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时期的商业道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期论文,商业道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家论坛
道德,是一个社会为协调其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推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商业道德,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由比较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商业道德建设,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上述两个转变,已经取得的成果是令人瞩目的。正是由于转变的力度大、速度快——其实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体制转轨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但是由于体制的惯性和观念的惯性过于强大,不少人还是认为转变太快——造成了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以至失调,在道德伦理方面特别是商业道德方面,这种失调是非常明显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一方面经济规模比较小,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企事业单位按照计划和行政指令办事,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很少,同时,居民收入较少,生活水平较低,加之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因此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过多的苛求;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建立时日不长,执政党和各级政府比较精干、清正、廉洁,威信比较高,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风气比较好,人们的道德风尚也比较好。从总体上看,那一时期的商业道德是基本适应当时的环境的。
改革以后,传统的计划经济、命令经济体制一天天地在被冲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利益主体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经济格局越来越趋于外向化,过去被封闭的人们开始看到了外部世界,看到了自己身边逐步多起来的富裕的人群……这使不少人感到了金钱的“魅力”,于是,拜金主义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盲目崇尚西方的富足(其实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西方,也并没有看到西方市场经济中有益的精髓)的现象出现了;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金钱,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一些优良的东西被抛弃了,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道德规范,又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新旧体制转轨的时间拖得比较长,在这一阶段,先是商品价格双轨制,生产要素价格双轨制,继而是整个体制双轨制——市场经济的因素在奋力生长,计划经济的势力在顽强地抵抗。这种双重体制相持的状况,也导致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双轨制”以及由此而来的迷惘和混乱。比如,由于体制和利益方面的原因,政府部门特别是一批权力部门利用权力经商或变相经商赚钱,明显地违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道德原则,引起许多人的心理不平衡;又比如,由于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行政管制,“寻租”者大有人在,并且往往获利不菲,而一部分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又在千方百计地“设租”,这种现象,加剧了商业道德的沦丧……当前,处在新旧体制转轨的巨大变革之中,经济运行、经济秩序以至人们的道德出现一些混乱,也是正常的,不奇怪的,这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新体制诞生前的一段“产前阵痛”。现在的关键,看来在于必须尽快理清思路、痛下决心,在几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改革上采取果断措施,及早改变体制“双轨”状态,建立起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框架,摆脱目前的某些被动局面。
在新旧体制转轨的这种态势下,强调大力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的确十分重要。我不想就此作全面论述,也不想再谈前面谈到的体制方面的问题,只想谈谈对经济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来讲必须具有的两种最基本的商业道德:依法办事和讲究信用。
第一,依法办事。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狭义地讲,是指法律制度;广义地讲,是指国家各项事务管理上的制度化、法律化,它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这里所说的依法办事,主要是从守法的角度来讲的。
有人会说,尽管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但是两者的区别毕竟是明显的。法律是靠国家权力强制实施的,而道德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是靠教育和舆论论等力量而让人们去自觉执行的。尽管如此,我以为,对当前的中国人来讲,学法、懂法、自觉地守法,还不能不说是一种有道德的表现;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各个经济主体来讲,时时、处处自觉地依法办事,还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商业道德。
中国的法律体系,应该说还不健全;由于处在体制变革之中,许多法律、法规,应该说还不十分合理,不完全适应今后新体制的要求,还有待于修改、完善。但是应该肯定,现行法律中的多数还是适用的,至少相当一批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是适用的,这是第一;第二,中国的法律,总体而言是符合全国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是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从商业活动的角度看,如果大家都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经济秩序就会比较正常,多数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就不会受到损害,就会得到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也会增加……能够自觉自愿地、主动地依法办事,难道不是具有商业道德的表现吗?在我看来,法律的确是带有强制性的东西,但是自觉地依法办事,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最起码的商业道德——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
目前,在商界,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大有人在。偷税逃税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随意违反《劳动法》的,拿经济合同当儿戏的……
当然,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制度上的一些症结尚未根本解决,目前在立法方面也还需要正视许多问题,及早解决许多问题,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道德规范的建立。这些问题包括: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在政策上不一视同仁的问题,反垄断特别是反对各种人为的垄断不力的问题,宏观调控管理的方式和程序不规范的问题,等等。
第二,讲究信用。
这里所讲的信用,不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而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以自己的行动取得别人的信任。讲白了,就是说话算数。这种信用,在市场经济中是很重要的;讲究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和计划经济产品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在金钱面前,在交易过程中都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们都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市场交易中不讲信用,合同可以随便不履行,交货可以不按规定的时间,借款可以到期不还……那么势必造成当事人的损失,下次谁还敢跟你做生意?如果市场上像这样不讲信用的企业有一大批,那么谁还敢轻易做买卖?这就必然会加大交易费用,造成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的混乱。
信用差是中国企业包括一批金融企业的一个大毛病。目前国家专业银行的呆帐烂帐已有几千亿元,皆为工商企业所为;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拖欠的几千亿元的“三角债”,让一些人发出无奈的感既,“如今债权人是孙子,欠债的是爷爷”;企业存在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以至国家专业银行的定期存款,有的到期不能及时取出,原因是金融机构“没钱”;有的企业在募股之前把自己的收益率吹得天花乱坠,运作结果却差之千里。
造成有的国有企业信用如此之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涉及到产权制度:“你我都是国家的,我欠你的钱,你能把我怎么样?”作为银行,确实不能怎么样,也不想怎么样,因为的确都是“公家”的事;搞不好旧帐还不上新款还要继续借给他。你让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破产吧,职工、退休职工的安置保障等一大堆问题又接踵而来;另外,作为最大债权人的银行,出于责任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也不愿意让企业破产,而宁愿让其长期挂帐。
依法办事和讲究信用这两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司空见惯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商业道德,如果我们的多数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以及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能够真正付诸实施,那么中国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效率,肯定会比今天好得多,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步伐,肯定会比今天快得多。
尽快提高商业道德水准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有必要通过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努力,在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道德的建设上下一番苦功,做一些扎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