估,也可以在同学校不同学科(能力各有侧重,但同时也有交叉的部分)之间的教学进行评估,还可以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评估。

(五)有利于综合能力开发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教师在遵循这个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对全体学生乃至学生个体能力的综合发展进行系统设计。长期以来,教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测量,也制约着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科学设计,导致个别学生能力畸形发展,大多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低,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本构想的提出,无疑将为教师清晰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能力及能力发展提供可靠数据,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协调学生能力发展,设计全面的符合学生个体差异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全面能力发展方案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六)作为评价介绍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依据

学校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生理、心理、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等素质全面成长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中,既包含着学生先天综合素质因素的作用,又主要体现着后天习得演变发展,还在一定意义上蕴含了未来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趋势。怎样才能准确客观地记录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演变轨迹?怎样才能向高一级学校及社会用人单位全面、客观、准确地介绍学生的素质?以及怎样对学生未来发展作较符合客观实际的预测和建议?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和学校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平时印象,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进行主观性极大、可信度极低的写评语的方式进行,不仅使评价推荐学生流于形式,而且不能为上一级学校和用人单位选准培养对象和合格人才提供充分的保证。本构想的实施,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把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评估,建立在长期学习积累的有效数据上,客观、准确、系统而富于动态变化规律,它能向接受学生单位提供清晰的该学生个体素质发展轨迹,便于接受单位准确判断,选准合适人才。当然,这种作法也将对学生评语写作工作带来根本的变革,将把评语从机械生硬空洞的形式套话,变成真实可信、准确公正、富有针对性的结论。

(七)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能力设计奠定基础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尽管还不完全具备社会人的角色资格,但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被动的受教育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个体在任何阶段都有着同自己年龄阶段相协调的主体意识,如果完全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一切均在教师的约束之下发展,既有悖于学生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如何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社会的综合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很好把握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能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设计必须奠定在对自我素质的准确认识的基础上。缺乏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将会把学生自我设计引向歧途。本构想的实施,可以向学生提供客观认识自己能力素质、分析自己能力潜力的准确资料,必将从根本上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设计和自我能力发展。由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未来中国必将产生数不胜数的既具有高综合素质,又富于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2]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载《人民日报》,1996.4.12。

标签:;  ;  ;  ;  ;  

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能力的确定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