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林[1](2020)在《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文中提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发展,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新冠疫情冲击欧美政治,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世界变局影响着中国变局,中国正处于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成为国内市场承载不下自身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经济格局决定了中国必须开放开明,以求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二是世界秩序从冷战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针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性竞争疑虑,中国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并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密切与深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呈现出网络社交媒体化倾向,以往主要建立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当下的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等各类传播混合一体无缝接轨的信息扩散交流实践不相适应,亟待创新开拓。如何在大变局中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理念内核、组织传播、公民外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树立仁和善念为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世界观,学习佛教基督教等组织的成功经验,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开展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创新。论文首先以史为鉴,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仁和理念的进阶之程:炎黄先祖已学会了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非战争关系,顺利实现了三个部落的融合,部落融合后又以禅让制体现出了对权力公正的正确政治追求;而夏、商、周,从部落禅让到宗法分封再到周以后秦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呈现出了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中国政治视野里的“天下”体系的动态生成,也体现了以“中和”为目标的中国整体哲学观的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将血脉传承里、集体无意识里自远古起就一直充盈着的仁爱万物、和待天下的善念发展成为能维系全球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信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理解并拥有这份善念,并将这份善念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理念。论文接着继续使用文献研究法从传播环境适应、传播主体设定、传播内容把关等三方面总结佛教与基督教等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得失,发现外来宗教在他国的传播要获得成功:一是要弱化组织色彩,规避与当权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嫌疑,以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二是必须主动融入当地文化,要先树精英形象、寻求社会身份认同,选用与当地精神同质、生活贴近的传播内容,以生动传播形式,进行“适应”传教;三是从文化抵触、文化顺应到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长期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才可能真正融入本地文化。这对我国孔子学院类的文化对外传播组织有启发意义。论文还从现实层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呈现了国际舆论利用中国民间舆论消解甚至黑化中国国家舆论场的引导作用的现象,并探究了其原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普通网民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这些网民却媒介素质堪忧并缺乏相关国际公共关系常识。论文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方式,认为要利用好社交类平台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重心放在引起他者对我方文化的兴趣上,即争夺关注度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取认同度,要采用以下策略:注重关注度、彰显独特性、扩大接触面、铺陈情感律。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要善于契合他者文化心理痛点,借势名人晕轮效应,培养超级文化传播者,搭乘热点话题公关;二要政治人物形象个性化、重要人物形象生活化;三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本文化与他者的接触面,因为这是“滚动摩擦”时代的媒介接触,要善于全平台协作传播;四要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里附加上浓烈的感情。
王广涛[2](2020)在《从权力转移到范式转移——“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日本对华认知演变》文中研究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以及日本的相对衰落,日本对华认知趋于消极,其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中国冲击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对华消极认知。本文基于"权力转移"的视角,探讨在中日国力逆转的背景下,上述日本对华认知的发生机制、演变以及对正确处理中日关系产生的复杂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日本对华认知"范式转移"的可能性,从中国的视角来分析如何促进日本的对华认知向着积极方向转变。
