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期刊编辑的一个重要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个重要论文,创造力论文,期刊论文,素质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6-0189-03
期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的积累、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刊是一种定期连续出版物,同书籍相比,期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变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与报纸相比,期刊容量大,制作时间从容,对事件和言论的报道可以考虑得更周密、更翔实,可以历史地、系统地、动态地记录某一事件,论述可以更深刻、透彻。德弗勒曾说,“杂志是伟大的注释家”[1](P50),就是指期刊更具有持久性,内容更为深刻、系统。这些特点,使期刊在传播价值观念,介绍知识,引导读者,培养作者方面具有其他传播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的上述特点,对期刊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期刊编辑除了要具备从事媒介工作的一般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可以说,创造力是期刊编辑的生命,也是期刊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关键。
一、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
概括起来说,编辑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一是较强的组稿能力。首先,选择合适的作者。合适的作者是选题得以落实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就要想方设法获得资源,积累资源。编辑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和聚会等积累资料,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其次,细化选题,使构思明确、清晰。编辑必须对选题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将选题细化成若干个点、线、面。再者,充分表达编辑意图。要落实编辑计划,就必须向作者充分表达编辑意图。这就要求编辑反复和作者沟通,必要时应当面沟通。最后,在编辑过程中应加强与作者的交流。这是避免知识性错误、保证刊物不出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编辑的创新思维。
二是扎实的编辑功底。首先是认真审读稿件。审读稿件要弄清稿件的观点、论据、脉络、体系。进行纵横比较,同过去、同其他刊物进行比较,同本刊已经发表过的同类文章进行比较。对稿件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水平和逻辑、文字以及事实、资料运用是否合理、可靠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稿件的整体质量作出一个综合的评判。其次进行必要的修改加工。修改加工是对经过审读并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加工整理,以便在原稿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稿件的整体质量。当编辑工作进入修改加工阶段时,不仅要求继续注意稿件中大的、带全局性的问题,而且要求编辑认真对待局部性的、技术性的、枝节性的问题。修改加工流程要求对确定采用稿件的一切问题,大至方针、政策、政治思想、学术观点、学科知识,小到错别字、简化字、标点符号等,都必须进行正确处理。再者是进行仔细的校对。根据原稿对比校样,改正校样上与原稿不符的文字、标点符号、格式等错误,其中初校、二校、三校和点红,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三是较强的采写能力。现代期刊大多采编一体化,编辑必须兼顾组稿和写作。只有具备一定的采写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编辑。
二、期刊编辑的创造力
邹韬奋在总结《生活》周刊经验时指出,编辑“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2](P86)。
可以说,创造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编辑能力和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没有创造力的编辑,一定不会是一个优秀的编辑。期刊能否聚集创造力强的编辑团队,直接决定期刊的品质。
(一)编辑创造力的四个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指出,人们是从下述三个不同角度来研究创造性的:一是作品;二是人;三是过程[3]。一项作品(产物)首先必须是新颖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是有用的,才称得上有创造性。
编辑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的创意策划、选择、优化和组合的每一过程中。
1.策划。策划是一种构思、设想,有人称之为“创意”、“设计”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意向、考虑和想法。编辑活动中的策划行为古已有之,古代重大的编辑工程乃至每一项编辑活动,都有一个动议举措,这就是实际意义的编辑策划。例如,战国时期人们对周代文化典籍的编辑策划,汉代刘向对先秦古籍的校勘策划,宋代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其策划行为都非常突出。现今每一本图书、每一期期刊、每一张报纸、每一个节目问世以前,编辑头脑中都有一种潜在的意识活动,这种潜在的意识活动逐步形成为方案、计划等,它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成功的策划总是自出机杼、饱含匠心,期刊策划所要求的独创性、前瞻性、突破性,在邹韬奋的办刊主张中都有所体现。他指出刊物应该实现的目标:独辟蹊径,尤当注意内容之有精彩,使读者看了多少有所得。
