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管理论文,事业单位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多样化,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也呈现出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集资金中形成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筹集资金的渠道很多,主要包括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例如我国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收取学费和社会捐款等,由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向企业化方向转变,国家给的专项经费远远不足高校快速发展。高校投资教学楼、图书馆、绿化带等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得国家对高校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这给高校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过度举债、盲目投资、并且存在很多隐性债务。为了拥有与其他高校同等条件,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和收取学费来解决资金问题,收取学费是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投资需求,只能转向金融领域借贷。另外,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与稳定,利率波动性大,当利率上升,高校偿还利息增加,而偿还本金压力就大,利息增加给学校增加更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出,可能影响学校的声誉和高校的稳定发展。
(二)盲目投资中导致的风险
经济的发展诱使事业单位投资越来越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投资者因自身错误的决策或盲目投资陷入财务风险中。事业单位的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中,利用闲置资金或设备进行投资,但可能因为决策失误、缺乏监督,疏于管理或者领导个人主观意识,存在国有资产损失或潜在的债务风险,给事业单位带来投资风险;在对内投资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在购置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较大投资,可能超过了单位正常的承受能力,使得单位资金周转困难,带来极大的债务风险。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通过举债方式扩大发展规模,结果基本上不尽人如意,反而导致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提高,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难以偿还到期应偿付的本金和利息。
(三)资金支付中酿成的风险
由于事业单位预算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相对滞后,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预算及其管理,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改革来调整和优化预算经费支出结构,从而解决预算经费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收不抵支的现象。有些事业单位要发展,挤占和挪用了专项经费,为了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稳定,就出现了事业单位承担着违规或违法支付风险。而有些事业单位在购置机器设备、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绿化带等建设形成的欠款及赊销款,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支付风险。例如,工程建设欠款在一方面可能影响投资项目完成进度及质量好坏,另一方面可能面临工程承包方的催款及起诉,从而引起财务风险。
(四)财务核算中隐藏的风险
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不断更新和完善会计制度,而财会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和培训条件的限制,在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政策等方面落后于制度更新的步伐,导致财务人员在运用新的会计政策、采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以致引起会计核算质量的下降。
(五)财务人员道德素养缺失产生的风险
目前,事业单位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任用、交流、培训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造成道德风险的原因主要是财务人员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的力量有限,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在财务关系处理过程中,可能采取隐瞒重要事实或不合作、甚至虚报相关数据等行为,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分析
1.法制管理不健全
我国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与运作方式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由于国有资产由经营者管理,容易出现盲目投资以及非法侵占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无效益的状况。同时法律法规有时缺乏可操作性,正因为这种法制管理的不完善,使得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财政收入减少。为了加强竞争力度,改善经济条件,而资金的来源只能通过银行借贷筹集,从而给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2.政策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
尽管国家针对事业单位改革出台了不少指导意见,但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分布广,而国家政策侧重于宏观控制,对于具体单位而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虽然部分地区或行业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出台了一些改革政策,但大多属于单项改革和局部调整,原有的体制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社会管理中信用评价体系缺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财务活动业务趋于复杂,社会管理中信用评价体系缺失现象也日趋严重。我国事业单位信用体系管理经过多年建设已有点效益,但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我国在市场经济交易中,有些人缺乏诚信,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失信行为越来越多,由此造成资产方面的损失越来越严重。现在我国高校有大量不良贷款和隐形债务,正是由于银行对高校的声誉和信用评价过高,银行普遍怀有高校贷款,政府负责和承担风险的想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威胁越来越大。
4.社会道德管理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大量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伴随社会生活而来的信仰丧失、精神空虚以及违法犯罪等在一些地方有所蔓延,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进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社会关系大大复杂,从而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中失去方向,导致一些贪污舞弊,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行为泛滥,失去强有力的道德束缚,各方利益冲突频发,社会抵触不时有激化表现,“目的就是一切,手段是无所谓的”正成为一些人身体力行的箴言,对这些人来说,不是道德、品质,而是财富、权势成为压倒一切的东西,使得我国社会道德弱化。
(二)内部原因分析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或财务人员的事,有很多单位不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平时的“重视财务职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财务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对有严格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管理,比如对经费开支权限与标准,差旅费开支标准,集体福利等方面规定较多而且较为具体和明确,而对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健全,造成挪用现金、私设小金库等,缺少国有资产实物登记账、或使用没有记录,或手续不完备,或责任人不明确等。这些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引起单位资产浪费、流失严重,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2.预算管理不完善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进,相关预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各项预算管理得到加强,但仍较薄弱。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重视预算的编制、而预算的管理非常薄弱。事业单位预算只反映了年度财政收入和费用支出预算,因此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编制方法不够科学,预算内容不完整;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财务活动,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并且缺乏内部控制机制,预算管理的约束力较薄弱等问题在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因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财务经济活动和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测、防范和控制。同时,在财务收支方面我国只有《预算法》有原则性规定,而没有建立适应新体制的制度,从而造成了财务收支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3.财务监督管理不严密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行政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资产都来自于国家,依靠国家财政部门或社会捐助的款项完善自我建设和发展。相关的监督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抱着资产是国家的,不需要承担责任与风险,将大量资产进行投资的心态,对此类问题视而不见,这种纵容造成了账实不符、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助长了投机取巧者的侥幸心理,形成了“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的不良风气。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往往出于维护单位名誉利益的考虑,对账外资产、资产评估不实、变相隐瞒截留收入、大型采购与基建项目暗箱操作、私设“小金库”等现象隐瞒不报,甚至帮助本单位制造假账蒙混上级或外部财务监督部门的审批检查。而外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对于事业单位、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不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不能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惩罚措施,这对那些窃取国有资产的违法分子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法起到监督部门应有的财务警觉作用。
4.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有些事业单位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没考虑过财务风险问题,以致财务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足够重视财务风险,以致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三、应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作风,影响了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提高社会道德素养,才能将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而职业道德水准是决定财务人员是否称职的前提条件,因此,财务人员必须诚信为本,遵守法律法规,不做假账,保障各项财务活动真实与可靠。
(二)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可以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挂钩,加大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风险管理的培训力度,使其了解各种财务风险,熟悉工作中财务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并树立风险观念,提高财务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三)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立防范财务风险体系
我国的事业单位涉及到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各个行业及领域,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广、财务活动比较复杂。目前,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比较滞后,需要加快脚步按照不同领域和行业进行划分,建立一套与各个事业单位相适应的财务风险制度,形成科学的防范财务风险体系。根据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大小给予风险承担者相应的风险报酬,通过奖罚来加强承担者的责任。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以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例如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形成良性循环,更好的健全和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四)建立与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是由部分或要素构成,这些部分或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是相互分工,相互制约,共同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不单是建立与完善事业单位信用体系,而是要建立国家的信用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要根据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五)切实加强财务监督
防范和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是财务监督,要改变单一的、简单的信息监督方法,通过参考国外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监督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业单位在应对财务风险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是制度不完善和现状的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的形成,使单位面临财务风险,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财政收入的减少,但通过分析,探索,研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防范财务风险,使单位财务风险程度降低。
标签:财务风险论文; 事业单位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事业单位编制论文; 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