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创造观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建设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 089 文献标识码:A
后现代哲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的代表作《后现代精神》 一书,充分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建设性批判,其中对创造性的弘扬,更是贯穿于全书的一 条红线。现代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并不缺乏创造性,但是为什么后现代又重提这个问题 呢?是否现代主义已经渐渐显示出对创造性的束缚呢?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创 造性是从人的根本属性去理解创造,这一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吻合;同时,后现代主 义哲学家又从生态本质去理解人的创造性,将人的创造性纳入自然创造性之中,从而解 决现代主义没有解决的人的创造与自然的冲突问题。
一、人本主义创造观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创造观的共识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诞生于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对待人 的创造性的观点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1.反对机械论和还原主义的哲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时曾正式宣布以下四条基本原则[1]。
(1)集中注意体验着的“个人”,因而在研究人时,把体验作为主要目标。体验本身及 其对个人的意义居于首位,而理论解释与外显行为均在其次。
(2)强调这样一些人类独有的特性,例如选择性、创造性、价值观和自我实现。反对以 机械论、还原论的方法对待人的存在。
(3)在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时,着重意义性,反对过分强调客观性而牺牲意义。
(4)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关心每一个人天赋潜能的发展。其核心在于使个 人发现他自己的存在,发现他与其他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的创造性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对以机械论、还原论的方法对待人的存在,强调人的整体特性基础上的,在这一点上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后现代主义审视现代社会一切通常的规范和观念,如机械主义、科学主义。建设性的 后现代主义认为应当用新的规范来取代这些东西,还人的本质。
2.创造性是人性的基本方面
有关人的本性,在许多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理解。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看来,人的创造性或创造力的根源就在人自身,或 者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或本性在一个侧面的体现。在探讨“自我实现者”的人 格特征问题时,马斯洛即指出:在其观察的所有研究对象中,“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在 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独创性”;并认为:“它似乎是普 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2]。
后现代哲学家,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人生,最推崇的 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大卫·格里芬认为,创造性是人性的基本方面。
首先,后现代思想家一开始就把他们提倡的“创造”与现代人的创造作了区别。他们 认为:现代人的创造观或者用机械论的方式理解创造,或者把创造看做是随心所欲,而 后现代主义哲学则把创造看做是既有序又无序,既是逻辑的又是非逻辑的。同时后现代 主义思想家还反对西方传统的少数天才人物的创造观,通过阐发创造是人的天性,来激 发普通人的创造本性。
其次,与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只重“批判性”的狭隘偏见不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的创造观提倡创造性是人的基本方面,又是出于对“建设性”和“创造性”重视。批判 是创造的前提,但并不等于创造。创造两个字就包括了“破坏”与“再造”两层涵义。 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抨击启蒙及启蒙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反对现代性造就的一切,重视被 现代性所否认和忽视的一切。如反对科学技术统治,主张非理性主义;主张每个人都有 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否认一切现存的和可能的社会制度;在哲学上主张不确定性、 多元性、片断性、凌乱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却能够走出狭隘的否定一切的观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人格的 特点:开放、灵活、宽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批评现代性和要求抛弃现代性,认为不 这样做,我们和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难逃毁灭的命运;建设的后现代主义也反对科学 主义,反对“工具理性”。但建设的后现代主义与批判的后现代主义又有重要的区别, 它不是要抛弃现代主义的积极的一面,而是试图取代其消极的一面,它不仅是要否定和 摧毁,而且也要创造,因此人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存在物。