2.选择。选择就是优选,是从已有的信息中选择出所需要的,如主题(一般称为选题)、稿件、作者、载体形式的选择,等等。不同媒体面对各种精神成果,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那些需要传播、能够传播和传播最久远、最迅速的文化材料。主题、稿件和作者的选择是一切书、报、刊编辑活动不可缺少的,这种选择必须经过审辨鉴别,加入编辑的判断和意向。通过选择,信息得以传播,在信源与受众之间进行交换,使信息流动状态由不确定趋于确定,从而使信息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得以沉淀,成为人类文明的成果。
3.优化。优化就是通过编辑活动提高原创作品的质量。这种编辑活动从原稿的修改、加工和整理,到校样的校订都是必需的,是编辑以作者的方式进行的具体的创造性劳动,是对原创作品的一种增值,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一种。
4.组合。有人称作建模,为文化传媒创建媒体,是最能发挥编辑自由创造力的劳动。根据整体性原则,编辑主体充分自由地将各种优化过的文化“定本”编序结体,创造理想的传播模式。组合是精神产品在成品出厂以前最重要的一项综合性生产活动。在各类文化传播媒体中,出版物的整体形象、结构形式、屏幕或版面形式都是编辑主观意志的对象化体现,是一种创造。
(二)编辑创造力的培养
编辑应具有如下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
1.探索问题的敏锐性。编辑应具有职业上的敏锐目光和识别力,对所获信息作出迅速正确的判断,并由此发现问题。这种敏锐性不仅体现在观察力上,更体现在判断力上。如研究者在某个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成果都未物化在大众中进行传播。如果编辑敏锐地发现了这点,促其成果尽快物化,使个人智慧早日转变为社会智慧,则可大大推进科学的进步。如果孟德尔的分离和独立分配两大定律及Felming发现的青霉素当时被人重视和接受的话,遗传学可能比现在早进步三十多年,医学可能早进步十多年。编辑的这种能力对于编辑创造力的实现尤其重要。
2.统摄思维的能力。编辑把作者原稿审读并融会贯通后,能够抓住基本思路进行高度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凭借思维把握其精神,同时运用新概念,使之内涵更丰富,概括力更强。这种能力就像把一块普通布料做成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把一份普通稿件变成出色的作品。
3.转移经验的能力。编辑的成功往往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正比,这就在于能常常借鉴其他各种不同经验,以弥补自身经历和知识的不足。
三、再创造时应注意的问题
期刊编辑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进行创造也是必须的。但是,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与创作主体的同一性。编辑再创造,不是从头再来,而是在作者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期刊编辑要用创造性的劳动将知识进步最有价值之处呈献给读者。此外,要注重保持作者的创作个性。编辑的再创造,不能把所有来稿都改成一个风格,一种模式,那样就成了工业化生产了。
(一)坚持创作主体与编辑主体的同一性
当今精神产品生产的社会化特征,使编辑、作者都不能离开对方的支持与合作而独立完成学术成果社会化。编辑、作者的关系在表现形式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发生关系的结点是文稿。编辑与作者要处理的是以文稿为核心内容的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种自由的学术探讨关系,一旦进入编审程序,则构成一种制度关系、合作关系,是以学术成果社会化为目标,以文稿为纽带,以编辑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关系。作者需要编辑,作者的学术成果如果没有刊物发表,只能是一种不被社会认可或认知的劳动;而作者创新学术成果的原动力和初衷就是为了被社会所认可,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包括精神的满足和利益的获取。作者需要与编辑打交道,在编辑的帮助下完成学术成果的社会化。编辑需要作者,期刊需要优质文稿,如果没有作者投稿,编辑工作便是无米之炊。
(二)做好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本好的期刊以读者能阅读到优秀的作品并从中获得启迪为最终目标,因此,编辑要将作者的创造性思考和理念传递给读者。然而,很多情况下读者与作者处于相对分离的空间,一方面作者在创作时不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为了更好地发挥期刊媒介的作用,期刊编辑需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读者的心理需求,在编辑过程中,一是要在“选题”上下工夫,树立编辑“读者化”意识,使期刊能够准确定位于自己的读者群,编发为读者需求、受读者欢迎的文章;二是编辑的主体意识与读者意识的有机融合,使读者意识引导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坚持正确方向,将符合期刊定位读者群的作者作品呈献给读者。
(三)尊重作者,充分发挥其创作个性
鲁迅不仅有文学大师的身份,并兼有十多种期刊的编辑之责,他讲课、创作,为青年学生荐稿、校稿,校阅期刊,接待青年访客,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他十分尊重青年作者及其劳动成果,有着无私地为青年作者服务的精神。长期的出版实践,使他对编辑工作的职能有着深刻的认识:“编辑应当有清醒的头脑。……他比作家知道更多的东西,掌握更全面的情形,也许不及作家想得深。编辑不能随心所欲地吹捧一个作家,就像他无权利用地位压制一个作家一样,这是一个起码的条件。”[4](p51)鲁迅在校正和修改青年作者的稿件方面可谓孜孜不倦,认真负责。但是,鲁迅在校对时总是尽可能保持作者的原有风格,这虽然非常耗费精力,却是尊重作者及其劳动成果,努力发掘与发扬作者创作的个性特点所必需的。
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著名编辑格罗斯认为:“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编辑都必须牢牢记住,双方所讨论的这部作品是由作者所撰写的,必须尊重作者的决定。”[5](P76)所以,虽然我们在研究如何提升编辑的创造力,但是编辑最终还是要忠实于原稿,编辑的职责是做好编辑,而不是代替作者。
[收稿日期]201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