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现状与趋势
□ 汪志晓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摘 要: 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江苏省实体经济比重大,产业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融合基础。在融合实践中,江苏省突出智能制造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智能车间建设,构建起智能制造生态圈,开展专业人才引培结合工程,取得良好成效,但也表现出了地区发展不均和科技投入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江苏省;实体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
江苏省是全国首个创新型试点省份,实体经济规模占经济总量的8成,出现了一批实体经济优势企业。江苏省陆续推出“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行动纲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等,为实体经济企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承插线设置主要针对承插式管件等。承插管件在实际施工中很多。如图5 所示设置PVC管件承插距离,查阅PVC-U管件标准,对应尺寸,更改为标准承插尺寸。
环境监测部门在对受辐射污染的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当中,会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为接下来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只有在获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之后,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监测地区的环境状况以及空气质量。监测站对于受辐射污染的环境监测,能够得到一系列真实的环境数据,我们对这一系列的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能够为接下来的改造工作的可行性提供有力的依据。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1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内涵
近几年,国内外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的实体经济有效融合,进行了各种探索。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5〕28号文件,提出“中国制造2025”方案。这一方案代表了中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心声,这一方案的实质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此前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已纷纷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等智能制造国家发展战略。江苏省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行动纲要,细化实施方案,将重点放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寄希望于从根本上振兴实体经济,助力江苏省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1]。
2 江苏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现状
2.1 强化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发展
2000年前后,江苏省企业经历了企业信息化浪潮。从财务电算化到MIS系统,从MRP到ERP,从SCM到CRM,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无形中造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大数据运用,需要调用全局数据,重塑业务流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工厂大脑”,利用人工智能来统筹工业设备的使用、生产资料的管理和调配。人工智能依托于云计算技术,将企业实时数据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数据资源,同时具有从公共平台获取知识进行“在线”学习的能力[2]。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雪浪小镇。依托成熟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的区位优势,雪浪小镇与无锡及周边制造企业在数字化升级方面深度合作,帮助企业从完全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小镇创新性地打造了“1+N”智能制造生态圈,即重点建设好雪浪云这一个跨行业、跨地域的“一站式”工业互联网平台,衍生建设N个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1+N”智能制造生态圈,提高了智能制造网络平台搭建、解决方案集成与大数据分析、运维、咨询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打造出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新经济走廊”。
要综合考虑合同终止后的救济手段。损害赔偿是主要的救济手段,但非仅此一种。对买方而言,最主要的合同终止事项是卖方交付失败,买方首要的救济手段当然是寻求损害赔偿,除此之外,还可以解除合同、已经支付情形下可以取回货款、主张合同继续有效并要求卖方支付替代的减排量。对卖方而言,最主要的合同终止事项是买方不付款,此时卖方面临更大的风险,主要的救济手段就是要求按市场价格计算赔偿额或是要求支付货款和利息。在减排量购买协议中提前约定付款担保似乎难以实现,这就依赖于卖方的谈判实力和谈判技巧。
第三,在平面精度上,方案②略高于方案①,但在高程精度上方案②远远高于方案①,说明在测区四周各布设一个像控点的基础上,在中间补加一个像控点可以大大提高测区的高程精度。方案③相比与方案②平面精度略有提高,提高幅度并不明显,高程精度基本相当。
2.2 智能车间建设如火如荼
实体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离不开人才支撑。江苏省是教育强省,有近200家高校,但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职业人却存在着巨大缺口。为此,江苏省推出“英才名匠”计划,建设专业人才库,招聘并培养新工业人。所谓新工业人,是指制造业从业者能用算法武装自己的大脑,时刻以制造业场景、制造业轨道作为思考问题的准绳,善于应用企业“工厂大脑”中的数据和计算能力解决问题。
2.3 生态建设小有所成
在实体经济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很多地区仅仅停留在技术加法上,江苏省则致力于打造第三方平台集聚区,用平台加生态的办法,为全省提供资源。通过构建生态圈(“类公共服务”),在区域和区域周围,让企业更容易地找到客户和合作伙伴。简单地说,就是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平台,而这个系统还具有强大的扩张力和辐射力。
为了提升招聘效果,各地市人力资源市场通过招聘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移动电视、室内外大屏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和网络人才库资源,将企业空缺岗位和人才信息进行精准预配并邀约参会。无锡市更是打造了“量身定制”的人才招聘方案,主动出击,组织举办现代服务业、物联网等行业专场招聘会,以及无锡市高端人才招聘会、昆山高端人才洽谈会、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等一系列更加精准化的人才招聘活动,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集聚更多的专业人才。
2016年,江苏省启动了“江苏省脑计划”。2017年上半年,建立了“江北新区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苏州工业园区集聚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逾600家,其中200余家核心企业年产值超250亿元。无锡市依托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产业优势,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应用,以新技术渗透传统制造。
江苏省传统制造企业在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智造”转型时,走上了主动拥抱新科技的发展之路。节能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的双良集团,依托阿里云,和雪浪数制展开深度合作,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打造了领先全国的“双良能效智慧云平台”。传统纺织大户阳光集团,以前存在大量“品种多、批量小”的库存面料和辅料,占用资金上百亿元,如今利用云端“纺织大脑”,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原先的库存精准对接了下游个性化服装定制企业,成了对方急需的上等原料。
2.4 定制化培养和招聘新工业人
2018年底江苏省工信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全省要建成智能车间1 000家,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尝试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10家。对于智能车间,江苏省的标准是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数和车间内自动智能联网设备数达到70%以上,同时要满足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自动配送、产品信息可追溯、车间环境和能源消耗的智能管控、车间网络安全、内外部联动协同等条件。
近期由长三角品牌研究院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智能制造的关键是构建工业互联网。长三角地区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沃土,以无锡为代表的一批苏南城市,通过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功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各大高校也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能融合硬件、软件和集成平台等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人才的学历和技能,实现了从专科到博士的分级培养,让每一位新工业人都能找到位置、实现价值。
3 江苏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趋势
3.1 地方发展不均衡将愈发严重
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8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显示,上榜的百强创新企业中,苏南企业有72家,占比70%,而苏中和苏北加起来占30%。随着新一轮的技术改造和人才聚集,这个趋势将愈发明显。苏中和苏北的地方政府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抛弃以前硬件迭代、设备更新、机器换人的老思维,要重视软件、数据、算力、算法的运用。特别是需要统一建设标准,作好服务商培育,加强要素保障,大力发展电气自动化、网络协同化、数据智能化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找准定位,切实提高苏中和苏北企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3.2 科技创新投入将跃上新台阶
随着项目、资金、人才向产业高地加速集聚,企业研发投入将创新高。2016年,江苏省研发经费总额2 026.9亿元,位居全国第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66%。统计资料显示,无锡市2017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2018年,无锡新增4个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累计达到7个,入围项目数量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与上海、重庆并列第1。同时,无锡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高于工业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2.2%。巨大的研发投入,为创新金融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但培育了传统的融资担保机制和智能装备租赁业务,还进一步诞生了服务于智能制造的专项发展基金,为智能制造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
4 结束语
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来说,实体经济壮大是“本”,制造业发展是“根”。实现固本强根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强智能制造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智能制造产融合作,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智造强省”工程,打造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在新时期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
参考文献:
[1]何玉长,方坤.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J].学术月刊,2018(5):56-67.
[2]成青青.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4):3-9.
文章编号: 1004-7026(2019)10-003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F424;F49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9.10.018
基金项目: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社科类)科研课题“江苏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研究”(SK2018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汪志晓(1981—),男,江苏无锡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