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斌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摘要: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在教育方法上一般采取课堂和会议灌输的形式,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有针对性的就业观教育。譬如有些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对就业竞争有恐惧和自卑心理,不愿主动出击,有强烈的“等靠要”依赖思想;有些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择业时不考虑长远发展,急功近利;有些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道德观念不强,还贷信用差,毕业后对国家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等,学校就业部门和培养单位对此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指导
根据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经济困难群体人数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别困难的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我国每年将有近百万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比较,在签约时间上滞后,在签约率上偏低,在择业岗位上偏差,就业服务指导问题日益凸显,关心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思想包袱过重
在当前的高校中,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心理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经济中多元化现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存在自卑心理。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由以前的“统包统分”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困难群体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束缚,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对工作前途悲观失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焦虑抑郁,增大了自己就业的难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不少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一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也比较差。为了补学业、挣奖学金赢得自尊,许多困难群体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放到了学习上,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困难群体往往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多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用人单位在选人的过程中恰恰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或特长,致使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强。
(三)择业预期过高
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较普通高校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心理问题较多。表现为交际与沟通能力较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对寻找就业机会缺乏积极性;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就业过程中更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同时,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期望值有其自身特点,面对挑战,自我定位与客观现实存在落差,导致就业期望值或高或低。不少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期望值过高,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由于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多年来在经济上得到各种资助,不少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潜意识里存在等、靠心理,期望值低,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首先,帮助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个体奋斗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指导,通过心理测量技术了解毕业生困难群体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方面的资料,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再次,通过科学手段了解他们的择业理想、择业趋向,鼓励他们把个人奋斗目标与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努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总之,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稳定,事关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事关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自身的健康成长,应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就业服务指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大家都来关注、思考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指导问题,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措施得当、机制健全、指导优良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新局面。
论文作者:陈利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群体论文; 困难论文; 高校毕业生论文; 就业服务论文; 心理论文; 期望值论文; 工作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