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思想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改革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入手,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
任何社会的改革,都是该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是能否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国际,国内都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的观点,提出要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肯定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并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重要范畴。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①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不同,具有非对抗的性质,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②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观点,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思想在后来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地实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从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出发,一方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提法,同时又指出“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③。邓小平同志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在探寻长期以来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原因时,分析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方面,邓小平同志从总体上肯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④这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也基本上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矛盾的方面,指出:“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⑤这表现在:在经济体制方面,“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⑥“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⑦在政治体制方面,“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⑧他指出,上述弊端,“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⑨这“同社会化的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⑩
通过上述分析,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过去生产力没有能够得到很快发展的原因,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1)在这里,邓小平同志从分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现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入手,科学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揭示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和全面性。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贡献。
二、提出“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不仅从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中揭示了改革的必然性,而且还提出了“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一论断,进一步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时,曾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设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将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动力问题。
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最初几年的实践经验,科学地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2)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列宁过早的逝世,他未能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基本矛盾作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也未能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曾直接接触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但他未能正视这些矛盾并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这实际上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完全和谐一致的、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这就不可能找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方法,从而无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提出,为科学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起,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并进而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当作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把大抓阶级斗争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导致中国社会在20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究其原因,从认识上说,毛泽东后期的错误在于把阶级斗争、政治革命的作用绝对化、教条化。过去,我们用革命手段推翻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确实使生产力获得大解放。但是,这种阶级斗争恰恰是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旧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反映。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身的产物,而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正确地开展这种斗争,在特定范围内是能够对生产力起着某种程度的保护作用的。但即使如此,它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更不是社会制度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何况阶级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所谓“继续革命”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因此,“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也不可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克服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缺点和弊端,不可能达到所谓“抓革命,促生产”的目的。一句话,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把阶级斗争当作解决社会矛盾的动力,绝不可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全新论断。(13)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在我们过去长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观念中,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加以区分,不敢承认具体制度的弊端,因此不可能提出对具体制度的改革。邓小平同志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敢于正视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中的种种弊端,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4)这里,邓小平同志把改革提到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并把针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经济体制的改革当作一场革命,这一思想,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自身范围的革命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社会范围内的自身革命,是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社会革命,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其最高形式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武装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具体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揭示出改革是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法和必然途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也必然相应地要经历一个以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特点的革命性的变革过程。这种革命性的变革,能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赋予改革以“开放”的时代内容
邓小平同志不仅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中揭示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立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赋予改革以“开放”的时代内容。这是邓小平改革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要贡献。
应当指出,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毛泽东,都认为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人类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都应当具备开放型的特点,它应当也必须吸收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进步成就来发展自己。问题在于,在过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处于“冷战”的世界格局下,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采取了所谓“遏制战略”,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地看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对立和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或很少看到两者之间还有相互学习、借鉴、合作与利用的一面,因而在一个长时期内造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拒绝吸收或很少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好的东西,不能利用世界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这是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创新贡献在于,他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对70年代以后逐渐变化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对当今时代的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正确判断。基于这一正确判断,并结合总结中国长期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而赋予改革以“开放”的新的时代内容。
首先,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中国自明朝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5)因此,总结历史经验,中国要求得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其次,邓小平同志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成功,“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16)他还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17)最后,邓小平在199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进一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必须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成就来发展自己”的基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坚持和发展。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要贡献。
注释: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3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68、153、287、135、140、289、288、140、140页。
(12)《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单行本,第12页。
(13)(14)(15)(16)(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0、64、64-65、98页。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