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陪护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2017年1-12月经过经过公司统一管理培训的陪护60名设为观察组,将2016年1-12月没有经过公司统一管理培训的陪护60名设为对照组。结果 经过陪护公司统一培训管理的专职陪护在患者对医院满意率、患者对陪护的满意率上升,院感率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规范陪护管理是化解临床病区管理难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为陪护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陪护;规范管理;研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医院护理工作逐渐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直至以“健康”为中心转移。医院护理工作应尽量满足病人身心两方面的需要,消除来自社会、家庭、环境、心理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因此,医院在对陪护的管理上,应逐渐淘汰过去那种只管执行医院规定,不顾病人需求的单一的、机械的管理方式,而要做到既满足病人对陪护的需求,又要预防陪护对环境和病人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陪护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会对整个医院护理质量的提升以及护理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关联。但目前针对陪护行业的管理较为混乱,陪护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诸多照顾与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现对陪护管理当中所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展开探讨。
1医院病房陪护现状
1.1陪护原因
1.1.1护理人员缺编:早在1978年,原卫生部《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出台《护士条例》,再次以法律形式将这一标准确立下来。36年过去了,三级医院普通病房床位与护士1:0.4的床护比,仍是一个难以落实的“参考标准”。
随近几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我国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医院护士严重缺编床位数和病房护士比例不足1:0.4与发达国家相差5〜6倍甚至以上[1]。目前护理人员都是三班倒,勤上夜班、工作繁重造成了护士易疲劳现象,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加上护理人员怀孕、产假、哺乳等因素的影响,在岗护理人员需完成大量的工作量,陪护人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患者在生病期间对亲属和医护人员的心理 依赖性增大,渴望在感情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安慰、关怀,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帮助和优待[2]。然而护士大部分时间从事的仍然是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3],尤其是护理人员常将大量的时间用于非临床的事务性工作,直接为患者服务的时间减少[4]。很大一部分需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因为疾病治疗过程长,家属无过多空余时间和精力陪护患者,造就了“陪护”的出现,且已成为了医院护理队伍中重要补充力量,陪护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为患者,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及医院在社会中的形象等,均会产生直接性影响。因此,护士在生活护理和感情支持等方面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1.1.2患者对陪护的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2亿,家属对陪护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这对本身就存在的医护人员不足的矛盾就更显突出,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对陪护的要求也将更高。病人对陪护的需求大大高于医院对陪护的管理要求病人对陪护有着较高的需求。冯建华[5]对住院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85.2%住院患者认为医院不应该取消陪护,78.0%患者需要陪护,63.4%患者认为没有陪护生活很不方便。黎贵湘等[6]对住院患者调查结果表明陪护需求率更高,90.0%患者希望住院期间有人陪伴。住院患者要求留陪护,主要目的并不是让陪护人员为他们做些具体的事情,而是满足在住院这个特定条件下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是患者自己需要人陪伴[5]。陪护人员给患者带来的情感满足、生活方便和安全感有时是医务人员无法替代的。这充分表明住院病人对陪护特别是家属做陪护有很高的需求[5]。而“三甲”医院对住院病人留陪护的管理要求是<8%。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1.1.3 患者家属对陪护人员的需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亲情,患者住院期间陪护患者正是一种表达亲情的方式,现代社会步入快节奏时代,年轻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没有多余时间照顾病人,需得到社会帮助,寻求有一定素质的陪护人员代替他们照顾患者以缓解他们的压力,在医院陪护患者的绝大多数都是患者的亲属希望陪护能排遣患者的孤独与寂寞,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1.2 陪护人员现状
从我市三家三级医院中发现90%的陪护人员来自附近农村,10%来自家属,陪护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生活习惯散漫。
1.2.1护工欠缺专业知识: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比较脏、报酬较低,所以从事该工作的人多为50岁左右中年女性,她们大多来自附近农村,未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部分陪护在一些培训机构经过短期性、简单化的培训之后,便到陪护岗位上。陪护因为自身素质原因和缺乏基本性的护理知识与医学知识,所以提供的照护难以达到患者及家属期望,更难适应当前新的健康理念下的优质护理服务。
