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金融资金运行的总体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蒙古论文,资金论文,总体评价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内蒙古金融资金运行的基本情况
首先,从负债情况看,“八五—九五”期间总体表现为资金总量增长缓慢、资金来源单一、结构变化小、融资成本高等。
第一,资金来源总量增长缓慢。整个“八五—九五”期间,我区金融机构总负债年均增长16.7%,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4%,两者相差7个百分点。从负债占全国比重看,我区金融机构负债总量1995年占全国的比重为1.57%,1998年为1.39%。因此,我区金融资金支持经济增长力度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第二,负债结构单调,存款所占比重高。从1990年到2000年存款占负债比重逐年上升,1990年为61%,1995年为63%,1999年为76%,2000年为90.5%。从新业务的开办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低,使得我区金融机构创新的步伐大大慢于国内发达地区,造成负债业务单一的局面难以改变。此外,在各项存款中,储蓄存款历年都占60%以上,1999年为73%,2000年为69%。这一方面为银行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负债结构的不合理。直到2000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特别是定期储蓄存款由于国债大量发行和股市的影响,增势较1999年才有所回落。企业存款在1999年前总量增长缓慢,1999年底到2000年上半年增势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销售有所好转和部分上市公司资金到位。农业存款比例在存款中所占比重偏低,年均增长仅为11.1%,与负债年均增长速度相差近6个百分点。
其次,从资金运用看,“八五”以来,内蒙古金融资金运用总量增长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资金自给率低、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低下,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资金运用总量增长缓慢。相对而言,我区信贷总量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在全国资金运用总量中只占1.3%左右。从增幅看,“八五”以来我区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7个百分点,“九五”末大约低7个百分点。再因当地负债规模的限制,使得年增长额更为不足。
第二,资产业务种类单一,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银行贷款对象单一,经营方式僵化。在资产项目中,贷款占有绝对比重,贴现、证券投资等业务所占比重甚微。从贷款的对象看,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性行业,如公交、电信等部门;对非国有企业支持力度非常有限,1990年我区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l.4%,1995年为2.9%,1999年为4.65,2000年为3.8%。
第三,贷款质量低,银行怕贷、惜贷问题突出。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亏损面接近半数,不良贷款所占比重高,1998年为50%以上,1999年约为42%,逾期类贷款约占17%左右,两呆贷款约占25%,从银行信贷差额来看,我区九十年代以来金融机构贷差在缩小,贷差占各项贷款的比重1990年为35.9%,1995年为30.5%,1999年为19.9%,2000年为5.3%,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银行系统内拨入我区的资金在减少;另一方面是由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约束,惜贷问题突出所致。这一状况与我区西部大开发对金融资金的需求量极不相称。
第四,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支持不够。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开始对我区进行信贷支持,其信贷总量占全国信贷总量的3.4%,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投入相比没有差距。从其占全区信贷总量的比重看1995年为9%,1999年为13.8%。2000年资产剥离后为8.1%,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对我区的金融支持没有丝毫的倾斜,因而使得我区很多急待开发的基础建设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上马。
再则,从资金收益看,“八五—九五”期间内蒙古银行自身结益逐年递减,亏损面扩大,银行经营效益低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九十年代我区金融业经营效益低下,亏损逐年扩大,亏损额居高不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利率波动、通货紧缩和利息及费用支出增加所致,另外,1997年后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国企解困难见成效以及债转股中的违规操作也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
第二,我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导致银行亏损面扩大。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2000年虽然大量的不良资产被剥离,但效益状况并未好转。从平均利息回收率看,1999年仅为59.33%,致使预提应付利息出现负数,从亏损面来看,大约为70%左右,平均利润率为—0.85%,人均利润率为—13.52%。
二 内蒙古金融资金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区金融业运行情况并不理想,与国内平均水平差距较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九十年代以来,我区经济虽有较大增长,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九十年代末期,我区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7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人均储蓄存款是全国人均的70%,这种状况导致我区经济自我积累能力差、资本形成严重不足,再加之产业结构不合理,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发展缓慢,因而造成了经济和金融整体运行呈现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中央银行统一的政策与落后地区的矛盾。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导致我区缴存准备金相对较多,从中央银行获得的贷款少,而统一的产品和机构设置又制约了我区银行的展业能力和扩张能力,并造成了许多旗县级金融机构因撤并而产生金融服务“真空”的现象。
