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教学中的咬字吐字论文_朱学静

论歌唱教学中的咬字吐字论文_朱学静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七小学 325600

摘 要: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它除了要求歌唱者有良好的发声以外,还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歌唱性、生动性。咬字吐字是贯穿于歌唱教学全过程的语言训练,掌握科学的咬字吐字方法,能够使歌唱作品更具表现力。

关键词:歌唱教学 咬字吐字 发音

歌唱是一种将音乐与文学语言相互结合的艺术。探讨咬字吐字,绝不是仅仅为了咬字吐字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求不同语言的歌唱作品在艺术再现的时候求得音乐表现和语言特征上的相互统一。要想完美表现歌唱语言,必须从语言的准确性、歌唱性、生动性这三方面入手,将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艺术化的语言。

一、咬字吐字的准确性

1.声母发音准确。字头声母,是由口腔的唇、齿、舌、牙、喉、腭其中某些部位的相互结合,对声音部位的相互配合,对声音和气流形成阻碍,经过短暂的,再由气流冲破阻力而形成。因此,声母发音的三个阶段:成阻阶段——持阻阶段——破阻阶段要明确、清晰。在成阻阶段中,成阻的阶段要准确无误。在持阻阶段中,持阻的时间要恰当。如果持阻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语言障碍者的“口吃”现象。在破阻阶段中,由气流冲破阻力而形成的语气“喷口”,其破阻“爆破”力的大小,要根据语言内容规定的情感来决定,做到恰如其分、表现得当,不可盲目地任意夸张用力。

2.韵母发音准确:(1)单韵母:只有一个单元音,因此在发音时比较单纯。但是说和唱是有区别的。例如:由单韵母a构成的字:“大发”,说的时候,只要口张开,不圆唇,舌位低,舌在中央,字身韵母a就说准确了;唱的时候,为了使a母音获得“关闭”高音的演唱能力和更丰满的头腔共鸣音响效果,必须使母音变形,由a母音掺上u母音的音色。这样一来,口腔的开口度张得更大了,舌位由中央低变成了舌后高。虽然高音区演唱的单韵母a音色上有了某些改变,但是,由于一直保持张大的a的口形,听者仍感觉唱的是a韵母,只不过感到声音更竖立、更圆润、更优美动听了。(2)复韵母:由两个以上复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做“复元音韵母”。复韵母的发音特点,从一个元音滑到另一个元音的过程中舌位的高、低、前、后、口腔的开闭、唇形的圆展,都是逐渐变动的,不是跳动的,中间有一串过渡音;同时气流不中断,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形成一个整体。在歌唱中,对复韵母的音,除了遵循复韵母的发音规则之外,更要明确地找出复韵母中的骨干音。凡是骨干音,都要把它们唱得清晰、响亮。对于带韵头、复韵、韵尾的复韵母,发音时,韵头和韵尾要唱得轻、短,复韵的骨干音要唱得重、长。(3)鼻韵母:又称鼻音尾韵母。它是在咬字发声破阻时,舌根后缩接触软腭,声音从打开的鼻腔通路穿鼻而过,于是便形成特有的鼻音音色,共有16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前8个为前鼻韵母;后8个为后鼻韵母。

二、咬字吐字的歌唱性

1.美化与变化语言母音音色的能力:(1)“把字放到共鸣里”是美化歌唱语言的音色最重要的方法。歌唱者必须寻找守着共鸣位置念字的感觉。具体地说就是“贴着咽壁吸着念”(2)改变歌唱中“说话”的方向。人们在生活中说话总是向前说、向外说。但歌唱中“说话”却要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向。歌唱中的说话念字范围要扩大:从前面的唇、齿开始,向后抵达咽腔,再从咽腔通下胸口,这些都是歌唱咬字吐字的范围。(3)“上挂下落”。为了使歌唱语言既有美化的母音共鸣音色,又有“字正腔圆”清晰准确的语言效果,必须在歌唱的咬字吐字过程中,始终保持“上挂下落”的感觉,“上挂、下落”是一种心理发声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在歌唱发声时使声音始终保持通畅、明亮、松弛、灵活的演唱效果。

2.随意变化字音音调的能力。语言歌唱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语言中字的母音音调的旋律化。为了表现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歌唱者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从事歌唱发声技巧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扩展自己的有效音域。

3.调节、变化各种母音声音力度的能力。音乐表现最主要的艺术规律是音乐的对比规律。声音力度的变化、对比,则是音乐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不仅可以塑造音乐形象、渲染环境气氛,更主要的是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使其产生艺术的魅力。

三、咬字吐字的生动性

1.语气说话。人们在说话时,声母和韵母拼合念字,总使口腔有一种“咬”的动作,声乐上称之为“咬字”,由一连串的字构成的词,不断从口里“吐”出来,声乐上称之为“吐词”。情感变化是语气变化的依据,正因为人的感情、情绪、心境等种种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变化的。

2.音量变化。用音量来表达说话的情感,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的感情是用不同的说话音量表现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在歌唱艺术的表现中,按照生活的自然规律,运用歌唱技巧变化语言声音力度是音乐和情感表现的必需。

3.音色的变化。在日常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也常常通过说话时音色的变化来表现情感的发展、变化。

总之,将生活中人类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某种创造和适当地夸张,准确地用好咬字吐字,就能使歌声产生魅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梅 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J].戏剧之家,2016,(20),79。

[2]王建华 声乐教学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146。

论文作者:朱学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

标签:;  ;  ;  ;  ;  ;  ;  ;  

论歌唱教学中的咬字吐字论文_朱学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