李孟婷[3](2020)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威胁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吉拥有近1100公里的共有边界,两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在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跨境同源民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往来愈发频繁。然而,与机遇伴随而来的还有忧虑和猜忌,“中国威胁论”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论调。本文以中亚地区民间传播“中国威胁论”较为突出的吉尔吉斯斯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整理中吉往来的相关史料、两国贸易的官方数据以及吉国暴力反华的新闻资料,从社会建构理论、知觉与错误知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归纳出其表现形式与特点。在原因分析上则主要聚焦在国家利益、民族文化、媒体传播与认知心理四个方面,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对策。本文认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善,可能会加深吉尔吉斯斯坦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影响中吉两国的正常往来,还可能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的阻力。该论调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一带一路”的负面解读两个阶段,并主要体现在“经济威胁”、“政治威胁”与“人口威胁”三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经济行为政治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示威抗议暴力化。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威胁论”是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主要包括中吉经济力量的非对称性、历史遗留的领土争议问题、西方“中国威胁论”思潮的影响、吉国内政治斗争与民族情绪的高涨、吉方媒体报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本文建议,在国家层面,要维护国家主权及利益,准确地传达中国的立场与态度,加强中吉双边关系,关注吉国内的时局变化,发挥上合组织作用,协调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社会层面,要提高媒体报道水平,减少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错误知觉。在吉的中国企业要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维护海外中企的整体形象。在个人层面,要加强民间往来交流,增进两国民众友谊,努力发挥两国留学生的作用。
张钰[4](2019)在《“锐实力”与西方话语霸权的透视》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世界话语格局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话语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操控着话语产生与话语传播,通过内容与途径双控制,形成组织严密的西方话语霸权,竭力在对外战略中,推行意识形态渗透,为打压异己、维护国家利益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快速增长,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差异、发展道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以及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滞后性,中国在国际层面一直难以获得与其综合国力相符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国际舆论、对外传播、意识形态、外交合作等各个方面遭到西方强势话语的狙击,国家正常发展路径受到干扰,国家形象被抹黑、丑化。可见,中国在当前世界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立自主的现实路径选择,迫切需要确立与其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话语地位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探讨“锐实力”概念的提出以及与“软实力”等概念的异同,达到认识“锐实力”本质的目的;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道路差异比较,论述西方对中国认识存在的误区,界定“中国威胁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之所以选择西方为抹黑中国所炮制的新词汇——“锐实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锐实力”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西方国家陷入发展困境,国际秩序主导权难以为继;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快速发展,引领新全球化时代;信息网络时代的竞争已经开始。因此,将“锐实力”置于国际背景大框架中进行解读,有助于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最新表现形式、“中国威胁论”的最新动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以国际话语权为研究视角,以西方炮制的“锐实力”一词为切入点,研究西方“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国际形象塑造造成的恶劣影响;探析促使“中国威胁论”话语在国际上传播并产生影响的原动力,即“西方话语霸权”;结合西方话语霸权导致中国国际话语传播出现困境,以及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维护担当负责大国国际形象的现实需要,提出要跳出西方话语陷阱,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综上所述,识破升级版“中国威胁论”背后隐藏的话语霸权陷阱,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这对于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软实力,进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塑造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王亚方[5](2019)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修辞学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进行研究。笔者首先界定了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即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概念,并确定出符合本概念的具体文本,这是本研究的前提,后文所有分析都在这一界定中进行。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生成机制、表达机制和接受机制,这三方面共同组成了修辞机制这一概念,三者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生成机制研究的是关于“修辞对象是什么”及“为什么要修辞”的问题,笔者详细剖析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每个镜头,归纳出修辞主体在选择修辞对象时的共性特征。对修辞目的和修辞策略的分析确定出在开始修辞活动之前修辞主体全局的谋略设计,在确定了的修辞目的与策略的指引下,开始对修辞表达机制的研究。修辞表达机制研究的是“修辞主体如何修辞”及“修辞活动的效果怎样”这两个问题,修辞活动即是如何修辞,它的涵盖面较广,词、句、语体、修辞格、修辞风格都包含在内,修辞活动是修辞主体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中作出的做具体的措施。