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铁骨铮铮”的品格论文

论孔子“铁骨铮铮”的品格论文

论孔子“铁骨铮铮”的品格

徐春根

(嘉应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摘 要: 孔子续创了源自邃古及夏商周(西周)三代的仁学思想,且使之更为深邃和系统化了,孔子拥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视不义之富贵为浮云、虽天下淆乱大道不行而仍然能够不坠青云之志等“铁骨铮铮”的坚毅人格品质。孔子认为具备刚强、坚毅的品质本身即近于仁德或曰仁人,这显然是把人的刚毅品格直接定义为人之为人的重要内容或重要构成要素。孔子“铁骨铮铮”的坚毅人格操守流传至今,有其特殊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 孔子;铁骨铮铮;品格;道;信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人格特征的主色调似乎是温文尔雅、怯懦软弱。如何评价一般人的这种惯常印象?这或许可以有诸多视角,譬如,历史的视角,政治的视角,宗教的视角等。

微课由于可以在线或者下载到播放终端让学生自主进行观看,那么观看微课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不用在固定的时间或空间由教师亲自面授.微课的这个特点就使学生可以在课外的任何时间进行观看学习,这样的观看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监督,这样的学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论语·学而》中,子禽与子贡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剖析此段对话,略窥孔子人格特征之大概、藉此判定上述人们惯常印象是否符合实际: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频谱分析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介质表面波传播频率不同的特性,针对检测对象的状态进行判断。将其应用在道路桥梁无损检测中,需要技术人员在结构表面施加一个瞬间垂直冲击力,产生一组瑞雷波面,这种波面是以振源作为中心,具备多种频率,通过在不同位置的锤击,检测人员可以得到不同的瑞雷波面信号,结合安装在相应位置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瑞雷波频率的检测分析,继而实现测定不同深度分层介质力学参数的目的。相比较传统检测方法,频谱分析检测技术的检测速度更快、检测频率更高,能够用于路面或者桥梁不同分层介质厚度均匀性和层间接触情况的检测[4]。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3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子贡,孔子称之为“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并被后世誉为孔门“十哲”之一[2]。而就是这样一位哲人、孔子的高徒,认为自己的老师孔子是:温、良、恭、俭、让。应该说,这种评价是较为中肯或接近实际的。从逻辑内涵及逻辑推导角度上看,从孔子温、良、恭、俭、让这一前提出发,完全可以推导出孔子温文尔雅这一结论,或者说,温文尔雅的人格特征完全包涵在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之中,此点应无疑义。但是,如果由孔子的温良恭俭让这一前提,推出孔子怯懦软弱或柔柔弱弱,那么,这在逻辑上是推不出的,于理,也说不通。

孔子以温良恭俭让为人处世,这非但不是怯懦软弱,而反倒是自信、内心强大的表现。事实上,从古至今,只有那些高度自信的人,才能遇事温和、淡定柔和、身段柔软;只有那些心胸开阔、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才能悲悯群生,真正具有慈悲、良善的情怀;也只有那些具有博爱、谦虚、尊重生命的人,才会凡事谦虚礼让、虚怀若谷、懂得尊重他人。而只有那些充满自信、胸怀天下、有担当、隐忍、礼让、仁民爱物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圣者。

道家始祖老子强调“上善若水”(《道德经·8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49章》),把慈、俭、不争之德当成有道之人必须保有的“三宝”(《道德经·67章》),认为人生真正的强者,属于那些能够战胜自己①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 而能“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16章》)、像水一样能够放下身段而“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8章》)的人。在老子看来,恰恰就是这样的人,反而能够“几于道”(《道德经·8章》),即接近大道或曰能够领悟大道之真谛。

显然,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与老子推崇的“上善若水”、慈柔、不争、谦让的品德,有着深层的一致性。这也反映了真正的圣者,在道德认知与修为上,应是具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根据这样的分析,人们如果仅仅从其温良恭俭让的人格特征出发,想要认定孔子为人怯懦软弱,那绝无可能,也是极其不可思议的。