1.2.2健康教育不能满足陪护对疾病知识的需求由于目前医 院护理床位比严重不足,因此护士大部分时间从事的仍然是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多数陪护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及正确的护理方法,使得在开展护理工作中引起交叉感染的几率增加,这便造成住院患者内心缺乏对医疗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2.医院对策
医院要从整体护理的开展对全院护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护理知识、护理技能以及护患沟通能力提出挑战。
2.1建立专职陪护健康教育培训和统一管理系统
由陪护公司实行陪护的统一管理是目前医院解决陪护多、陪护管理难的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医院可根据病床数量及其特点设立护理员管理机构负责护理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向社会招聘陪护公司,由陪护公司招聘身体素质强和有一定护理知识的陪护人员,在上岗前按拟定计划接受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该公司录用,并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关系,并由公司购买意外伤害责任险,更利于保障患者的权益。公司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提供陪护服务,并对陪护人员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择优汰劣。陪护人员不参与护理工作,只是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和一些非技术性操作[7]。每一个上岗的护理员,在医院担任陪护期间,都要着装上岗,佩戴工作证。
2.2强化职业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让有护理经验的老师对陪护人员从伦理道德、仪表、行为、院感、病人安全方面如:预防跌倒、预防呛咳、窒息等方面进行培训,请有临床护理和管理经验的老师制订培训内容,合格以后有陪护公司发证,持证上岗。
2.3 科室护理人员协助管理
陪护人员到科室后,科室护理人员应观察其言行举止,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对不听从管理,责任心不强的陪护人员辞退给公司。
2.3.1为陪护恰当准确地提供一般公共卫生知识,如手卫生,医疗垃圾的分类,不随便串房,不在病房吸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以及宣传预防医院内感染及保持病室内安静对病人的重要性。
2.3.2向陪护讲解疾病知识,提供正确的护理方法。如对于高血压病人,应告诉其陪护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的重要性,请家属千万不要刺激病人,饮食上应多给病人进食蔬菜、水果等;安有引流管的病人,应告诉其陪护引流的目的、引流瓶置放的正确高度,以免陪护自行将引流瓶抬高或放低;对有肢体瘫痪的病人应教会陪护帮助病人活动肢体,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等。
2.3.3对陪护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预防各种影响病人健康的不利因素发生。如禁止陪护与病人合睡一张床,以防病人跌下床;对躁动需要约束肢体的病人,应向陪护解释目的和重要性,以免陪护不理解,将约束带解开而造成不能自我控制的病人将各管道扯脱等危险。
3.结果
我院自2017年1月成立陪护公司统一管理陪护后病房陪护率显著下降(p<0.01),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显著提高(P <0. 05),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率有一定下降(Z5>0.05 ),无统计学差异(表1)。
实施陪护公司管理陪护前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三甲医院成立陪护公司后护士的劳动强度得到了较大改善,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接触。我国已迈入老年化国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年轻人的赡养负担不断加重,绝大多数家属难以24 h在医院陪伴患者。专职陪护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能照顾好患者,让家属有时间处理工作和家庭事宜,解除了家属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专职陪护人员必须采取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实行服务质量监控,规范病区管理,缓解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医院在陪护管理方面的难题。在执行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家属及陪护公司的沟通,了解各方面的需求,起到桥梁作用,同时监管陪护的工作质量,确保病人利益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前美,陈茂君,周玉萍.病室陪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重庆医学,2003 32(10): 1438.
[2]卞维芹,赵惠群,单国心.对医院限制病人陪护问题的 思考[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 15(4):316.
[3]杨前美,陈茂君,周玉萍.病室陪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3,32(10):1437.
[4]莫玉梅,徐冬梅,潘义民.对住院病人陪护问题的思考 [J].河北医学,1998,4(12):88.
[5] 冯建华.病人对探视陪护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 学杂志,2001,16(4):245.
[6] 黎贵湘,向代群,陈英,等.住院病人对陪伴需求的调 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 76.
[7] 冯建华.病人对探视陪护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1,16(4): 245 〜246.
论文作者:胡东芳 李小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患者论文; 医院论文; 病人论文; 需求论文; 家属论文; 人员论文; 护士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