接受机制的研究主要针对“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受众”这一问题,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对以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反思,对接下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武佳琦[6](2019)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宏伟的时代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国内外广泛议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察觉到现实国际社会的错综复杂,立足国情,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的考虑,主动承担起时代责任,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世界、凝聚民心,为世界繁荣稳定奠定思想基础。说到底,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满足中国需要,又符合世界潮流。既是新型的发展观、又是新型的治理观,既是新型的文明观、又是新型的安全观,等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架构、现实挑战、实践方略、价值探寻等五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首先,追根溯源,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思想资源、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市场理论、再到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思想找出理论来源;其次,现实需要,总结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客观事实;最后,梳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推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脉络,归纳为自觉提出、自信巩固、坚定确立这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架构分析。首先,从目标要求出发,分为抽象目标和具体目标;其次,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再次,从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五个方面解读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蕴含;最后,从主体的世界性、领域的广泛性、内容的现实性概括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对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分析。首先,基于政治挑战,存在霸权主义、“三股势力”的威胁;其次,基于文化挑战,存在西方文明中心主义、中华文化殖民论的侵蚀;最后,基于话语挑战,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自相矛盾的话语干扰。第四部分,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略分析。首先,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其次,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再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最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第五部分,对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探寻。首先,从理论贡献上看:拓宽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理论视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从实践价值上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筑世界梦想新航标。
田曦[7](2019)在《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与变迁研究(1980-2018)》文中提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吸引世界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这40年里,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发展还是综合国力都大幅提升。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国家形象日益引人瞩目。如何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如何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让世界人民公正了解中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通过在银幕上呈现连续的影像来表达观念的大众艺术形式。只要追溯电影发展史就可以知道,电影同样具有信息传播的媒介性质,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作用不容小觑。美国利用好莱坞电影向世界输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塑造其自由、民主、正义的国家形象,而中国电影在国际银幕上仍然处于失语状态。因此,研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与变迁,分析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上整编进异国形象的方法与策略,使电影同时满足价值观输出与经济效益,给中国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策略上一定的启示。本文除绪论外,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非常关键的一章,为整篇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厘清文章相关概念,制定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衡量指标,以及挑选样本,完成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数据与分析,将1980年-2018年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分为三个阶段。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衡量指标华人形象、景观形象、中国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以观察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第五章是总结与反思,总结了1980-2018年期间美国电影中建构的中国形象,然后根据整篇文章的分析,反思中国电影在构建中国形象方向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研究美国电影是如何建构异国形象,从中中国电影可以借鉴学习哪些策略。