我们通过仔细研读经典《论语》及相关典籍,实在无法找到孔子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怯懦软弱的蛛丝马迹。与之相反,我们倒清晰地发现,孔子有着“铁骨铮铮”的刚毅不屈的品格,其所奉持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等人生信念或道德信条,乃是孔子人格特征的主色调,而且,他的这种可谓之君子品格的人格操守,流传至今,始终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无论在生活或事业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乃至屈辱,都能百折不挠、生生不息、奋斗不已。我们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4.2 提取温度对树舌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准确称取6份质量相同的3.0 g灵芝干粉末,按树舌灵芝粗多糖提取工艺流程进行操作,按液料比 45∶1加入蒸馏水,设置提取温度分别为50、60、70、80、90、100 ℃,浸提2 h,提取3次。根据所测吸光度考察提取温度对树舌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众所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即是“仁”,“仁”是其孜孜以求的价值高端。“仁”的实质是什么?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显然,“仁”的实质是一种“公心”、爱人之心,依照中国哲学史学者劳思光先生的诠释,即是“人己等视”、“视人如己,净除私累之境界。此一境界自是一自觉境界,不假外求,不受约制,故孔子又即此以言自我之主宰性。”[3]

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或人之存在与仁或仁德应该是同一的,即所谓“仁者人也”② 《中庸》引孔子言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4] 。“仁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5],仁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灵魂或主宰。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仁德仁心,那么至少这个人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人了。孔子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一个人失去了仁德仁心,人或文明人的标志即礼乐等类,对于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或意义呢?而且,不仁之人,人们如果责备、厌恶他们太过,反而会滋生社会纷乱、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1]的《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依据《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魏晋志怪、唐人传奇对《牡丹亭》创作的影响,人们常常估计不足。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明明白白写道: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孔子坚定地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眼里,志士仁人,不会为求生、贪生而伤害仁德,却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别无选择的时候,可以奋不顾身、直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也要成就、捍卫自己的净除私累之洁净的仁厚境界。

就个人行动而言,孔子也是说到做到,绝不为了苟且偷生或为了虚名而损害自身的仁德之道心。《史记》载曰: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醳:古通“释”,释放)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6]56

根据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考证,上述事件大概发生在孔子47岁那年③ 钱穆先生在其著作《孔子传》写道:孔子年42,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7] 。此时的鲁国,“君不君、臣不臣”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而实际上,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控制着鲁国的国政,即所谓“陪臣执国政”①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朱熹注曰: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政伐。陪臣,家臣也。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8]223 ,整个鲁国的大夫及以下的家臣皆僭越正道,毫无循礼爱民的仁德之公心。如果此时孔子接受某位专横跋扈的所谓大夫或大夫之家臣的邀请出来做官,那无疑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只会为以阳虎为首的贪婪暴虐之徒的专断、骄横涂脂抹粉,也必将损害自身仁德之节操,为天下人所厌恶、耻笑。因此,孔子拒绝出仕,绝不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高洁的仁德,退而删修诗书礼乐,并设帐授徒,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

孔子有高官不当,有厚禄不享,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仁德品质,而宁愿忍受清贫,这种品质,我们除了用“铁骨铮铮”来描述,还能找到更为贴切的词汇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可以满足人的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应该说自有其价值,此点无可否认。但是,人生天地之间,最可宝贵者,乃在于人的精神、在于人的仁德品质。孔子认为,如果富贵的获取,违背了正道、违逆了仁德的起码要求,那么,此种富贵,人们不应眷恋,因为通过不正当渠道所获取的富贵,犹如镜中花、空中浮云、梦幻泡影一般,很容易消散,这种富贵非但无助于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形成与巩固,反而有损于自身仁德品质。

就孔子而言,即便地位卑微、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其“铁骨铮铮”的品格依旧坚定,而没有丝毫的动摇。此即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凋)也”(《论语·子罕》)。

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一次去到郑国,“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状其貌曰“累累若丧家之狗”[6]569。孔子在宋国时,还曾遭受宋国重臣司马桓魋的追杀② 《论语·子罕》: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6]569 ,历尽艰辛、险象环生;“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藜蒿之羹,没有米粒)”,真可谓九死一生。《论语》载曰:

参考译文:Situated at the confluence between the Qinhuai River and the Qingxi River in Confucius Temple area,Taoye Ferry got its name from the popular romantic story related to great calligrapher Wang Xianzhi and his beloved woman in Eastern Jin Dynasty.

