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 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心身耗竭状态。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职业的典型,其从业者的职业倦怠问题更是成为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职业倦怠情况对教师、学生和社会都有较大的危害。对此,各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来调适和防止职业倦怠情况的出现,其中教师自身的调适十分重要。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20-02
长期以来,职业倦怠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Maslach和Jackson从综合视角对职业倦怠做了操作定义,即职业倦怠是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的症状[1]。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职业的典型,其从业者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都是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但是一直以来的研究中并没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做具体的阐述。不过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的反应,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2]。
1 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
Fabrer(1983)将职业倦怠教师分为5种类型:
1.1 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压之下,长期经受持续的精神疲劳和紧张感的困扰,从而认为不管自己工作得多么努力,结果都同样令人失望,因而不再相信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实现目标。表现为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旦出现,要想改变非常困难,因为这些症状会得到自我强化。
1.2 狂热投入型。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面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试图做任何可能的努力。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难以坚持长久,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塌陷,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
1.3 低挑战型。这类教师既不是对工作量也不是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满,而是对每天面对单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厌倦。
1.4 能力富余型。一些教师觉得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感觉教育无法给学生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教育工作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在工作过程中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因而厌倦工作,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对工作敷衍塞责,从事各种各样的兼职工作,更有甚者放弃教育工作,开始从事其他工作。
1.5 混合型。一般多数教师会处于这几种类型之间。
2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2.1 危害教师身心健康。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导致其生理、心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直接危害身心健康。在认知方面,倾向于低自我概念,认为工作单调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丧失理想,缺乏动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情绪方面,当教学节奏加快时,情绪较紧张,容易消沉或敏感易怒、神经质、容忍度低、自我评价降低,对人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独无援。以上种种都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
2.2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由于职业倦怠心理使得一些教师害怕或者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甚至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工作任务产生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教学质量下降。这些现象假如得不到有效缓解,就有可能导致一些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价值认同降低。
2.3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会导致对学生消极冷漠,甚至刻意回避学生,对学生失去耐心,会在无形中降低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能力,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的效果和效率也会变得低下,会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这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对未来感到悲观,失去努力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危害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3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3.1 个体层面的干预方法。
教师是工作压力之下的一个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师应该加强个体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教师应该进行规律的饮食与适度的锻炼。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而教师工作本身是脑力劳动为主,适当的体育锻炼与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其次,教师应该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这些心理调适技能包括归因训练、认知改变等。通过归因训练,可以使教师成为更加内控的人,从而会更容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这样降低事情不可控制因素的方法,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同样的,如果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的认知,就可以使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再次,教师应该学会对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例如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遇到问题时不加以逃避,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加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职业倦怠。
3.2 组织层面的干预方法。
3.2.1 从社会层面上讲,首先社会应该加强教师工资与福利水平,减少教师因为付出与得到之间的差距而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社会还应该加强尊师重教的宣传,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使整个社会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并从社会层面上对教师工作进行支持。其次,社会应该专门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教师能够及时地缓解精神压力,加强自我心理调适,降低职业倦怠。
3.2.2 从学校层面上讲,很多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教师本人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不清,角色适应不良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干预。首先,学校应该在教师工作之前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让教师明白他的岗位要求、为了达到本岗位的要求需要进行那些工作,以及怎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应该明确任务的分配,如果教师在学校承担多种工作,还应该事先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各种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分,各种工作的角色如何定位。只有使教师明白这一点,他们才有可能在现实中决定自己的行为,才不会不知所措。第三,学校应该本着用人和培养人的原则,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设立公平的业绩评定制度[3]。透明化的评定使教师在知道自己业绩的同时,也明白自身的优点、贡献、失误与缺点。这样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学校还应该在了解每个教师的优缺点之后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提高。
3.2.3 家庭是个体休憩与放松的场所,作为教师的家属应该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理解教师的工作,多与其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并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个人解决问题上存在的偏差,从而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2]王文增. 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王更新.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论文作者:谷旦华,邹玲艳,高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倦怠论文; 教师论文; 工作论文; 职业论文; 自己的论文; 心理论文; 教师职业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