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_情报学论文

关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_情报学论文

对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情报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

目前,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呈“降温”趋势。我国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呈一种繁荣状态,这种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增加,专著的理论体系水准不断提高。但近一二年来,这种繁荣似乎颇有“衰减”之势。现在,关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论文在刊物的分布上已远不如前几年广泛,而关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文章占据了相当篇幅。尽管尚未有人提出,但所有这一切,实际表明了研究者对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存在的必要性的怀疑。因此,对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该做深层次的思考。

1、我国社科情报事业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现代意义的社科情报事业在我国出现是以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成立为标志的。然而,就这一情报所及以后陆续成立的各省市社科情报所的产生动因看,它们很难说是社会科学内部分工的自然产物。一般而言,我国的社科情报机构附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而不是面向社会。在工作原理方面,它们却力图遵循情报工作一般原理,致力于通过科学分工提高科研效率。然而,在当时环境下,传统的经院式的社会科学研究,受落后的交流机制的影响,情报需求甚为简单,造成社会科学情报总需求不足。同时,依附于其某一科研机构的情报机构还可能遇到该局部的情报需求不足,这就使许多情报机构几乎自产生之日起即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缺乏理论指导下,各社科情报机构各行其是,活动内容混乱,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因此,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缓慢。

80年代中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变革,社会科学研究一改经院研究的风气,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大量研究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科学自身的变革,激化了社科情报需求,在不断增加的需求推动下,社科情报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重要标志就是1986年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的成立。学会的成立,使原来分散的社科情报力量初步组织起来,为我国社科情报事业投身开发信息资源的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然而,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我们已解决了所有问题。恰恰相反,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的两股浪潮,给发展中的中国社科情报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在经济基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现代化的我国情报系统?如何解决社科情报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宏观协调?等等。这些问题严峻而迫切,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科情报理论的指导。

2、情报学理论不能完全解决社科情报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情报学是专门研究情报的结构和基本属性的及研究情报交流过程的规律学科。但事实上,传统的情报学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偏重于科技情报的研究。而社会科学情报活动受社会科学交流机制的影响,与科技情报活动必然存在诸多的不同,存在着自己的特殊性。由于传统的情报学主要源于科技领域的情报现象,忽略了社科领域以及其他非科技领域的情报现象的特殊性,因此,传统的情报学在指导社科情报实践活动上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即使就理想状况而言,情报学以一切情报和整个情报交流过程为研究对象,也只能是对社科情报实践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许多具体的问题,如社科情报交流的方式、特点,社科情报源的结构,社科情报事业管理等等,仍无法套用情报学的一般原理给予解决。所以,由于社科情报活动的特殊性,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情报学理论,即社科情报理论,这种理论既包含情报学中对社科情报活动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也包括仅对社会科学这一特点领域的情报活动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社科情报事业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而已有的情报学理论又不能完全解决社科情报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我们认为,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且尚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重心

1、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应该有清晰的思路

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尚缺乏清晰的思路,其具体表现就是:研究课题极不稳定。在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是重视对社科情报的定义、类型、特点。社科情报源,社科情报交流的研究,接着是对社科情报系统、网络的研究,再是对社科情报政策的研究,现在又热衷于社科信息市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研究课题的不断增加是很正常的情况,而且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成熟和完善。但在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这种研究课题的增加是以对前一个课题的研究急剧下降为起点的,而这种下降并不是因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准。比如对社科情报政策的研究,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到90年代初就已让位给关于情报市场的研究,而众所周知,就社科情报政策的研究来说还刚刚起步。

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这种不断更换研究课题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研究者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但其中的关键还是理论研究的思路不够清晰,理论研究不明确自己的研究重心应放在何处,研究的目的何在。而不断变换课题又使研究趋于表面化而难以深入。所以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要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重心,并围绕这个重心,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2、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重心是用户与需求

提出用户与需求研究是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重心,这并不是对情报学的简单模仿。由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产生背景与情报学不同,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最初即是从用户需求的调研入手。并且关于用户与需求的研究在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也总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关于技术的研究却显得颇为不足。笔者认为,强调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重心是用户与需求,其原因如下:

首先,由于进行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就在于开发利用社科情报资源,满足社会对社科情报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情报技术的作用不可轻视,特别是情报技术在科技情报领域所取得的令人鼓舞和惊奇的成就,更使社科情报界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尽管现在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关于情报技术的研究还不太多。但这方面的研究将来势必会加强,因为由于社科情报工作与科技情报工作的不同,导致技术在社科情报工作中的运用会更复杂,如何使情报技术适应社科情报工作的需要,必然会成为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强化情报技术的研究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但与此同时,不能因为这种强化而使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再次陷入情报学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技术再重要,但人在情报活动中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用户与需求的研究应该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一个最永恒的主题。现在已有人开始探讨“无纸社会”的问题,即使真有一天技术发展到一个手提箱可以容纳一个图书馆的地步,这时,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什么?只能是应该向手提箱中装什么的问题以及怎样装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可见,不论在什么时候,用户与需求问题都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重心,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可能使研究内容变化,但研究的主题却不会变。

其次,与科技情报活动相比,社科情报活动中的用户与需求问题相对要复杂得多。社科情报活动受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情报用户在情报利用上呈现出许多复杂的特点。比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崇拜名家的传统表现得比自然科学领域要明显得多,用户在选择情报时,往往是从著者的知名度着眼,而不是完全从学术情报价值入手;又如,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的关注,使他们不可避免要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表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社会问题触动社会科学家的政治倾向和感情,并涉及科学研究的强烈程度远胜于自然科学家,致使他们在选择和利用情报时常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倾向等等,所有这些特点,都直接制约了研究者情报需求,从而对社科情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社科情报活动要顺利发展,就必须从文化、哲学和心理各个方面对用户与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而言,用户与需求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是理论研究重心。

三、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许多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理论研究都曾有过十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大家承认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对基础理论研究颇为冷淡。大凡已经走上成熟阶段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均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且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市场研究的论文,而关于社会科学交流,社会科学情报等基础理论问题的文章却越来越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1、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影响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

科学的发展证明,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往往难以看出明显直接的实用价值,但却具备更为长远的眼光和更为宏观的思维,使其成为应用研究的指导和后备力量。因此,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其结果势必会使建立于其上的应用研究缺乏可靠性。而事实上,现在不少理论研究者都能准确及时地抓住一些社科情报活动中的热点现象加以研究,但研究的深度和价值往往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本身理论基础薄弱,洞察力不足,而研究者理论基础薄弱的原因又在于社科情报基础理论本身不够充实和完整。因此,一方面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另一方面应用研究水平不高,这必然会从整体上降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水平。

2、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不利于建立社科情报理论体系

在任何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基础理论均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并不是为了装饰理论体系的完整,而的确是因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我们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就在于它高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源于实践”的最重要的根据就在于基础理论对于实践的一般作用。因此,基础理论研究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轻视的,而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只能是一种短视的,不成熟的研究。

标签:;  ;  

关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