孔子对于大道求索的痴迷或迷恋劲儿,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显然,“道”,在孔子的心目中,乃是宇宙人生的真谛,其地位的重要性、至尊性,甚而超越了自己的色身。孔子甚至认为,生而为人,如果了悟了大道之真谛,那意味着没有白来世间走一遭,即便为大道献出性命,也无怨无悔。

子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

卫灵公只关心军旅之事,其本意也只是关心开疆拓土问题,对于仁道、恢复周礼、化解民生疾苦等事项则毫无兴趣。于是孔子离开了卫国。孔子与弟子一行人等在陈国绝粮断炊,大家都生病了,可谓贫病交加,有些弟子免不了有怨言、牢骚。性子刚烈、耿直的子路就颇为不悦,问孔子:“堂堂君子也会流落到如此这般困窘的田地吗?”孔子答道:“君子固亦有穷时。但小人一旦穷困,便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放滥横行了。”君子固亦有穷时,但君子安贫乐道,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孔子面对物质资源异常匮乏、生活陷入窘境时的态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孔子看来,富贵乃人之所欲,人之常情,其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获取、追求、以什么样的态度或心态去对待富贵。《论语》载曰:

泰国同中国不接壤,其陆地邻国均位于东南亚,其中也没有综合实力超越泰国的强国。13世纪前期,邦克朗刀联合帕孟领导泰人摆脱吴哥王朝的统治,建立起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国家——素可泰。之后,泰国历代王朝又同高棉和缅甸形成了长期的地缘竞争乃至战争关系。在当代,泰国仍同柬埔寨和缅甸两国存在领土争端。不过鉴于如今柬缅两国的实力偏弱,泰国所处的地缘环境总体上比较理想,无论是来自中国还是邻国的地缘压力均不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孔子的自我期许及对普天之下“志士仁人”最为一般性的期许。但是,作为一个士人或读书人,在没有获取高官厚禄的情形下,必须面对物质资源异常匮乏的窘境,此时如何自处、如何安身,便特别能考验一个人的涵养、定力或节操。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如果失去了仁德,那就不是君子了!真正的君子,无论富贵穷达,无论居于何时、身处何地,匆忙急促也罢,困窘奔波也好,都要固守、拱卫、乃至践行自身的仁德。

一般情况下,舍贫穷而求富贵,是为入情入理。但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乃是孔子异常之思,是其“铁骨铮铮”品格的生动表现与杰出之处。

三国时期何晏等释“志于道”曰:“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10]

后世战国时期的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气概[9],显然与孔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铁骨铮铮”品格一脉相承。

(2)降低团队组建成本。合伙人要求起码在阿里任职五年以上,在遇事决策时已经形成了管理团队的基本构架,也降低了企业传承交接过程中,团队组建磨合所形成的各种隐性和显性成本。通过管理团队的组建前置,合伙人制度也同时实现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前置。现代企业广泛运用董事会监督、高管薪酬合约设计等公司治理机制来减缓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王烨等,2012)。而阿里预先通过共同认同的价值文化体系的培育和雇员持股计划的推行,使得在事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代理问题,为未来长期合作共赢奠定了基础。

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仁以为己任”,捍卫仁德,矢志不渝,誓死不屈,死而后已②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铮铮铁骨,感天动地。

体现孔子“铁骨铮铮”人格特质的,最为基本且具有浓厚信仰色彩的,还在于其对于大道的信仰、追逐与坚守上。我们试看孔子有关“道”的几则叙述: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357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材料一为Abele & Bruckmüller(2011)所用的60个词,其中社群性词语和能动性词语各30个。材料适用性通过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检验:能动性词语和社群性词语在内容上具有很好的区分性,社群性词语的社群性含义(M=4.50,SD=0.75)显著高于能动性词语的社群性含义(M=3.17,SD=0.88),能动性词语的能动性含义(M=3.83,SD=0.61)显著高于社群性词语的能动性含义(M=2.43,SD=0.92);ts(37)>9.54,ps<0.001。

