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金田中心卫生院 广西 桂平 537227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危害性较大,该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患者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目前,如何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
目前临床上将导致慢性心衰的成因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第二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第三为心脏重塑,以上三个原因互为因果关系,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心功能在不断的恶化[1]。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和有效手段,包括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两种[2],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研究探讨,从西医治疗现状、常见的西医治疗药物、中医治疗现状、常见的中医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现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治疗理念为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长时间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甚至逆转心室重朔,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强心剂药物可以有效刺激心脏收缩,扩心管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管阻力,增大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这些治疗手段在疾病早期均可改善心衰症状,但是在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会提高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中心力衰竭的经典用药方向逐渐由“扩血管、利尿、强心”向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及利尿类药物联合使用转化[3],并选择性的使用地高辛药物,且还有众多临床研究专家认为,传统治疗心衰的方案仅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呼吸急促、肢体浮肿等临床症状,而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及ACEI等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存质量,制止和减缓心室的重新构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表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早期联用ACEI或者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均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但在联合使用的前提下,加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和曲美他嗪类药物效果会更好[4]。
2 西医治疗的常见药物
2.1 阿托伐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以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的同时稳定血脂斑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几年,众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和炎症因子,且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为心室重构,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阻断类异戊二烯中间体的合成,并抑制小G蛋白、Ras及Rho等类异戊二烯化的修饰,改善患者左室功能的同时,抑制心肌肥大和心室重构的发生[5],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对Ⅰ型、Ⅱ型胶原合成具有直接作用,可有效减少心肌间质的纤维化。还有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在治疗过程中明显强化其调脂作用,并稳定斑块,尤其是对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6]。
2.2 曲美他嗪类药物
曲美他嗪类药物是临床较为新型的代谢类细胞保护剂,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能量代谢,最终改善心脏功能[7]。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8],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为心室重塑和心肌纤维化,患者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因子激活后,其心脏结构、功能和表型均会发生改变,最终使心肌细胞中的游离脂肪酸和氧化磷酸化减少和受损,心肌细胞摄取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受损后,其底物就会进入至三羧酸循环中;氧化磷酸化过程受损后,就会导致ATP酶的生成和利用减少,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也会发生紊乱,且心肌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曲美他嗪在治疗中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体内氧自由基的形成,并加速线粒体的氧化代谢速度,最终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减少和缓解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最终稳定细胞膜,防止心室重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现状
临床上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中医病机的争论较多,综合临床各类观点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心之气阳亏虚,导致血脉瘀阻,痰浊水饮不化,在疾病后期,水湿、痰瘀、气、血互为因果,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使脾肾两本亏虚、阴寒浊痰弥漫,故在治疗中应积极顾护脾肾,充盛气阳,以发挥化气行水、祛痰泻浊、血脉通畅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在临床分型过程中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辩证分析,较为权威的参考文献为《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 常见的中医治疗药物
破格救心汤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方中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而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效,重用附子之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脉,破内外表里之阴寒重浊,挽救垂危之阳气。陈南官、周智文、李建汉[9]学者在《不同附子剂量破格救心汤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研究》中将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运用破格救心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并在治疗组中设立不同附子剂量的破格救心汤进行亚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和心室射血分数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亚组中A组和B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故得出“破格救心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难治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这一结论
另外,陈世宏、马宇庆、王国芬[10]学者也在《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佐证了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性。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王劭晟、雷晓明学者在《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研究》一文中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口服螺内酯、卡托普利片;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参附注射液,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50%,高于对照组为35.00%;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轻度18例,对照组9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为(0.85±0.28)ng/mL,比对照组的(0.69±0.27)ng/mL更接近正常值。而 T4值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得出:“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难根治、死亡率高等特点,在保证治疗效率的前提下选择中西药联合法延缓和预防心肌重构的发展效果较好。建议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推荐方案”这一结论。
6 小结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该疾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各种致病因素造成的心脏损伤均有可能引发心脏泵血功能衰竭事件的发生,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心脏损伤均会增加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加剧高动力性循环、增加心脏负荷等,以上因素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的衰败,引起慢性心力衰竭。中药和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关良劲,李雅茜,钟汉林等.参附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N端B型脑钠肽前体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71-173.
[2]闻小林,黄向阳,杨冬妹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影响[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4):318-321.
[3]吴和弟.血清NT-pro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及生存率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38-339.
[4]李舒,刘凤岐,马丹等.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7):596-598.
[6]胡安新,徐冬梅,周华等.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71-76.
[7]周洪彬,潘艳东,张宏宇等.运脾转枢法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99-1101.
[8] Aissaoui,N.,Morshuis,M.,Paluszkiewicz,L. et al.Comparison of biventricular and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art failure[J].ASAIO journal,2014,60(4):400-406.
[9]陈南官,周智文,李建汉等.不同附子剂量破格救心汤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8-9.
[10]陈世宏,马宇庆,王国芬等.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1):68-70.
[11]王劭晟,雷晓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5):628-630.
论文作者:黄毅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9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论文; 疾病论文; 类药物论文; 心脏论文; 心室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