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商业银行组织更新的关系_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商业银行组织更新的关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困境论文,组织论文,中小企业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系型融资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无法充分地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如市场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提供项目的盈利性和风险估计,只能利用一些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信息,如企业家的素质、品格、信誉和专业技能等,这些知识均不能数码化和文字化,只能以意会知识的形式存在[1]。关系型融资通过意会知识的运用,对不能量化的信息作分析加工,能甄别出融资项目的优劣,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内生交易成本,这是我国现阶段采用的保持距离型融资无法做到的。同样,风险投资也依靠意会知识,选择最终成功的项目,拒绝向失败项目再融资,这当中来自经验的知识和判断就属于意会知识,也是风险融资的必备条件,风险投资也能称之为关系型融资。

一、国外对关系型贷款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Berger和Udell(1995)将西方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下页)。其中前三种类型被统称为交易型借贷,它们所涉及和依赖的主要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如企业的资产抵押品和财务报表信息等。这类信息不具有人格化特征,可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银行与企业间的交易较少采用直接的人际接触,而是更多使用信函和电话通讯手段,因此也称保持距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则有所不同,它所倚重的主要是难以量化、检验及传递的“软信息”,这些信息具有较强的人格化倾向,通常无法从公开市场渠道获得,而是由信贷员与企业主通过长期多渠道人际接触,或对企业所在社区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和雇员等)多维度联系而累积。这些软信息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

Berger,Miller,Petersen等(2002)发现,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善于处理“软信息”并据此发放贷款,而大银行对无正规财务记录、信息不透明的企业较不愿意提供信贷,大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非人际化特征。Cole等(2004)得到了与Berger等(2002)相一致的结论,他们利用1993年的“全国小企业融资调查”的资料,对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在信贷决策中大银行一般采用数量型的标准,而小银行则较多地依靠个人间交往,进行了检验,看其是否能够得到实际数据的证实。Cole等的研究显示,大银行对于拥有正规财务记录、企业规模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借款申请人,更可能批准其申请;小银行则较多地采取相机抉择性的方法,它们更为依赖于与借款人事先存在的关系,而对借款申请人的财务指标则给予了较少的权重。

Cole等(2004)考察了企业与银行关系的多样化对贷款申请被批准的可能性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对于大银行,某企业与多家银行存在关系对该企业的贷款被批准的可能性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小银行,则也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银行一般愿意成为企业独占性的金融服务提供者。Detragiache等(1997)认为,企业与银行关系的多样化,在存在较高的银行破产成本、银行很少出现流动性问题的国家,对企业来说更显重要。因为在这样的国家,企业得不到贷款易于被认为是企业自身存在着问题,若企业仅与一个贷款人发生关系,一旦企业与其的信贷关系被解除,将会向市场释放出一种对企业不利的信号。这可用来解释为什么与美国相比较,意大利的企业拥有较多的与其存在关系的银行。

De Young等(2004)回顾了过去30年中社区银行在美国地位的变化。他们指出,金融管制的放松(如对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放松、金融产品种类的放松等)及技术的发展已对社区银行传统的比较优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最大10家银行的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从1986年的28%上升到了2001年的76%,从而小型的社区银行的资产比重相应下降。尽管如此,在对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这一特定领域,社区银行依然可以保持竞争优势,大银行较难渗透到这一领域。

在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上,De Young等进一步认为,金融管制的放松将会导致银行业在规模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会存在一批大型银行,它们将专门从事基于“硬信息”的标准化贷款;另一方面,小银行将会继续存在,它们则集中经营非标准化的、关系型的贷款,这类贷款以“软信息”为基础。

总之,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和经营小企业贷款上的优势,将使其在由放松金融管制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空间。但金融管制的放松及技术进步势将不断改善大银行在小额贷款经营上的运作绩效、逐渐缩小其与小银行在此方面的差距。小银行为求得长期生存,尚需拓展除小额关系型贷款外的其他业务方式。

二、关系型贷款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我国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按英美模式——“保持距离”型融资,其观点的依据在于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另一种认为应按日德模式——主银行制,其依据则是日、德两国经济腾飞时的表现。但目前这两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证伪。

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型经济时期,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主要宜采用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型,该模式按青木昌彦的观点定义为关系型融资更为准确。青木昌彦认为,“关系型融资是一种初始融资者被预制在一系列法庭无法证实的事件状态下提供额外融资。而初始融资者预期到未来租金也愿意提供额外资金的融资方式。在该定义中,首先是在初始融资阶段借贷者对未来相机融资的预期,然后是融资者在再融资时对未来租金的预期……由于预期到资金紧张时有再获得融资的可能性,企业也许愿意从事企业专用性资产的投资。”[2]

