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演变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演变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我国现代化模式的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领导核心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现代化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目标。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拍打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经过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我国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不断调整和完善,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演进。而每一次演进,都有力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向更高阶段发展。

一、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国家工业化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当时苏联工业化模式强大示范作用的吸引下,根据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面临的重任,毫不犹豫地模仿苏联模式,确立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集中一切力量,全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革命胜利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P1327)。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如果在取得政权后不注重发展经济,不设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将会危及到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而要达此目的,不发展现代工业,不进行工业化建设是不可能的。1953年,毛泽东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P1323)。为我党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和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加速发展重工业。1951年底,中财会提出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毛泽东明确指出:“这个计划的重点是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2](P126)。1952年12月,党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中指出:“工业化的程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的大规模建设为重点”[2](P663)。1954年6月,毛泽东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成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成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P534)。在随后的工业化建设实践中,毛泽东继续强调重工业在国家工业化建设中的重心地位。“重工业是我们建设的重点”[3](P603)。“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4](P506)。他不但从思想理论上确立了重工业建设在整个国家工业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重工业建设的具体规划中去。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逐渐注意到我国现代化目标,不只是发展工业,还应该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他这种思想,也为第一代领导集体其它成员所认同。周恩来、叶剑英等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和中央的文献中也多次提出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正式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四化”进军的号召。

在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基本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包括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电子、航天、航空和各类轻工业,工业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初级工业化。正如美国学者迈斯纳认为的“不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50年代的工业化都是杰出的经济成就。”[5](P164)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这种现代化——工业化道路,在其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一是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型化。这种现代化模式片面强调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结构极为不合理。二是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工业化模式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手段取代经济手段,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对资源的误置和严重浪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三是忽视了人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完善,对个人的顶礼膜拜和迷信及政治高压,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把现代化全部内涵包溶在工业化中,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政治、文化、社会文明等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内容。现在看来,这种现代化模式和道路并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或者说是一条片面的现代化之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还需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地寻求适合我们国情又符合现代化规律的本来意义上的现代化模式。这个艰巨的重任历史地留给他的后来者。

二、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全面发展模式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国现代化规律的慎重思索,对我国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战略选择,确立了我国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那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模式,更确切地说,是一条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模式。

从现代化的内涵来看,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全面进化的进程,它不但是指工业化,而且也包含着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社会的有序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工业化不是唯一的内容,其它方面如政治、社会生活、人文文化等方面也都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或者说也要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全面进行、全面推进。这不但是现代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它应该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全面,更高级。邓小平同志早就注意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个问题,“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6](P250),从而纠正了我们过去对现代化的片面性理解和实践上的片面做法。

1.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经济。这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思想。同其它国家的现代化一样,我国的现代化也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对于一个从“卡夫丁峡谷”跨越过来,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其当务之急无疑是发展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实现工业化,用现代化大工业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P28)。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我们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将要遇到的困难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自身发展和有效抵御外来干涉的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7](P129)。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工业化,是全面推进其它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基础。对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是一个中心问题。

2.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政治的现代化。这是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于其它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论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还是毛泽东的工业化模式,他们有一个极大的缺陷,那就是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了现代化建设其它方面的内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对社会主义来说,它本身应该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社会,这个发达不但要体现在经济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政治、文化等其它一切方面都要比资本主义更发达、更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体现在经济上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更发达的生产力,而且也体现在政治上比资本主义更民主,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上比它更文明。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同志除了倡导大力发展经济之外,十分注意要加强政治现代化建设,认为这不但是现代化建设全面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由政治现代化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大作用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时,它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一个封建专制统治上千年的国家来说,要建立与大工业化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实现政治上的现代化,比在经济上实现现代化(工业化)难度更大,时间也更长,但它的作用则更大,也更深远,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比“一千台蒸汽机的作用更大、更长远”。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政治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他始终如一地强调在推进经济现代化(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果我们只注意一手抓,而忽视了民主政治建设,那不是完美的本来意义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7](P176)。“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P154)。这样就把民主政治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中,民主作为“手段论”而存在,由手段上升到目标,并且着重于民主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终于促成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飞跃,应归功于邓小平的杰出贡献。

3.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贯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更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仅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不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性的要求,也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7](P28)。“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7](P144)。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接班人,努力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大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道德素质,把一个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道德情操高尚、心情舒畅、生气勃勃的中国推向现代化的新阶段。

三、江泽民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对全面发展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走邓小平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承邓小平所开创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情况,结合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新经验、新规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模式,使全面发展模式的内涵更加丰富、全面。

1.继续推进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等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在邓小平所开创的全面发展模式的指引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得还很不够,可以说,我们现在还处在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还有更繁重艰巨的任务没有完成。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还不很发达,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在现代化初级阶段,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需要更进一步地全面发展。

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丧失物质基础”[8]。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强调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来抓,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行依治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也必然是一个法治国家。运用法律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目标。只有实现法治,才能从根本上使国家制度和政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9],彻底改变政治的“无序性”。实行依法治国,不但是我们的政治目标,也应贯穿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全民中普遍树立起法律意识,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才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越向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越要加强,只有发达物质文明建设,而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8]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引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中来。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9]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站在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并促进以上各方面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2.正确处理好各项建设事业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和谐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但是全面发展的事业,也更是协调、和谐发展的事业。“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10]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现出和谐性、协调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在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出现,需要不断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去“整合”,并使之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11]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着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成份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12个关系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只有协调好它们的关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也才能顺利推进。

3.坚持人与资源、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现代化发展中得出的最新经验和深刻教训。从国际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道路上,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利用上,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物种灭绝、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问题,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现代化综合症”。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也犯了类似的错误,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自然环境的对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人和资源、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70年代到90年代,联合国及其他有关国际组织相继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并陆续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声明》、《里约热内卢宣言》、《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等重要文件,强调了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作为对上述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性进步潮流的积极回应,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就突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问题,更自觉地把争取可持续发展置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总体考虑当中。江泽民在许多场合一再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1]实现“人富、山绿、水清、鱼儿肥”这样一幅人和自然相协调发展的人间美景。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充分继承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面对当今世界科学革命的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我国现代化建设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基础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9]“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2]当世界现代化进行到今天,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政府都纷纷致力于本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在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水平,“更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巨大推动作用。”[12]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5.努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败斗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任务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光明前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从严治党,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只有把党建设好了,治理好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强大的领导核心。在目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加强党的建设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课题,那就是反对腐败。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关系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早在1993年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内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13](P402)。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毁掉我们现代化建设积累起来的成果。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反对腐败要警钟长鸣。要反对腐败,必须实行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员干部要努力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构筑起反对腐败的钢铁长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运用和借鉴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规律、新经验,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沿着正确的现代化之路演进。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正全面、协调地迈向新世纪。

标签:;  ;  ;  ;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演变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