李群山[8](2018)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及其应对之策》文中提出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力图"自塑"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并对中国进行不断抹黑,中国被西方媒体、政客、学者不断"他塑"成一个"威胁、崩溃、邪恶"的刻板印象。抹黑中国极大地损害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本真的中国遭遇遮蔽与扭曲,给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重重阻力和障碍。要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就必须解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他塑"中国所形成的负面形象,积极、主动地构建抵御抹黑中国的"防火墙",不断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吴建清[9](2016)在《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 ——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文中提出“意象”是知识社会学的概念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国内研究更多使用“形象”。论文关注“中国意象及其建构”这一学术热点,关注知识观念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实际上是运用等级隐喻的视角研究“中国意象”。其核心是“中国意象”的研究。通过学术回顾,本文发现“中国意象已被隐喻”而且和等级隐喻存在某种关联,所以提出问题“中国意象被等级隐喻了吗?”论文首先通过研究“中国离散者意象”这一中国意象研究的重要平台发现了和等级隐喻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然后通过综合性论述等级隐喻研究方法这一研究中国意象的新视角,来寻求二者之间的对应。通过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考察了中国意象的许多方面,重点研究“小轮廓”中国意象,即“短时间窗”和“局域群体”两种。确证在这两种情况下,在时间和局域的二维逻辑中,“中国意象已被等级隐喻”。最后得出结论是,“一定程度上,中国意象已被等级隐喻”全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中国意象研究、等级隐喻研究和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三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研究被隐喻的中国意象,即中国意象问题的学术回顾。这部分首先梳理了被隐喻了的既有中国意象,包括黄祸、“中国制造”,美债问题、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然后在这些既有“大轮廓”中国意象语境下,解码隐喻中国意象的几个渠道和这些隐喻渠道建构中国意象的轨迹。这些渠道除互通与接触之外,还有诸多文本类数据,其中包括新闻话语、英国来华者、英美传教士、文学、教科书和学者研究等等。第二部分是等级隐喻研究部分。这部分起到三个作用,一是等级隐喻作为研究中国意象的新视角被引入。二是导入中国离散者这个等级隐喻研究的重要平台。三是等级隐喻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论述,从而可以为第三部分的研究做一个铺垫。主要包括第二至五章。第二章是等级隐喻研究视角的引入。即等级隐喻作为研究中国意象的新方法被引入。这一章首先回顾了隐喻研究历史与现状,之后提出等级隐喻作为隐喻的新形式使得隐喻的语用边界延伸。第三章是等级隐喻研究的平台的引介,即中国离散者的研究。这是一个以加拿大为例进行的“中国离散者生存状况”个案查考综述,结论是“华裔是永远的外国人”,是“他者”,难以融入。第四、五两章是等级隐喻的分类研究的综合性论述。分别是“行态”和“意态”的等级隐喻。“行态”等级隐喻是等级隐喻的低层级部分,即对外在象征物的研究。“意态”等级隐喻是较高层级部分,包括种族偏见、种族定性和种族贬抑。这是等级隐喻的终极表征,是等级隐喻色彩最重的部分。总之,等级隐喻是多种隐喻形式的集合体,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级别的等级隐喻,等级隐喻情感级别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等级隐喻表征。第三部分是语料库背景下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部分。这部分把前面两章所论述的不同层级的等级隐喻“对号入座”,使其在第三部分“各就各位”。该部分含六、七两章,分别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论文命题的科学佐证工作。具体地说,佐证工作从英文新闻话语和华文新闻话语两路进行。北美英文新闻话语语料库的话语分析这一路主要运用语料库数据分析和评价理论。得出结论是:“英文新闻话语中几乎啥也没有,只是报道角度不同而已”。华文新闻话语这一路研究主要是做“陋习意象”考察,方法是先就陋习进行社会调查统计,后通过分析排序分出“陋习”等级,再用语义辨别量尺来比量词义距离数据分布。从比量结果得出结论:离散者的“陋习”导致了等级制定。论文最后是全文结论:在北美新闻话语建构中国意象中蕴含了等级隐喻元素,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中国意象已被等级隐喻”。本文通过话语建构论的视角,运用了话语分析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话语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研究立场,以社会建构论为哲学基础。通过这种方法,解构中国意象的社会与境,追问中国意象中“等级隐喻”的“社会实在”。本文还借鉴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丰富了等级隐喻在中国意象研究中的功用。语料库语言学“根据文本材料大数据对语篇进行研究”,运用语词搭配理论和评价理论进行话语分析,判断和鉴定北美新闻话语考察中国时的等级隐喻语用状况。本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一、首次对“等级隐喻”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本论文在第四、五两章对等级隐喻做了综述,这是对隐喻理论的创新。在新闻话语建构中提取了等级隐喻元素,并对此进行综合性论述,这是理论创新。二、论文运用等级隐喻新视角研究中国意象。这是中国意象研究理论框架的创新。运用这一新视角发现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制定以及等级隐喻的存在。通过引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新闻语义的接近度”研究方法,丰富了中国意象研究理论框架。三、概念的创新。本文提出“小轮廓““中国意象”的说法并进行了“短时间窗”和“局域群体”二维的中国意象的研究;在“评价理论”中增加了“迫发”和“触发”的两种概念;用“中国离散者”的统一概念代替海外华人、华侨、华裔等。
关月[10](2015)在《从反华言论演变看中国崛起》文中认为从19世纪至今源源不断的反华言论,使得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无疑给中国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威胁。因此,仔细梳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舆论演变,分析制造这些言论背后的原因,研究西方国家对中国歪曲报道的真正目的,对中国今后的稳定发展及和平崛起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二、“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
1.4.1 研究重点 |
1.4.2 创新之处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第2章 先人理念:中国仁和的进阶之程 |
2.1 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融合选择 |
