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和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正在思索三个问题:“八五”高等教育怎么样;“九五”怎么做;21世纪怎么办。
关于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解放初普通高等学校有207所,在校学生11.7万人,规模很小,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24人,这是解放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部家当。经过短短40多年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和外语门类齐全,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层次完整,质量在逐步提高。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要再创辉煌,一定要有若干所学校,成为跻身于世界前列的一流大学。“211”工程就是要使少数学校能够在2010年或更长时间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的中国应该有这个雄心,也已有这个可能。
最近国家教委成立了一个课题组,研究的题目为“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课题组吸收国内主要的教育专家以及一些正在岗位或已退下来的有经验的领导同志,来研究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先从分析各个国家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路着手,比如日本就提出要国际化、社会化、个性化,并连续开了好几次咨询会,美国、欧洲很多国家也都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我们已经要求使领馆的教育参赞、教育处长期跟踪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便于我国吸收各国有益的经验。相应地,各个地方、各个科类也在研究新世纪的教育,如21世纪的湖南高等教育,21世纪的黑龙江高等教育,21世纪的高等理科教育。
关于“八五”高等教育
“八五”期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其标志如下:
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并且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总体来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发表后,教育的指导思路是清晰的,1992年高教会、1994年全教会以及1994年在上海召开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都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制定了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个思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同发展的方针,规模要有较大的发展,质量要上一个台阶,结构更加合理,效益明显提高。由于高等教育的规模在1992、1993年迅速扩大,分别增长了20%和16%,对此我们很快就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度,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益上,这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这几年高等学校数量并没有增加,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良性发展。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讲到教育时特别讲到要调整教育结构。我们现在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少了,就业也有困难,应当更多地注意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的培养。我觉得这句话的精神与我们所提的适度发展是吻合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这个方针。
第二,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这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应该说是活跃起来了,打破了过去的沉闷局面。今年“两会”期间李鹏总理报告中讲到教育有三句话:一是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三是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1995年李岚清同志在接见一省(广东省)、一市(上海市)、一部(机械部)体制改革座谈会的代表时,也认为这几年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另外,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也都在全方位地进行。我们已经认清体制改革是关键,要使中国高等教育健康的发展,必须理顺在高度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教学改革是核心,这是在第四次高教会上提出的。这个观点提出后反响很大。这几年我们在教学改革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表彰100多个先进教务处开始。我们提出教学工作状况有三种情况,有的学校滑波,有的有滑坡的潜在危险,有的有滑坡趋势;四个投入不足,经费、领导精力、部分教师精力和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另外在工科院校进行了100多个学校的题库测试。我们又连续多年下达紧急通知抓学风和考试管理工作,去年还专门开了电话会议。不少学校反映这几年学风还是有变化的。此外,我们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对108所院校的教学工作正在进行合格评估,对2所学校进行了优秀教学工作评估试点,在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方面都采取了措施,教学改革逐渐在升温。我们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是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这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价试点的过程中,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一致认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
第三,高等教育改革要适应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时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从1992年开始我们就反复地强调这一点,首先要促进和适应,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得到改革和发展,这几年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都是为了适应和促进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总结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得出的。几十年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教训和失误,而这些教训和失误就是因为没有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我们表彰过“零分英雄”,批判过马克斯韦尔,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历史上是走过一些弯路的,所以近年来我们一再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前些年也有很多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议论,比如说“馅饼教授”,还有要把学校推向市场,学生就是商品等等。这几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平稳健康,跟各个学校特别是校长们总结多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验,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是有关系的。