“道”,宇宙之正道,高远而深妙,通过自己的感官无法体察其内质。与孔子同时代、年龄略长于孔子的思想家老子亦曾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30章》),又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德经·21章》);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老子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30章》)。显然,孔子与老子思想中的“道”,在本质上相通一致。

孔子“志于道”中的“道”或曰大道,既然与老子思想中的“道”,有着共同或相通的义涵,那么,孔子心中“道”的义涵,无疑也是指万物运行或万物创生之原动力,同样也是道德价值或社会正义的源泉,或直接就是社会正义或真理本身。关于此问题,可见《论孔子的“出世”情怀》[11]一文。

为配合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学校应组织开设一系列相关讲座或者报告,让学生有机会吸收更多更广的专业知识,形成发散性的科研创新思维,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如校内的教授论坛、校外的院士讲坛、企业的宣讲会等。开设科技论文写作或者科研课题申报之类的选修课程,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他们总结创新成果、固化创新成果的能力。

王蒙先生对于孔子“闻道可死”说,做了非常独到的阐释,他说:“……大道,有时是道德概念,有时是哲学概念,有时是神学概念……但是此处孔子的朝夕之说中,表达了孔子的一种终极关怀、信仰激情,他认为,道比生命还要宝贵,甚至可以说,这是《论语》中唯一的一句带有神学色彩的名言。”[12]

显然,孔子“闻道可死”说中也内在地蕴涵其对于大道信仰的坚定不移。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外在的王侯将相、公卿大夫、三军主帅等人爵③ 人爵异于非天爵。《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在孔子看来,那都不过是身外之物,人之为人,最为重要者在于超越性的信仰;人一旦有了超越世俗的信仰,便意味着理得、心安,人才能活得飘逸逍遥自在,而不会为世俗利欲所役使、成为外物的奴隶。有鉴于此,孔子曾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朱熹注曰:“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朱熹又引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8]90程朱以人之衣食为外,而人之心欲求道、志于道更为内在、根本。人之为人当然应当固本强基,衣食乃只是人之附着尔,不能视之太重,否则,舍本逐末,人必将陷入恒久的痛苦不能自拔。所以孔子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子路》),即此之谓也。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指出海南省要“积极稳妥推进开放开发西沙旅游,积极发展邮轮旅游,建设邮轮母港,开展经批准的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因此于2013年4月正式开通西沙群岛邮轮旅游。目前,开通西沙群岛邮轮航线的邮轮有两艘,一艘是海南省港航控股有限公司的“长乐公主”号,另外一艘是中国远洋海运集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或大道,运行于社会人间,核心在于一个“公”,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孔子毕生的心愿与努力,就是要促成大道畅行于天下——当今我们呼唤公道、强调要有主持公道之所之人,或导源于孔子。如果客观社会条件不允许,大道或公道不能畅行于世,那么孔子也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决不会背道而行而蝇营狗苟、同流合污。《论语》载曰:

孔子弟子子禽问同样是孔子弟子的子贡:“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道:“我们夫子是因为具有温和、良善、恭庄、节俭节制、谦虚礼让的人格,所以世人乐于与夫子分享各国的政事。我们夫子知悉各国政事的方式,总该是异乎常人吧?”① 此段译文,参考了钱穆先生的译文,但也有自己的发挥,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先生的翻译。[1]14

他每次回家之前,孟丽都会给他倒一杯水,并且还会对着水说一番话。她对水说:希望丈夫为了这个家和女儿,不要在外面拈花惹草;告诫丈夫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贪污受贿;此外还祝愿他平安健康,逢凶化吉……