青木昌彦认为,日本主银行制度作为一种跨越组织、金融交易和政治多个域的制度安排是由如下三种安排和相应的信念构成的[3]:其一是关系型相机治理。主银行制为非金融企业的相机治理提供了互补的制度框架。非金融企业一方面慑于在严重财务困境下被银行控制而认真经营;另一方面又预期在资金不足或中度财务困境下得到其主银行的协助。其二是金融一系列制捆绑。日本主要银行和多个客户企业按照各自的金融系列形成排他性的主银行关系,银行和企业双方以相互持股的方式紧密连结在一起。共同融资的银行间相互把监督权授权给与借款企业有着特殊关系的主银行。普遍的预期是,任何借款企业的财务困难均由其主银行自行解决。主银行则从系列捆绑中获得声誉垄断租金[4]。其三是多元官僚主义的银行治理。负责管理银行的行政部门(原大藏省)并不直接干预主银行的贷款决策,但通过金融约束和对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的限制确保主银行的相机租金。行政部门预期会出面安排一家大银行救助处于困境中的银行,作为回报,救助银行可享受优惠的管制措施,如开设银行分支机构的额外许可。这种银行治理被称为“护航制度”,因为政府承诺的“不让任何一家银行破产”一般认为是可信的。虽然主银行制度起源于意外耦合,但也反映了赶超型经济的政府干预造成的关系型融资在日本是一种典型的融资制度。

应当承认,仅仅用政府、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概括日本的以关系为基础的制度的全部特征,例如政府对工、农业部门间资源调配,审议理事会中的消费者、学术界等民间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内的关系交易就无法被概括进去。但是,政银企关系毕竟反映了经济制度的核心框架,在经济起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能体现关系型交易的核心特征。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图一所示。

图一 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

新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不对称信息影响了企业最优融资结构的实现,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就必须减少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关系型融资主要是依靠意会知识,来开展融资活动,青木昌彦对意会知识定义很长,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很好地理解意会知识的含义。意会知识对于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内生交易费用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融资者意会知识的获取源于其在长期借贷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对项目判断修正得出的后验概率。这一类知识对借贷双方来说可能很明确,但对外部人来说则难以表述清楚。以资金借贷过程几个监督阶段为例:为使债务本息得到正常支付,需要有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两个阶段,事前监督主要对付逆向选择问题,即关于项目风险、借贷者能力等不对称信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依靠青木昌彦所称的“数码信息”,即借贷合同上的条款不能解决此类信息不对称,融资者就需运用意会知识对项目价值,经营者能力作出判断。事后监督主要是借贷双方的结算,融资者需要运用意会知识判断再融资的时机与相应的对策。简而言之,经过保持距离型融资考核被拒绝或中止的项目,运用意会知识的关系型融资却有可能使其成功,产生效益。

关系型融资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徐洪水(2001)的调查,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平均贷款数量仅仅是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徐洪水,2001)。上述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根据杨小凯的理论则是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银行对一家刚刚建立借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为了防止道德风险,要对这一家企业进行资信调查,甚至介入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大企业严重,银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其外生交易费用必然有大幅度提高,这是相关成本高出大企业数倍的根本原因。当银行获得有关这家企业的意会知识后,从事再贷款或对类似企业贷款时,应该说其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都会下降很多,外生交易费用多为发放贷款例行手续的费用。因此银行进行中小企业贷款,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意会知识。意会型知识的多次使用并不会增加成本,反而会摊薄前期银行付出的交易成本。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就能使银行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单纯从贷款集中度,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考虑,银行可采用贷款出售的方式,但有可能失去原有客户。而采用中小企业贷款化的方法,贷款银行在贷款售出后,将继续承担贷款组合的管理、服务职能,仍然保持与原客户的关系。原来的贷款银行可以专注于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和对贷款进行架构和发放,充分利用其在贷款过程中获得的意会知识。同时,将不适合自身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要求的贷款出售给愿意持这些资产的投资者,而银行依然能保持与贷款客户的良好关系。从交易过程来看,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的交易环节增加,参与方也比一般融资多,原来的利润分配会摊薄,但由于融资过程中的分工进一步加深,交易效率的提高,从整体福利水平而言,这种融资创新还是帕累托改进。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思路:关系型贷款与大型商业银行组织更新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制国家,关系型贷款的发展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完全有理由相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国家,积极发展关系型贷款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意义会更加重大。

在主银行体制下,银行和企业之间在长期交往中形成非常紧密的关系,大大缩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距离,很好解决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化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当然,主银行制度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一方面可能导致银行对关系型企业投资过度,另一方面又可能使得银行对新兴高效率产业投资不足。由于企业借助主银行进行大量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使得银行陷在关系型企业中,难于自拔,即使企业资产净值下降甚至亏损,银行也很难取消或减少对关系企业的贷款,而且也不愿出售其持有的企业股票。这大大阻碍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其金融风险也随之上升。