第四,要逐步走向法制化、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道路。这几年我们首先加强了教育法规建设。按照规划准备一年通过一个法,1995年颁布了《教育法》,今年通过《职业教育法》,《高等学校工作条例》起草工作大体告一段落,希望明年通过。另外,正在起草《高等学校工作条例》。法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非常重要的一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我们做得可能还不够,但大体上我们是在照着这条路走。很多决策在作出之前都请很多专家论证、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起草到颁布就经过了七、八年时间,修订了多次,中央讨论了四次,国务院讨论两次,政治局常委讨论一次,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一次,吸收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
总之,坚持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同发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管理体制是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应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时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走上良性循环,“八五”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二、“八五”期间高等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199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是190万,学校1075所,到1994年底,学校数减少到1053所,但在校生人数达到280万,短短四年时间净增90万,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而这个发展是在提高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取得的,1990年校均规模1800多人,1994年校均规模达到2700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也有很大的发展,有的学校科研经费一两年就翻一番,象清华大学科研经费已近三亿元,北京大学科研开发的产值达20多亿,科研开发产值上亿的学校也有不少,科研经费四千万、五千万、八千万的学校也有一批。学校的国内外交流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1994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曾提出采取五种形式进行改革:共建,合作办学,企业集团参与办学,合并和转由地方管理。目前共建的学校有40多所,并正在发展。合作办学的约有100多所,发展较快。重要的是我们探索出一些机制,特别是共建、合作办学使管理体制改革活跃起来。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近几年也有较大的发展,今年已有661所学校并轨。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已逐步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
四、教学改革已提到重要日程。
五、法制化进程加快。
关于“九五”高等教育
“九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怎么办?“两会”期间李鹏总理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也适应于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经济改革要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这对于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五”期间,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我认为应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把一个规模效益更高、办学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效益并不是非常突出或者很受重视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必须强化效益的观念。1990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90万,1994年280万,按目前的规划,到2000年左右将达到350万,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研究生在校人数20万),学校数量不但不能增加,还要减少,预计2000年校均规模达3500人左右。如果我们继续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同发展的方针,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校均3500人在世界上并不是最佳效益,据教育经济学的分析校均4000到4500人效益最佳。但在中国的条件下如果2000年达到校均3500人,我认为是一个比较高的效益。另外,学校的办学效益也要提高,特别是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比。目前这个比例太低,效益不高。“九五”期间应更加重视规模效益和办学效益,特别是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二、把结构、布局、体制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体制都不太合理,特别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向苏联学习形成的管理体制现在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所以从1992年开始,在80年代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旧的体制进行改革。我们把体制改革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办学体制,其目标是让学校自主办学,使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从这几年的改革实践来看,学校自主办学仍有很大的难度,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学校有充分自主的办学权力,另一方面学校有一个增强自主办学能力,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问题。二是管理体制,我们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中央、地方、国家教委各管理部分学校,并且是相互分割的。三是招生、缴费、就业体制。四是经费投入体制,要建立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体制。五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要部分地引入竞争机制,理顺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关系。
