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化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对策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53—1006/G4(2000)02—0039—004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触角正以“飞快”的速度延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对人类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深度、广度、速度都是令人惊叹的。在这个可供共享全球性信息资源的网络上,人们可以阐述言论、表明观点、诉说衷肠,浏览信息,可以宣传政策、公布政务、发布信息、介绍产品,还可以从事电子商务、人际交往、游戏娱乐,甚至违法犯罪等等。由此构成多姿多彩,超越国家及民族界限的多元性的独特的网络文化。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联通网络,便可成为网上成员,参与到网络文化活动中来。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由于近几年来大学生上网人数的急剧飙升,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

网络文化发展到今天,其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第一,功能的多样性。网络犹如公共场所的公告栏,而其作用是公告栏所无法比拟的,它集信息传播与吸收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现代通读功能、娱乐欣赏功能等于一体。其功能的多样性也是传统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对任何一个网友来说,在浏览、吸纳网络信息的同时,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布自己确认的信息,从中体会到受传者与传播者双重身份的乐趣和愉悦。

第二,内容的广泛性。在全球性的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与整个网络世界、与所有的“网络人”进行交往,不论网友位于世界何地,通过互相间交往面的急剧扩大,交往层次的增多,交往内容日益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到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等。人们可以坐在“网”前周游世界;“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可以“实话实说”、“无话不说”。

第三,速度的快捷性。互联网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路”上不仅“车”多,而且“车速”飞快,各种信息在这条“路”上被传播、被浏览、被吸收,其传递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它传媒所无法比拟的。由于传递的快捷、高速,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可以“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快捷、方便地交换信息。这样就能极大地刺激人们的创新意识,强化和优化人的智力和心力。大大提高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环境的开放性。今天的互联网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毫无国家和民族界限,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各地,幅射到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是绝不可小觑的;任何一个“网友”都有可能为这个网络加载、输入信息;那怕是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们,只要坐在联网的计算机前都可以及时高效地了解到全球范围的最新信息。网络使世界“变小”了,人的眼睛则“变大”了。

第五,使用的普及性。由于计算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也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加之上网注册手续的简便、人们浏览下载信息的简便隐蔽。自工业革命以来,很少有一种技术像网络技术一样令大学生们如痴如醉。据调查,1998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所高校平均每天都分别有上千人次学生上网浏览,并且这个数字仍在以每月10%左右的速度递增,其它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上网人数也非常庞大,甚至出现了不少“网虫”(一周累计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网络文化的普及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六,作用的双重性。豪无疑问,网络文化(网络信息)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科学文明的,它为网友提供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传播广泛的科技等方面知识,增进网友间的交流和了解。同样不能否认,网络上也有不少消极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信息,形成网络垃圾。如对国家政策及领导人的恶意歪曲、中伤,讨论敏感问题时的道听途说、似是而非、偏激语言,传播各种庸俗色情、反动言论等等。这些信息垃圾如果长期在网上“流通”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误导。若不及时清理或清理不当,很可能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危害。

如前所述,网络文化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也如此,一方面,它为切实加强和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良好条件和机遇,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另方面,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是竞争激烈、你死我活;同时,网络文化又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每一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不同的观点更多,容易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解信息的多维化。他们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二是理解信息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转化为行动,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一句话,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了。

第二,一些西方国家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大学生进行“西化”。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量大,因而成为入网者经常访问的地方。这就给某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有可乘之机,助长强权文化干涉他国文化的可能性,使一些被干涉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优势,疯狂“入侵”着世界各个角落,有人称之为“文化冲突”、“文化侵略”,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殖民化”,使西方得以利用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快捷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这种“西化”的影响,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正如美国有人所言:“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力较量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的头脑,就会成为网络道上的霸主,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以往学生们大量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阅读者只需找到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伴随着各国报纸的纷纷上网,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甚至一些诸如“自杀方法”、“泡妞技巧”、“如何吻女孩”等下流庸俗的信息和赤裸裸的语言也会网上畅行无阻,造成严重信息污染。而这些错误、庸俗、虚假的未经过滤的信息对于那些辩别力还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们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有人统计,互联网上有45万种色情图案资料,已被查阅数千万人次以上。可想而知,其对人的毒害之深是难以估计的。

第四,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有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一方面,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另方面,由于时常可在网络上碰到诸如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于存在,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产生更多的心理疾病。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网络文化可以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影响面广、新知识多、传递速度快、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许多网点还经常组织各类知识性、趣味性活动。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也不存在“我说你听”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在这个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中,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这就有可能使即便最内向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当前,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必将大大促进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兴盛,其影响面将更广、更宽、更深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兼容并包的网络文化,主动出击,在内容上进行充实、引导、监控,用健康有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

第一,以防为主,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管理是个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等社会各个方面齐抓共管。首先是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对重点部门要严密监控,发现非法信息及时制止,并依法严处。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当好“把关人”,要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做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结论;要广泛调动可供利用的各种有利信息应战消极信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熟悉网络(信息)的运行手段和规则。

第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目前情况看,网络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既是一个迈向开放、多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对世界文明的渗透,高科技对全球辐射的过程,进步性与矛盾性并存。这个过程中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西方中心主义、价值一元化和单一发展模式的倾向,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不利的影响。对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冷静、理智,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在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析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好的,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学习、借鉴、吸起的;哪些是不好的,应该抛弃的,消除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碰到的困惑。最终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能力,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自觉性。

第三,主动出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挺进网络文化阵地。网络文化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新的教育模式、新的工作手段和新的工作载体。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人际环境,因而成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其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更加真实和直接。这就给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既然网络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交流与勾通的环境,我们就应该重视这个崭新的思想教育领域,努力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优良环境。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很好地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加强中文界面网络信息输出,挺进网络阵地,积极开发信息资源,用健康的、有用的、科学的文化资源去抢占一块与中国的历史、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相适应的世界网络文化重地,让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让中国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勤奋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网络文化已经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较少有人关注“大学生在网上做什么”的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太少,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人坦言,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同时,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接受传播者的信息时,他们更注意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工作方法,避免简单化、行政化、发号施令的方式,实现工作方式上从“信息灌输”到“信息引导”、“信息分析”的转变,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水平,确保工作的实效性、高效性、及时性。

第五,建立网络,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滞后的现象。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高校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清除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通信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1995年,我国开通“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为各类学校提供各种教学信息,开展校际间、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获取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为教育迈向终身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体系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应该更新和改进,要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世界信息化所必然带来的网络文化兴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和可能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多媒体教学教材和手段。近年来,一些高校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输入校园网络,增强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网络文化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侵入学生头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种种冲击和困难,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顺应潮流,将思想政治工作锲入互联网络,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选择。

[收稿日期]2000—02—28

标签:;  ;  ;  ;  ;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_网络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