2.1.1 炎、黄、蚩尤的“三国”融合 |
2.1.2 禅让故事里的权力公正 |
2.1.3 夏、商、周的整体世界观 |
2.2 汉朝的均势“和”策略 |
2.2.1 汉匈一家的“和”理念 |
2.2.2 汉匈共处的“和”策略 |
2.2.3 汉匈相争的“有利均势”战 |
2.3 唐代:夷狄一体的开放格局 |
2.3.1 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格局 |
2.3.2 广迎宾朋的社会实体格局 |
2.3.3 多元融合的灿烂文化成果 |
2.4 全球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2.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 |
2.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他山之石: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
3.1 “理解他者的理解”:传播之环境适应 |
3.1.1 方法:分寸感与“理解他者的理解” |
3.1.2 把握两国关系,规避可能风险 |
3.1.3 理解传播体制,处好公共关系 |
3.2 个人传经与组织布道:传播之主体设定 |
3.2.1 弱化组织色彩,淡化文化领导权之争 |
3.2.2 树立精英形象,寻求身份认同 |
3.3 求同存异,文明互鉴:传播之内容把关 |
3.3.1 精神求同,“适应”传教 |
3.3.2 内容求轻,形式生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实压力:国际舆论与中国民间舆论的双重误读 |
4.1 民间意识与国家理念的错位 |
4.1.1 从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国际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利用 |
4.1.2 官方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舆论引导 |
4.1.3 民间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意义消解 |
4.1.4 常识缺乏下的错位与误读 |
4.2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4.2.1 远方的乌托邦 |
4.2.2 愚昧的中国 |
4.2.3 黄祸论 |
4.2.4 中国崩溃论 |
4.2.5 中国威胁论 |
4.3 被掩敝的国际公共关系 |
4.3.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传受双方母国关系的缺席 |
4.3.2 传播模式对传受双方母国关系模式的忽略 |
4.3.3 传受双方母国关系被掩蔽的原因探究 |
4.3.4 对外文化传播主体的公民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变局中的中国文化对外“轻传播”策略 |
5.1 “轻传播”的概念探析 |
5.2 路径选择:万物自生听的网络社交媒体 |
5.2.1 技术基础:“沉浸”泛在的网络信号覆盖 |
5.2.2 渠道平台:内容、服务、账号的多维信息超市 |
5.2.3 范围特征:人内、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的组合传播 |
5.3 实践创新:“轻传播”的效果四律 |
5.3.1 注重关注度 |
5.3.2 彰显独特性 |
5.3.3 扩大接触面 |
5.3.4 铺陈情感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从权力转移到范式转移——“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日本对华认知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析框架:从权力转移到范式转移 |
二“中国崛起”与日本对华认知范式的形成 |
(一)“中国威胁论” |
(二)“中国崩溃论” |
(三)“中国冲击论” |
三日本对华认知的发展与演变 |
(一)影响日本对华认知的内外因素 |
(二)中日关系的现实与认知的互动关系 |
(三)“中国崩溃论”的崩溃 |
结语 |
(3)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威胁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关系概况 |
第二节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萌芽与发展 |
第二章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形式与特征 |
第一节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总体特征 |
第三章 吉尔吉斯斯坦出现“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
第一节 国家利益因素 |
第二节 民族文化因素 |
第三节 媒体传播因素 |
第四节 认知心理因素 |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及对策 |
第一节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锐实力”与西方话语霸权的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研究综述小结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新意与研究重点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二章 西方“锐实力”产生的国际背景及其内涵 |
一、西方“锐实力”产生的国际背景 |
(一)西方国家陷入发展困境:国际秩序主导权难以为继 |
(二)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国际格局新变化 |
(三)中国快速发展:引领新全球化时代 |
(四)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战已打响 |
二、“锐实力”的内涵 |
第三章 西方“锐实力”的实质:升级版“中国威胁论” |
一、“中国威胁论”的形成过程 |
(一)“中国威胁论”的前身——“黄祸论” |
(二)“中国威胁论”的产生——“红色威胁” |
(三)“中国威胁论”的泛滥——“多种形态威胁” |
(四)“中国威胁论”的升级——“锐实力” |
二、升级版“中国威胁论”的表现形式 |
(一)“软实力威胁” |
(二)“现实威胁” |
(三)“全球威胁” |
三、“锐实力”下西方对华政策 |
(一)对华发动新“冷战” |
(二)制定新的对华经济战略 |
(三)与中国展开地缘军事博弈 |
(四)打响对华的舆论信息战 |
第四章 透视西方话语霸权:要素、逻辑及危害 |
一、西方话语霸权的支撑要素 |
(一)文化基础 |
(二)资本优势 |
(三)技术支持 |
(四)规则垄断 |
二、西方话语霸权的构建逻辑 |
(一)话语理念:西方中心主义 |
(二)话语目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
(三)话语操纵:“普世价值”传播 |
(四)话语翻新:主流话语变更 |
三、西方话语霸权的危害 |
(一)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二)误导国家发展战略 |
(三)危害世界和平 |
第五章 中国应对策略:跳出西方话语思想陷阱 |
一、认清西方话语陷阱及危害 |
二、保持战略定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 |
三、革新网络舆论斗争的战略战术 |
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学术界研究述评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一)学术研究的意义 |
(二)社会实践的需要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一)文本分析法 |
(二)交叉研究法 |
第一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及修辞机制概述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内涵 |