3.关于人人都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在马斯洛看来,创造性既然是人的本性所使然,那么,人人都应该具有创造性,而且 ,这种创造性在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中都有可能表现出来,并不一定只局限于某种特定的 如科学或艺术的活动中。但是,人们却往往显示不出这种本性,之所以如此,马斯洛认 为,那是因为出于安全需要而不得不适应现存社会文化环境的阻力和压力的结果。因此 ,在他看来,单纯的儿童反倒更能够显示出他们的创造性来。
如马斯洛曾经指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似乎与未失童性的孩子们的天真的、普遍 的创造力一脉相承。…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又失而复得。”因此,创造力是“作为健康人 格的一种显现”。马斯洛还认为:这种创造性,或者说,真正产生新观念或新思想的创 造性,其实潜藏在人性的深层之中,而只有透过人性的表层才能将它挖掘出来。也就是 说,它实际上是潜藏在一个人的“真实自我”或“无意识”之中的[2]。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也如此反复强调,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普通工人不仅仅是工人, “他们首先是人,因而他们需要从工作中获得某些满足感,需要创造性地行事。”弱小 者要参与管理,弱小国家也应该参与国际事物。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反思现代社会一整套 规戒性制度,从而打开了思想上的统治和控制模式,培植了创造精神[3]。在他们看来 ,在家庭关系中,成人掌握着话语权;一直上演着用清规戒律来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 在知识社会中,专家是真理的代表,许多人追随专家或学者,以为一切困惑即可迎刃而 解。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现成的概念并诠注概念,生而有之的辨知能力萎缩,不能够以 自己的本质认知世界。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只有超越现有的知识和衡量标准,才能有 精神的自由创造。
二、后现代主义创造观与人本主义创造观的区别
1.创造的心理动力学分野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创造性是人的本性的理由,主要体现在关于健康人自我实现动机 研究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最初则是由德国神经生理学家K·哥尔 德斯坦于1939年所提出。在此基础上,马斯洛认为:“除了当时的各种心理学派对人性 所做的描述外,人也还有一种更高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似本能的(instinction);也就 是说,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4]。所谓“似本能”,指的正是人的一些基本需要亦如 本能一样来自生物的遗传,如果不能得到满足或受到挫折,同样会导致精神疾病[2]。
正是由于人具有这些似本能,所以人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才产生了创造动机。动机是 实现人的本性的原动力。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就是人的创造本性。 为说明这一点,马斯洛又进一步将人的基本需要动机区分为“缺失性动机”(
deficiency motivation)和“成长性动机”(growth motivation)两类。所谓缺失性动 机是指某种基本需要匮乏而产生的动机[5]。所谓成长性动机,指的正是自我实现需要 的动机。它们是一种享受和愉快,人都需要有更多这样的冲动而不是更少。“如果说它 们也构成紧张,那就是愉快的紧张。”马斯洛认为,与缺失性动机不同,这种促人向上 的“成长性需要”或“自我实现需要”动机若得到满足,不但不会使动机消失,反而会 进一步加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纯“接受性价值观”,认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还 具有成就价值、自我实现价值和奉献价值,大卫·格里芬认为:“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 性能量,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量(至少在这个星球上是如 此)。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创造性的奉献,这种接受性同许多接受性价值(例如食物、水 、空气和性快感等)一起构成了我们本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 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更进一步说,我们 需要对他人做出贡献。这种动机同接受性需要及成就需要一样,也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 面”[3]。
如用奉献动机和爱他主义解决“共有地悲剧”的“社会陷阱”难题。
当科学家发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原因正是哈丁(G.Hardin,19 68)所指出的“共有地悲剧”。即在一块共有地上,任何人都想尽量多地得到利益,结 果却是每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正效应自己得到,负效应却分散到所有人[6]。在N人参与 中,采取脱离行动的个体总是比采取协调行为的个体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环境问题的 解决却必须靠所有成员的协调。这便是普兰特(G.Platt,1973)定义的“社会陷阱”悖论 [7]。