当代学人李泽厚先生释之曰:“这是孔子和儒学的道家(退隐)面。至苏东坡还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著名词句。不过海上难居,多半退隐山野、水边。后世诗文山水画中的渔樵与半角草堂中的儒生(读书人)常相映成趣。他们与大自然(山水)似乎就代表着、象征着永恒。它们是中国人的本体符号。”[12]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评述的,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思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读书人倘若不得志于官场而仍然能够纵情于山水田园,仍然能够在人与自然的灵性相通中体味平凡生活之美、乃至于平凡中进行美的艺术创造。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有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一面,或许李先生并没有注意到,除了从字面上去理解孔子“乘桴浮于海”这一说法外,我们还可以借用佛教“表法”的概念,即“乘桴浮于海”除了具有表面具象坐实的纵情山水意思外,更重要的,它还表征着或意指过一种体制外的平凡生活,譬如考察研究、私人讲学、治学、文化创作等。

根据历史上的事实情况看,孔子在野或退隐时期,并没有消极沉沦,反而以极大的勇气周游列国以总结、构创、传授、传播其仁学思想体系,以及潜心于经典的修订、删繁就简、注释等编辑工作,并以这样那样的形式赋予其新的义涵—一个自成体系的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得以诞生。[13]

据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自己都认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像其弟子子路那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性命那样的勇气,原因在于,大道不能在体制内实行,但是,又不放弃对大道的信仰、追求,这显然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大的代价、做出更多的牺牲,就像唐代高僧、被鲁迅誉为“中国的脊梁”①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4] 的唐玄奘,在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支持和帮助的情形下,毅然信念坚定,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惧生死的精神,只身混杂在流民之中,越过边境,深入茫茫西北大漠、戈壁,翻过崇山峻岭,行程五万里,经历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得佛经② 玄奘大师自道西行之志曰:“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师,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能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自当继之。”玄奘于是陈表西行,在未能获准的情况下,冒险出发西行,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大功告成……《释迦方志》:“沙门玄奘以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引者注),自吊形影,西寻教迹。”[15] 。从这个角度分析,天下大道不能实行而孔子毅然选择“乘桴浮于海”、在缺乏“体制的力量”支持下践行大道,这显然透出孔子人格特征中内蕴着绝不向命运低头、不忘初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③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曰:“奚自(从哪里来)?”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的“铁骨铮铮”的坚毅基质。

四、余论

或许是由于孔子向鲁君提出的政治见解触动了统治阶层的利益,抑或是别的缘由,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孔子弟子子贡予以了坚决的回击,而且透过这一回击,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子贡对自己老师的深情厚谊及无比尊崇。《论语》载曰: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目前,常用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有传统方法如国家标准、AOAC等,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法(ELISA)等,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等[6]。传统方法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4 d检测时间[7]。ELISA方法从样品的制备到检测结束大概要40~48 h才能完成,且由于使用的多价血清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容易产生假阳性[8]。PCR方法需要昂贵的PCR仪器和繁琐的电泳,故不宜普遍推广。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作为一位老师,在自己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或地位犹如太阳月亮般崇高,这或许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绝无仅有。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引佚名诗人言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16]此评价或许稍显夸张,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古人对孔子发自内心的钦佩和敬仰。

仔细推究起来,孔子之所以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即被尊称为“天之木铎”、“天纵之圣”①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 ,并在其弟子心中的地位如日月般神圣、不可逾越,这不仅因为孔子续创了源自邃古② 《天问》:“曰:遂古(远古。遂,通“邃”,遥远。)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17] 及夏商周(西周)三代的仁学思想,且使之更为深邃和系统化了,更在于其拥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视不义之富贵为浮云、虽天下淆乱大道不行而仍然能够不坠青云之志等“铁骨铮铮”的刚强坚毅的人格品质。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孔子赞赏刚强、坚毅的品质,认为具备此种品质本身即近于仁德或曰仁人。这显然是把人的刚毅品格直接定义为人之为人的重要内容或重要构成要素。

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作为“文化自信”的源泉或“文化自信”思想支撑之一,被广泛研习、弘扬孔子“铁骨铮铮”的坚毅人格操守,还有其特殊的启迪价值:

(1)孔子主张“仁者人也”,即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在于有仁德、仁爱或曰慈悲之心。孔子极力反对“豁出”仁德求取自身安逸的物质生活,誓言为了人的尊严或本质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豁出一己之性命。这种“铁骨铮铮”的刚毅品质,能够舍生忘死挺身而出。例如,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的文天祥,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诗句,传颂至今。显然,文天祥舍生取义、英勇就义壮举,是孔子刚毅人格在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个生动的现实倒影。