这几年重点抓了招生并轨和管理体制改革。招生方面目前正在进行招生并轨改革,缴费、就业体制也在改革。之所以要进行招生并轨改革,是因为我国过去是公费教育,后来出现了少量的自费生,一开始自费少,分数降低得也很少,但后来自费生越来越多,降分幅度越来越大,委托生大部分是假的,这样就出现了问题,一个班可能有10个520分入校的和10个420个入校的,10个学生为什么420分上了学呢?因为他们多交了钱。这种用钱抵分或用钱买分的现象违背了教育的平等原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在当时招自费生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这就是更新了教育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树立了非义务教育可以收取一定费用的观念。但随着自费生的增多,出现了用钱抵分用钱买分的问题,这就提出了教育平等性问题,如果上述现象长期存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所以在1992年我们宣布自费生和公费生的并存是暂时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也加快了并轨的速度。所谓并轨,就是把自费生和公费生并到一条轨道上,一种计划形式招生,一条分数线录取。今年将有660多所学校并轨。学校经费不能靠自费生的高收费,而要想办法从另外一些渠道筹措经费。并轨的改革要加速进行,目前单轨和双轨并存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招生和教育改革的进程。
至于缴费改革,虽与并轨有联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有的院校如农林师范就可以不缴或少缴,只要不存在用钱抵分的现象,也称之为并轨。有些艺术院校可以适当多收,因为其培养成本较高,预期的收益较高。另外各地区也可以有所不同。但收费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收费额只能占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第二要与老百姓的收入相适应,不能超出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目前培养一名大学生费用约为8000~10000元,收费一般应为20%左右,不能过高,应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任何一个国家学生所缴费用都是占培养学生的费用中的一部分或很少一部分,这个原则我们要遵循。但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配套措施,如解决贫困生、特困生问题。据我们调查,负担不了学生基本生活费用的特困生家庭占5~10%,在招生和缴费改革中我们要考虑到这些学生。学校可以在设置贷学金的同时,恢复助学金,现在有的省就有贷学金、助学金和奖学金,至少可以设置三种。绝不能因为招生并轨改革而使贫困学生上不了学或者辍学。
就业改革的目标是多数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要注意是多数学生而不是所有学生,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各个国家都把很大的经费作为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各个国家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希望其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大学生也必须服从国家政策的指导。自主择业不是也不可能是无序的自由择业,国外的大学75%的学生是由学校的教授、系主任和学校的就业机构介绍出去的,不是无序的。要真正做到自主择业还需要有个过程,特别要有待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再就是管理体制的改革,这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目前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053所,其中将近350所是国家各部委所属,象清华、北大、人大这样的国家教委直属学校有34所(原来36所,后转给广东一所,合并后减少一所),省属院校600多所。省属学校又有三种类型,一是省教委管的,一是省里的厅局管的,还有少量的中等城市管的。这种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现在已不适应了。这种体制有四个弊病:
其一,条块分割。中央部门在地方办了学校,地方还办同样的学校,为什么还办呢?因为管理体制不通,中央部门的学校很难为地方服务,地方为了发展自己,只好再搞一套学校。中央部门有了一个农业大学,地方还有一个农学院;一个地方已经有了好几所部属工业大学,地方还要建工学院,这就是条块分割,它是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
其二,单科类学校太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过去发展经济主要是按部门和行业来规划和组织,适应这一需要各部门办的学校多数是单科性的,机械部办的都是机械类的,化工部办的全是化工类的,结果就形成单科院校太多的局面。世界科技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有一批科类比较综合的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综合性的大学,文理工农医都有,我们这种单科学校过多的结构很不合理,会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完全一样,目前我们工科的学生文化的修养就不够,文科的学生对技术了解也很不够,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综合学科的氛围。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办要成综合性大学,因为一个国家也需要有一批或一部分科类单一的、行业性强的、更加接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但我们总要有一批更加综合的大学。前年地质类的几十位院士联名写过一封信,认为目前地质院校的设置科类太单一,不利于发展。唐山铁道学院的前身是一所很综合的大学,出了很多科学家,但变成铁道学院以后,就受到限制,类似的情况不少。根据我们的国情,我们不可能把现在很多单科性学校都建成综合性大学,而只能通过体制改革,调整现有高校结构,形成一批学科更加综合的学校,并使多数学校学科氛得到改善。
其三,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走向。原有的高教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为其服务的。而市场经济更多的是按区域来规划和组织、发展经济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今后经济发展要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辐射,将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七大经济区。同时中央主管工业的部门要裁削,日本只有一个通产省,而我们中国有好几十个工业管理部门,按中央的规划,这些部有的要削弱,有的要消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同样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行改革。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行业,还要面向区域经济,要为地方服务。国外的大学象哈佛等号称学术自主、自由、自立,现在也打开校门,为社区服务,我国高等教育要通过体制改革,强化学校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和功能。
其四,现有高教结构很不合理,规模效益比较差。
要解决这些弊病,就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形式有:(1)共建,例如教委与广东省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与福建省、厦门市共建厦门大学,目前类似这样的共建学校已有40多所。最近武汉市与教委共建华中师范大学,这是第一所省会城市与教委共建的学校。江苏省已有近十个县市在与东南大学和其他大学商谈在大学内共建二级学院,武汉的仙桃市准备在华中师范大学办仙桃学院。这就是今年共建形势的发展,不仅把省里,大的市、还把县级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就使我们的学校拓宽了办学思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务面向和隶属关系。(2)合作办学,我们提出“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方针,以改变学校的学科氛围。如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商学院合作办学,现在有近百所学校在合作办学。(3)合并,我们鼓励、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大家愿意,成熟了,就可以合并。在目前单科类学校很多的情况下,要发展一批综合性大学主要靠合并。如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南昌大学的合并就很好,发挥了效益,并带动了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再如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一个文科,一个理工科,合并后形成互补。合作办学和合并会加强学校综合的学术氛围,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把一个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