斯特恩(P.C.Stern,1993)等人建议基于“后果意识”(awareness of consequences)爱 他主义模型[8]来促进环境保护行动,即:
M = VegoACego + VsocACsoc + VbioACbio
式中,M:动机附加的强度;
V:对象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AC:对价值附加对象结果的信念;
ego: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
soc:社会性的、爱他性的价值取向;
bio:对生物圈的价值取向。
在这里,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性的、生态的价值判断需要协调。既然创造的动 力之一是出于奉献,那么人类在环境保护上的无理性会得到部分解决。
人本主义的成长性动机,还是从个人出发的,虽然从客观上来说,个人的成长是社会 塑造与社会选择的结果。奉献动机则走出个人主义的藩篱,用于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进 而从容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不仅是接受了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更是从大自然中得 到一切馈赠,人不仅要对同一种类有所奉献,还应对自然中的其他种类有所奉献。
上述努力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主张用有机整体论取代机械 论;用生态主义、全球伦理取代人类中心主义;用“奉献动机”来消除激进的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内在关系,强调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力图达到创造的社会伦理与 生态伦理的一致性。
2.创造力的人文本质与创造的自然本质的区别
在人的创造本性方面,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停滞在人本主义的理解阶段,因为人本主义 的创造观其伦理判断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上,而不是对自然的尊重。人人都发挥创造性, 自我实现其价值,其实践结果即是造成对自然的无限制地利用。由此需要反思:创造既 然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创造出现代社会为什么又使人类自身千疮百孔呢?难道人类自身 的创造本能恰是人类毁灭自身的根本原因吗?什么是人的创造本性?
从人性的基本方面去理解人的创造性,以“奉献性动机”和“爱他主义”平衡“接受 性动机”和“利己主义”,还是属于伦理规范,后现代主义赋予了创造性更广泛、深刻 的含义——从自然本质去解读创造性。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如过程哲学将创造本质理解为一种生态自然的本性,不仅人具 有创造性,自然具有创造性,宇宙中每一个体都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体现在自然界中 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创造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的矛盾中。自然的创造是一种有机的、生态 的、平衡的创造,人类若不是作为自然的对立面,只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那么,人类 的创造也应当是有机的、生态的、平衡的。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类,其主体地位的局限性 ,来源于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正如福柯所说,只有人被发现是有限的存在,作为主 体的人才能诞生[9]。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21世纪是生态纪。生态纪就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机。生态纪 的动力就源自于创造性,创造性也决定了生态纪的必然与可能。生态纪意义下的创造性 ,是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立场后,以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万物 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在尊重自然界中所有创造物的前提下,在不损害自然万物创造性的 原则下,使人的创造与其他物种的生存彼此融合,进入生态新纪元。因此,我们似乎应 当这样理解:创造的自然本质是有机整体论的逻辑必然。
托马斯·柏励更是在宇宙的过程中解读创造性。他的生态纪学说,既给人类的可持续 发展过程提出了希望,也面对了危机的严重性。托马斯·柏励认为,在每一历史阶段, 人类都有一个伟大的工作要做,现在人类面对的工作就是超越现代的工业技术文明以及 它所产生的毁灭性冲击。地球的新生代正在结束,这是地球的地质——生物纪元,生态 纪元时代即将开始。“生态纪”是人类即将面对的伟大工作,也是创造性的辉煌[10]。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广义创造观与创造学通常探讨的“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带有自 然神论的色彩,但是由于人类是自然界中存在物,对人类创造性的理解,恐怕离不开对 人的自然属性的分析,也无法回避广义创造观的逻辑。
本文认为创造的生态本性观点从自然的整体性而非人的单边性出发,认为人的创造性 本源是人的自然性,而后天形塑只是在自然本源的基础上发展,如果异化为自然本性的 对立面,则造成对本性的损害,必然带来违反自然规律的后果。同时,创造的生态本性 观点,强调创造的整体生态价值是考虑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而强调创造的独特价值则 只是考虑人类的暂短利益。以往我们更多地强调创造的人本主义倾向,而忽略了创造的 自然生态本质,在讨论创造的伦理时,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学说,值得 创造哲学家深入思考并作出回答。
收稿日期:200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