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 阿尔滨 150080)
摘 要: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经常会接触到「終わる」、「終える」这两个动词。本文旨在首先从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体验哲学这两个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来说明语言“生命度梯级”这一概念;进而分析生命度梯级在「終わる」、「終える」这两个动词在意义引申等方面对意义构建发挥的核心作用;最后得出生命度在构建语言意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終わる、終える、生命度
一、引言
在平时上课时,老师上课时总是说:「授業を始めましょう」;同时在下课时总是说一句:「授業を終わります」。这两句话虽然已经成为上下课的寒暄俗语,但为什么上课时老师使用的是「始める」这个词,但下课时说的却是自动词「終わる」呢?笔者认为两词在意义使用上所蕴含的生命度不同,因为适用场合也不一样。本文将从语言词汇生命度的角度出发对这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二、语言的“生命度梯级”
1.认知语言学范式下原型理论范畴观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时代,亚提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基础,这种范畴观一直被人们接受。但是体验哲学认为,经典范畴理论仅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而不是经验研究成果。作为经典范畴理论的反叛,源于维特根斯坦《哲学调查》和罗什意义理论的原型理论开始建立起来。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缺陷提出的原型语义学,是与传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根本否定。事实表明,一些词语无法从根本上用“必要”这个集合进行表述,可见用充分必要条件来解释词语会有许多地方行不通。
从以上原型理论出发,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某一概念范畴中,所有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优先地位只赋予那些能够满足一个概念全部范畴的原型;而包含的原型特征越少,它作为非原型成员越远离其原型。原型理论范畴观给我们带来了新视野。
2.经验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体验哲学
关于语言意义如何反映客观事物这一问题,早在1772年,赫尔德在其名著《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就曾声明:“有100000条根据可以证明语言源出于人类的心灵,证明语言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知觉形成的。”这种观点对客观主义语言哲学观进行了反驳。
那么,语言的意义又从何而来呢?客观主义认为意义是任意约定俗成的;但经验主义认为,意义源于人类的生物机能和身体所处的特定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而积攒的身体和社会经验。认为“概念结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先于概念的结构存在,概念结构至少部分源于概念之先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意义是有规律可循的。
3.“生命度梯级”
按照原型理论的范畴观,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不再简单地分为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两类;同时作为经验主义的体验哲学回答了“意义是有规律可循、甚至是孕育于’概念之先的结构’。”因此,笔者认为语言中的意义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做一个假设,如果以人类为中心,用生命等级梯度来排列世界的一切动植物以及非动植物,生物生命度的连续性大致可以描述如下:人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非人类生物(高等生物>低等生物)→植物(高等植物>低等植物)→无生物(可见无生物>不可见无生物)→抽象物。同时,生命梯度等级从左到右,从自主性看顺序为:高自主>低自主>非自主;从使因性看:直接使因>间接使因>非使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命度在任何语言构建语言意义方面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设置更多的参数来设计生命度的等级梯度。
三、从生命度出发剖析「終わる」、「終える」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例句,从语感上分析它们蕴含的生命度信息的不同。
(1)3時になると、ドラマ放送が終わります。
(2)もう3時になりますね。皆さんこれでドラマ放送を終わります。
(3)他のことがありますから、3時になるとドラマ放送を終えます。
以上可以看出,「終わる」、「終える」在这四种不同的用法中蕴含的生命度不同。
「ーが終わる」表示一种事情的结束与自己的意志无关的感觉。(1)表示的是节目到了3点的规定时间而停止。
「ーを終わる」则表示既有主观意志又有客观原因造成的结束。(2)表示的就是到了规定时间的3点,主持人决定停止播放节目。
「ーを終える」表示完全凭借主观意志决定事情的结束。(3)表示是由于有其他事情,主持人决定停止播放。
引言中的问题,为了避免过度的武断和语气生硬,老师在上课或者演讲结束时常常会说「これで授業を終わります」。这种相对委婉的表达方式既可以表达出主观上有意识的结束上课或者演讲,又可以传达出客观上由于时间关系必须结束讲课或者演讲的意思。如:
(5)嫌な仕事は早く終えたい。(終わらせたい)
其次,从构词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词的使用情况,虽然两词都可以构成复合动词,但由于两词的原词性不同使用方法也存在不同。前者的使用既可以用于人或动物,也可以用于事物;既可以表示有意识的行为也可以表示无意志的行为;后者则只能用于人与动物的有意志的行为。如:
(6)この雑誌は一週間で読み終える。(「読み終わる」でもOK)
(7)ベルが鳴り終わったとたん教室は静かになった。(×「鳴り終えた」)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从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体验哲学这两个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说明了语言“生命度梯级”这一概念;继而以日语动词「終わる」、「終える」两词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在使用、引申等方面对意义构建发挥的作用,说明了生命度在构建语言意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设置生命度梯级的参数很多,对两词的使用情况还存在其他的划分标准,希望之后的研究者可以继续进行补充与划分,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参考文献
[1] Bloom field I, Language[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33。
[2] 生命度——构建语言意义的核心因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钟书能,2008。
[3] 认知语言学概论,中国语文[M],赵艳芳,2001。
[4]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M],吕淑湘,1979。
[5] 西方哲学三个问题的梳理,现代外语[J],钱冠连,2001(3)。
[6] 浅析「終わる」、「終える」的使用区别,日语知识[J],叶娉,2003.7。
作者简介:胡彦峰(1992.10-),女,山西阳泉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论文作者:胡彦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生命论文; 语言论文; 原型论文; 意义论文; 范畴论文; 梯级论文; 日语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