反观当今极少数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③ 何谓精致的利己主义?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教授还说,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18] ,尽管身居高位,或许还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士,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而不惜突破或放弃做人的基本底线,冒天下之大不韪,譬如,暗中保护或参与毒品的制售,纵容“毒奶粉”、“毒大米”、“假疫苗”等的泛滥,大肆贪污、挥霍扶贫救灾款项,毫无顾忌地非法排放有毒废水废气废渣,等等,这些人罔顾党纪国法,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可谓草菅人命,罄竹难书。这些人哪有一丝仁爱、悲悯之心?孔子奉行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铁骨铮铮”刚毅品质,对于这些利欲熏心、天良丧尽的软骨头们,乃至对于某些身居高官要位的人士,难道没有某种警醒和心灵震撼效果吗?

(2)孔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还面临着危险分子的恐吓或变相追杀,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孔子非但不向各种外在诱惑及黑恶势力低头、摇尾乞怜,而毅然能“临难而不失其德”,并能保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的悠然淡定、气定神闲。孔子所以能够如此,关键在于“志于道”、“守死善道”④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在于其对于大道⑤ 楼宇烈先生认为,“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将之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各种技艺也都以“载道”为内涵,以达到这种“道”作为它的最终究竟。[19] 有着执着、坚定、毫不动摇的信仰。真可谓“铁骨铮铮”!

然而,世上有道而有人却不修道、不弘道⑥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不走正道,其结果只能背弃正义、远离大道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 。当今社会那些是非不分、重物质轻精神、见利忘义的软骨头,其所以误入歧途,走上歪门邪道,直至走上人生不归路,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或许在于缺乏坚定的超越性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丧失、毫无底线意识、毫无敬畏之心,最终导致人格懦弱、行为失范、肆意妄为、最后走上无恶不作的绝路。如果我们能够认真仔细聆听先哲孔子的教诲,重温其对于大道的坚定信仰及其“铁骨铮铮”的刚毅品格,这对于我们重塑精神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守住道德底线,难道不可以从中获得某种有益的启迪吗?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李廷勇.孔门七十二贤[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74.

[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8.

[4][宋]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6.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23.

[6]司马迁.史记[M].韩兆琦,评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7]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64.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9]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09.

[10]十三经注疏:下·论语注疏[M].[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2481.

[11]徐春根.论孔子的“出世”情怀[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7):32-37.

[12]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26-127.

[13]王蒙.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84.

[14]鲁迅.鲁迅文集全编:壹[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1092.

[15]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第五卷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413-414.

[16]朱熹.朱子语类:第六册[M].武汉:崇文书局,2018:1781.

[17]楚辞[M].林家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80-81.

[18]桑林峰.“精致的利己主义”害莫大焉 [N].中国教育报,2017-02-08.

[19]楼宇烈.中国文化的道与艺——由艺臻道 以道统艺[J].学术交流,2014(10):5-9.

On Confucius’ Upright Character and Morals

XU Chun-ge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Abstract: Confucius was known as a wise man,who played a highly important role in his students minds.The reason is because he extended and systemized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from the Xia,Shang and Zhou dynasties.He believed a man of virtue would not seek to live at the expense of injuring their virtue,and considered ill-gotten wealth as illegitimate.Even though the world had lost its justice,his ambition did not fall.Confucius thought that brave and sturdy men are good people,and those morals are significant in humanity.After two thousand more years,Confucius’philosophy still has an effect on countless people.No matter how difficult,frustrated and disgraced people’s lives become,they can overcome all obstacles.Nowadays,Confucius’ upright character and morals has special values.

Key words: Confucius;upright ;character and morals ;Tao ;belief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2X(2019)04-0031-07

收稿日期: 2019-02-22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庄子价值哲学研究》(GD11XZX03);2017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院招标课题《儒释道与客家文化关系研究》(17KYKT14)。

作者简介: 徐春根(1964-),男,江西吉安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先秦哲学。

责任编辑:陈火祥

标签:;  ;  ;  ;  ;  ;  

论孔子“铁骨铮铮”的品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