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雪野中心卫生院 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及术后防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根据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进行手术及术后防并发症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89%,对照组为15.51%,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手术治疗;防并发症的效果
我院外科近年来通过手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及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预防并发症1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11~2013.11月间我院外科收治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根据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其中治疗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3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9±11.3)岁;病程2~15年,平均(17.4±12.5)年。其中18例术前合并小腿静脉性溃疡,溃疡面积最大者达10×18 cm2。8例为双侧病变,50例为单侧病变,共计66条患肢;对照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6.9±11.2)岁;病程2~13年,平均(16.8±12.6)年。其中16例术前合并小腿静脉性溃疡,溃疡面积最大者达10×16 cm2。7例为双侧病变,51例为单侧病变,共计65条患肢。两组患者术后未有出现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者。两组患者在男女性别、平均年龄、发病病程、发病程度、患肢数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疗法 两组患者均行股部纵切口6~8 cm进入股三角,解剖出股总、股深、股浅静脉,在股浅静脉近侧段找出第1对瓣膜,并以手指挤迫法测试,证实有血液倒流。在瓣膜远侧3 cm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血流,嘱患者屏气,于管腔扩张到最大限度时,测量瓣膜的周长。然后取人造血管(聚四氟乙烯)1片,宽为1~2 cm,长为瓣膜周长的2/3~3/4,以7-0无创线包绕缝合于瓣膜处的管壁外,缩小管径约1/3~1/4,并与管壁缝合数针固定,进针不穿入静脉腔。测试证实瓣膜不再倒流后,做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小腿浅静脉、交通静脉结扎术。术后滴注复方丹参针5~7 d,口服潘生丁,适当使用抗生素3~5 d;鼓励患者多做患足背曲运动,早期下床活动。
1.2.2 中医治疗 治疗组患者术后应用化瘀通络汤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2g,川芎12g,黄芩12g,败酱草12g,龙胆草10g,甜地丁12g,黄芪12g,地龙9g,白芍12g,熟地12g,苍术12g),水煎服,一日两次。
1.2.2 观察指标 包括主要症状、体征(患肢沉重、酸胀、麻木、困倦感,小腿下部色素沉着、湿疹或慢性溃疡等)的变化,及患肢静脉彩超观察(采用本院彩色多普勒机观察患者的股总静脉、股前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的内径及返流时间,术前及术后两周各检查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静脉曲张症状、体征均消失,溃疡愈合。下肢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提示倒流I级或正常为治愈;静脉曲张症状、体征好转,溃疡面缩小。下肢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倒流度数降低为好转;静脉曲张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溃疡面变化不明显或有扩大,下肢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倒流度数无变化为无效。治愈率及好转率均为总有效率。
1.4指标参数 股浅静脉直径以“D”表示(单位为mm),股静脉的反流时间以“RT”表示(单位为s),反流距离以“RD”(单位为cm)。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13.0建立数据库,研究前后的结果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结果用x±s表示。
3.结果
3.1两组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
3.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4.讨论
4.1 手术机理 本手术针对静脉管腔扩张或由于瓣膜松弛导致血液倒流,而引起的一系列静脉高压症状。手术缩小病变瓣膜处管腔,使两个相对松弛的游离缘在向管腔正中弹出时,能相互靠紧,从而封闭管腔达到防止血液倒流的目的。动物实验证明[2,3],股静脉管腔缩小1/3时,血流量仅减少10%;管腔缩小1/2时,血流量减少49%;而缩小2/3则减少65%以上,可导致血液回流障碍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施行本手术时,最多将静脉周长缩窄1/3。
4.2中医理论指导下围手术期防并发症的意义 静脉瓣膜的缺陷和静脉壁薄弱是全身支持组织薄弱的表现。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对血有推动、统摄、温煦的作用;该病患者症见下肢脉络曲张如蚯蚓,久站久立或劳累后加重,此乃气虚血淤所致。患者因劳倦过度,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导致正气内虚,气血失畅,气虚而生痰,血滞而成淤,痰淤内阻,发为本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统摄血液,该病患者多有舌淡胖,边有齿印,质暗淡或有淤斑,苔腻,本病受轻微外伤常发生难于自止的出血或皮下淤斑,血管造影可见造影剂向远侧倒流,亦反映了脾不统血的病机。正如《医林改错》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故气虚、气滞、痰阻、湿困、血淤在本病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以气虚为其根本原因[4]。《素问·气交变六论篇》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强调下部疾病或下陷性疾病应用升举的治疗方法。故我们治疗时以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为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手术只是修补了一对瓣膜,而不能修补所有功能不全的瓣膜,故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我们观察到,术后坚持服用健脾利湿、益气活血中药的患者,患肢酸胀、水肿、色素沉着等不适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复查彩超可见术后初期仍有轻度倒流的情况得以纠正。
在围手术期,尤其在术后初期,中医药的介入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淋巴漏、静脉血栓等。由于手术的创伤,导致下肢部分淋巴管、浅静脉破坏,在潜在的淋巴管、浅静脉开放、代偿之前,下肢静脉、淋巴回流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增高等症。此时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可减少渗出,促进淋巴和静脉的回流,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据现代药理分析,桃仁、红花、川芎等能加快血流速度,川芎、地龙、红花等可以降低血黏度,缓解高凝状态,改善血液流动性[5],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静脉、淋巴的回流。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胡作军,王深明,黄雪玲.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74例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9):531.
[3]陆民,孙建民,张培华.自体静脉移植段组织学和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9;(6):158.
[4]贾小庆,赵益业,邓铁涛.邓铁涛教授沐足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经验[J].新中医,2000;32(9):8.
[5]王菊凤,冯寿全.桃红四物汤在下肢静脉性溃疡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3(4):36.
作者简介:李文东,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普外科专业,在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雪野中心卫生院工作,邮编:271100
论文作者:李文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静脉论文; 瓣膜论文; 下肢论文; 术后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