(三)融资环境的制约。首先,间接融资在全国所占比例过低,内蒙古间接融资(存贷款)总额占全国比例存款为1.32%,贷款为l.52%。间接融资渠道主要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只有交通银行一家在包头市设有分行,但其存款总额也只占全区存款总量的0.48%,贷款占全区的0.27%,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调整发展战略,许多县市的分支机构被撤并,而相应的农村信用社又不能及时补位,因此间接融资在内蒙古旗县地区形成了真空。就国有商业银行业来说,机构的撤并是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内蒙古不发达旗县多,如果全国一刀切,那么内蒙受到的影响就比发达地区大得多,这对于自治区间接融资的扩张从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不发达,加大了间接融资的压力。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已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区域结构极不平衡,东高西低格局十分明显。在股票市场上,截止2000年6月底,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总计1004家,内蒙仅有16家,占全国总数的1.39%,内蒙证券机构数量少,且实力弱小,无法按照《证券法》要求改组成为合格的投资银行;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尚为空白。
(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区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城镇,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尚未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格局,市场化进程缓慢,业务种类单一,地域分布不均匀;在管理上表现为管理水平低、技术服务能力低、人员素质差等,这种状况使得我区金融展业能力、竞争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五)社会环境对金融业运行效率的制约。我区由于改革滞后的影响,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都比较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拖债、逃债和赖债行为的出现,再加之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都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影响了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
三 促进内蒙古金融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设
(一)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由于非国有经济的活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调查,全区非国有经济所占GDP比重仅为1/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金融部门不愿贷款的主要原因是非国有企业经营不规范,缺乏信用担保。而目前我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全区担保基金总额仅为1.25亿,按实际操作中放大三倍计算,仅能担保3.75亿元,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为此,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政府启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动机很好,但是目前由政府出面独家来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担保的效果。政府安排预算资金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和创造资助、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等,但其过度管制和垄断的做法值得商榷。如果制定一种机制,鼓励民间企业家通过商业化的手段来参与这一行业,让真正的企业家从事该行业的活动。政府只有在通过市场界定产权费用太高而使民间企业从事这些行业无利可图而退出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介入。
(二)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加大倾斜的力度。中央银行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应实行区域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可以考虑放宽对西部地区人民银行分行再贷款的限额,适当延长对商业银行再贷款期限。对金融机构因支持西部开发而出现的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求及时给予再贷款支持,再贷款期限可放宽到3个月以上。对再贴现实行按余额考核的办法,以促进商业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商业银行扩大票据业务,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再贴现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正确对待贷款的审批权上收下放的问题,完善银行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处理贷款权限,将审批权适当下放;另一方面,要完善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避免在贷款时只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无配套的激励措施,要形成激励与约束相对应的信贷投放管理机制,这对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四)培育和发展现有中小金融机构,缓解融资压力。目前无论是从全社会,还是从某一地区看,资金的供求结构不大对称。在实体经济领域,已经形成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同在,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在金融领域,同样也形成了由计划性的正规金融体系和市场性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构成的二元结构。现在的问题在于,正规金融体系支配了绝大部分的信贷资金供应,但其服务对象主要限于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非正规金融体系则主要服务于非国有经济和中小型企业,但其掌握的资金量非常有限。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的这种不对称,使得全社会的资金供给结构和资金需求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实际中,一些带有微型银行性质的股份制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合作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做到的他们做到了,说明在小额资金供给上这些小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优势。为此,银行管理当局应适当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和退出市场等方面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