教学改革,根据这几年的探索,大体遵循以下思路:其一,学校工作中,培养人是根本的任务,教学改革是学校诸多改革的核心。学校重视教学是绝对真理,但多年来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并没有解决好。从1993年开始我们不断强调要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质量,如果学校不重视教学,那么学校还成什么学校。教学改革是核心,一切改革的最后目的是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如果一项改革最终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改革就很难说是成功的。只有教学一个中心的学校更要重视教学,重视培养人的工作。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处于历史上比较好的时期,但这仅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现在也是我们学校比较困难的时期或者说是校长、书记难当的时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费投入不足,社会的一些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不规范行为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现在学校的办学难度很大,学校的热点也很多,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忽视了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话,耽误了一代,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的教育和对年轻人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耽误了整整一代人,我们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了,所以我们呼吁要有危机感,要有忧患意识。学校搞开发,增高收入以改善教职工的待遇,确实很好,但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工作不能忽视,这里有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就看是否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
其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九五”期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进展。我国教学内容比较系统的改革最早是在学苏联时期,我们引进苏联的教材、教学计划和参考书。后来也作过许多改革,但有系统有组织的并不多。1995年高教司发起“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一批项目已开始实施。这个改革受到教授、专家、领导的欢迎和大力支持,虽然该项目的经费不多,第一批才200万元,但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很高,报名参加的达2万多人。这个改革的反响也很大,1995年我们在清华大学开了一个报告会,请专家和院士讲科学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他们都认为这个改革立意较新,起点很高。最近中国工程院提出与教委联合举办“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报告会。过去主动提出教学改革的不多,但现在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许多部委、省、市都拿出经费来支持教学改革。解放以来还没有哪个省、市召开过专门的教学工作会议,但去年上海就召开了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专门讨论教学问题。上海市还拿出1000万元支持教学和课程改革,许多部委和学校也投放经费来支持教学内容改革。这件事做好了将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重重地写上一笔。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我们目前的教学内容很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面过窄,因此需要进行专业改革,调整和压缩一些专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我们本科生的教育质量特别是重点大学本科生质量在世界上是强项,这和我们严谨、严格的教学有关,但在这背后,我们的课堂较死,不生动,也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改革,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其三,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教育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委高教司正在积极探索,争取“九五”期间能建立一套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优秀教学工作评估和随机评估仯
其四,把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带到21世纪。教育思想不改革,教育改革就很难突破,总结这十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教育思想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素质教育。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专业教育,虽然教育方针提的是全面发展,但在观念上和实际中我们仍是专业教育,我们认为还是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四个方面。我这里特别把文化素质提出来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太缺乏这方面的培养。我们所谈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素养和中外文化精华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文科课程大体占三分之一,而我们包括政治课也只占百分之十几,很有加强的必要。我们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希望由此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从重视专业教育或者说重视比较窄的专业教育转到更加重视素质的教育。
学校要搞好教学工作,需从建设、改革和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学校的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应积极稳妥的进行,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确定其一定时期的各个重点;教学管理一定要严格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本文根据周远清同志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