一、形象的含义 |
二、国家形象的含义 |
三、国家形象的特性 |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的新时代定位 |
一、高速发展、合作进取的经济形象 |
二、文明、民主、负责任的政治形象 |
三、和平友好的军事形象 |
四、坚持原则、积极灵活的外交形象 |
五、底蕴丰富、百花齐放的文化形象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概述 |
一、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内涵 |
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汇总 |
第四节 修辞机制的内涵 |
第二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生发环境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环境 |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差强人意 |
二、2010 年前后我国政府对国家形象宣传的极为重视 |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环境 |
一、国外负面言论严重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 |
二、中西文化冲突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制约 |
第三节 媒介文化环境 |
一、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经验借鉴 |
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与重大事件宣传片片的参考 |
第三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素材选取 |
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镜头详切 |
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素材选取概况 |
三、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素材无处不在 |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策略 |
一、交际目的:由了解型向理解型靠拢 |
二、适应受众:不同题材不同策略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目的 |
一、核心目的: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
二、优化设计目的 |
第四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表达机制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活动 |
一、合适的词句表达 |
二、语体风格:以书面语体为主 |
三、修辞格的运用 |
四、修辞风格:与中国形象统一 |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效果 |
一、真实可信的效果 |
二、大气庄严的效果 |
三、鲜活生动的效果 |
四、引人思考的效果 |
第五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接受机制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受众反馈 |
第二节 难以逾越的接受心理 |
第三节 历史文化观的差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难点 |
2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 |
2.1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思想资源 |
2.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 |
2.1.3 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思想 |
2.2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 |
2.3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轨迹 |
3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架构 |
3.1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 |
3.2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遵循原则 |
3.2.1 共商原则 |
3.2.2 共建原则 |
3.2.3 共享原则 |
3.3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蕴含解读 |
3.3.1 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政治共同体 |
3.3.2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共同体 |
3.3.3 开放、创新、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 |
3.3.4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的文化共同体 |
3.3.5 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共同体 |
3.4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特征 |
3.4.1 主体的世界性 |
3.4.2 领域的广泛性 |
3.4.3 内容的现实性 |
4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4.1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政治挑战 |
4.1.1 霸权主义的威胁 |
4.1.2 “三股势力”的威胁 |
4.2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文化挑战 |
4.2.1 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侵蚀 |
4.2.2 中华文化殖民论的侵蚀 |
4.3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话语挑战 |
4.3.1 中国威胁论的干扰 |
4.3.2 中国崩溃论的干扰 |
4.3.3 中国责任论的干扰 |
5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略 |
5.1 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5.2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5.3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
5.4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
6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探寻 |
6.1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贡献 |
6.1.1 拓宽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理论视野 |
6.1.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6.2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价值 |