所以,我国既要鼓励银行和企业积极发展关系型贷款,又要防止主银行向企业过度渗透。根据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修正,第四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即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条款实际上对于预防银行对企业过度投资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总而言之,在坚持现有《商业银行法》相关条款前提下,继续倡导发展关系型贷款,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从组织结构特点上看,与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关系型贷款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未必非常有效。因为中小商业银行层级相对较少,属于分散决策体系,而大型商业银行则属于等级决策体系。因此,必须借助当代信息技术,适当削减大型商业银行层级,缩短它们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距离。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状,这实际是一种等级化的决策体系。与此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已经逐渐演化为一个扁平化的分散决策体系。一般而言,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和扁平状的组织结构各有利弊。对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来说,由于与扁平组织结构相比管理半径较小,使得上级很容易对下级进行有效监督,而且同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也相对简单易行。但是,金字塔式组织模式的缺点也相当明显。由于层级明显偏多,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相对困难,不但使信息失真几率上升,而且增加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此外,由于被管理者的活动受到上级约束,其主观能动性显著下降,不利于搞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按照传统管理学理论,每位商业银行管理者只能有效管理不超过9名员工。但是,尖端信息技术广为采用以后,每位管理者已经有能力管理20名以上的员工。这一事实使得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缺点被大大弥补,而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缺点却日益凸显。因此,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开始逐步走向扁平化。新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实际是一种两级管理一级经营的运作模式,即总行—(地区性管理中心)—分行—网点。其中总行和分行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级,分行以下属于经营层级。总行可以管理数百家以上的分行,而地区性管理中心实际是总行管理职能的延伸,帮助总行承担一部分审批和审计工作,不应被看做总行和分行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管理层级。

扁平化组织结构赋予商业银行基层经营者更大的活力,而后者则在经营活动中越来越意识到客户的重要性。保持与客户的紧密联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在,各国商业银行普遍引入客户经营管理,并且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亚洲,若干年之前各国银行业几乎无一例外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只要是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其组织架构思路已经完全转变: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而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权限被大大强化,即所谓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并且业务主线越来越向两类业务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也即零售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批发银行业务)。事实上,美国银行业早在30年前就开始了这种转变,而欧洲银行业也在10年以前进行了类似改革。

各国商业银行以业务体系为重心,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势明显,不但使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有所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已经由过去的产品驱动转变为客户驱动,由于一切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企业有了从中受益的机会。

银行结构扁平化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意义重大。虽然我国已经普遍意识到银行结构扁平化的作用,但至今,对其所进行的组织结构改革还相当有限。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是按行政区域布局的,组织链条通常包括5个层级,即总行—省(自治区)分行—二级分行—县(市)分行—分理处、储蓄所。其中总行、分行和二级分行是名副其实的三个管理层级,其余两层基本属于经营层级。由于实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组织链条过长,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组织结构与行政区域布局相对应,而不是按照客户对象划分,因此,结构臃肿,效率低下,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越走越远。由此看来,未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实现银行结构扁平化,并且主要以客户种类不同进行结构重组,根本改变以行政层级划分总分行关系的组织模式。

四、结论

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已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佳方式。但是,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中介必然是内生于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自身。

鉴于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上的小银行优势,要从根源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建立一个民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引导和推进民间金融组织转化为规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温州),民间金融一直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运行着,这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民间金融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完全内生于民营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因此,能够获得民营中小企业的“硬信息”和“软信息”,从而给予关系型贷款。实际上,当前,在我国,民间金融扮演着“社区银行”的角色。

对大型商业性银行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让大型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靠拢。应逐步缩小和减少信息传递层次,新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应该从过去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运作模式向两级管理一级经营的运作模式转移。从而让组织决策权更加分散,结构更趋于有机性,以适应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减少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鼓励银行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严格执行关于企业结算银行的限制性规则,制止企业多头开户的现象。

引入当地民间资本,并由民间资本的出资方担任经理。由于经理是本地人,因此,对当地的企业、企业家、社区都有所了解。由于银行经理不再是上级任命的,因此,经理将不再仅追求短期利益。银行的股东常常与运作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的监督成本以及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银行经理也是出资方,避免“道德风险”,避免中小企业主向银行经理“寻租”现象的发生利率市场化。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目前,大部分已经获得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事实上都支付了比央行公布的利率高出好多的实际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不会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而会使银行有更大的动力去甄别民营中小企业,给予关系贷款,从而获得高回报。

标签:;  ;  ;  ;  ;  ;  ;  ;  ;  ;  ;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商业银行组织更新的关系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