6.2.1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
6.2.2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6.2.3 共筑世界梦想新航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与变迁研究(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性 |
一、研究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创新性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定性分析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家形象概念的研究 |
二、关于电影与国家形象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研究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衡量指标 |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与电影中的国家形象 |
第二节 研究样本标准与选取 |
第三节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衡量指标 |
第五节 各类衡量指标统计分析 |
一、中国华人形象 |
二、中国景观形象 |
三、中国文化形象 |
第二章 暗影与光亮:“东方中国”形象塑造(1980-1993) |
第一节 中美关系破冰与“中国崩溃论“兴起 |
第二节 中国华人形象:“黄祸”遗存与“封建”阴影 |
第三节 中国景观形象:“没落”紫禁城与“苦难”城市 |
第四节 中国文化形象:“古老”文化与“落后”风俗 |
第三章 锋芒与暗淡:“多元中国”形象呈现(1994-2010) |
第一节 中美亦敌亦友与”中国威胁论“蔓延 |
第二节 中国华人形象:“功夫”华人与“龙帝”恶影 |
第三节 中国景观形象:“现代”都市与“乡村”美景 |
第四节 中国文化形象:“正面”文化与“脏乱”唐人街 |
第四章 中心与边缘:“崛起大国”形象隐现(2011-2018) |
第一节 中美战略互信与“中国责任论”应运而生 |
第二节 中国华人形象:“特供”版本与“陪同”主角 |
第三节 中国文化形象:“清晰”又“模糊”的中国科技 |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总结 |
一、中国整体形象往正面发展 |
二、中国相关的形象可替代性高 |
三、中国元素外包装,美国价值观内核 |
第二节 反思与启示 |
一、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
二、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连接与平衡 |
三、正确认识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通过合作交流取得进步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及其应对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一) 夸大中国实力, 煽动“中国威胁论” |
(二) 放大中国问题, 宣扬“中国崩溃论” |
(三) 高举所谓的人权大旗, 鼓吹“中国人权倒退论” |
二 |
(一) 国家形象是“自塑”与“他塑”博弈的结果 |
(二) “抹黑”中国的实质就是要“他塑”中国 |
(三) “他塑”中国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构成严峻挑战 |
三 |
(一) 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用事实击碎流言 |
(二)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
(三) 提高防范意识, 增强明辨是非能力 |
(9)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 ——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
问题提出和简析 第二节 |
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
研究思路和安排 第四节 |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
被隐喻的中国意象 第一节 |
被隐喻中国意象的表征 第二节 |
谁隐喻了中国意象 第三节 |
中国意象被隐喻的辨析 第二章 |
隐喻和等级隐喻 第一节 |
隐喻研究新进展 第二节 |
等级隐喻延伸了隐喻的语用边界 第三节 |
被隐喻的北美中国离散者 第三章 |
中国离散者生存意象——以加拿大为例 第一节 |
中国离散者生存意象研究回顾 第二节 |
中国离散者历史与人口地理 第三节 |
中国离散者生存状况查考 第四节 |
和北美主流社会的距离有多远 第四章 |
中国离散者意象中的“行态”等级隐喻 第一节 |
语言和话语的等级隐喻 第二节 |
饮食与食物的等级隐喻 第三节 |
外貌与体质的等级隐喻 第四节 |
就业和参政的等级隐喻 第五章 |
中国离散者意象中的“意态”等级隐喻 第一节 |
种族偏见 第二节 |
种族定性—电视广告新闻话语中的等级隐喻 第三节 |
种族贬抑 第四节 |
等级隐喻的概念确定 第六章 |
“短时间窗”中国意象考察中的等级隐喻—基于北美"英文"新闻语料库 第一节 |
寻找“中国意象”研究节点 第二节 |
创建“中国意象”新闻话语语料库 第三节 |
新闻话语语料库背景下“中国意象”的考察与分析 第四节 |
“短时间窗”中国意象考察结论 第七章 |
“局域群体”中国意象考察中的等级隐喻—基于北美"华文"新闻语料库 第一节 |
“陋习意象”与华人“差在哪” 第二节 |
中国离散者“陋习意象”话语分析 第三节 |
中国离散者“陋习意象”的语义接近度分析 第四节 |
“陋习意象”收罗等级隐喻 全文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从反华言论演变看中国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反华言论的演变 |
二、反华言论背后的中国崛起 |
1.“黄祸论” |
2.“中国威胁论” |
3.“中国崩溃论” |
四、“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D]. 许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从权力转移到范式转移——“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日本对华认知演变[J]. 王广涛. 日本文论, 2020(01)
- [3]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威胁论”研究[D]. 李孟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4]“锐实力”与西方话语霸权的透视[D]. 张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9(02)
- [5]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研究[D]. 王亚方.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D]. 武佳琦.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7]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与变迁研究(1980-2018)[D]. 田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及其应对之策[J]. 李群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9]中国意象建构中的等级隐喻 ——北美新闻话语的“中国考察”[D]. 吴建清. 山东大学, 2016(11)
- [10]从反华言论演变看中国崛起[J]. 关月. 学理论, 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