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511450
摘要:为确保高速公路防护及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对防护、排水各关键工序严格控制,材料进场严把质量关,检查验收要及时、频率符合规范要求,基于此,通过对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做好重点工序控制,检查验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高速公路防护及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群求最优办法。
关键词:防护排水;质量控制;砌石;砂浆
引言
防护及排水工程是路基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工程功能本身的需要,也是工程外观形象的体现。目前宁淮、宁蚌高速公路边沟及防护工程施工已开始,为更好保证防护及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规范施工作业,特制定该质量控制办法。
1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各施工、监理单位要制定防护及排水工程质量目标、管理办法和保证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合同文件》和《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专门交底,监理单位参加施工单位的学习和交底会,并有重点的说明和解释对工程质量控制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各项目部按要求建立防护及排水工程质量控制责任网络,明确段落及质量控制责任人,实行挂牌上岗,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发动,确保提升参建人员的质量意识。
2做好重点工序
控制浆砌体、小体积混凝土预制以及暗沟等施工一直是质量控制难点,由于施工中不确定因素多,监理人员难以面面俱到、点点兼顾,质量控制难度大,为此在防护及排水工程实施过程中,应有的放矢,注重质量控制的针对性。
2.1防护工程
(1)对挖方段等视线范围内的防护工程一律就近采用优质石料,色泽均匀统一、结构密实、不易风化无裂纹。砂子应洁净坚硬并宜采用中粗砂。(2)对砂浆及低标号混凝土的拌和,除了按规范进行原材料检查外,坚决制止人工拌和,规定采用机械集中拌和。要求监理组每周向项目指挥部汇总原材料自检、抽检情况,监理组随机对砌筑用砂浆、混凝土进行巡回取样,以保证砂浆和低标号混凝土配合比的稳定。(3)混凝土预制板(块)预制时,要求压制机械、模具、原材料、混凝土配比均需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混凝土预制板(块)要求强度、尺寸、外观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不得随意更改配合比、减少盖板钢筋数量。预制块施工时,拌合好的混合料不宜放置太久,以免含水量损失过快而报废,施工时应做到随拌随用,且拌合的用水量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4)对浆砌片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护坡。砌体应纵横搭叠错缝、灰浆饱满,规定一律勾凹缝。护坡表面平顺整齐,与边坡的衔接牢固密贴。回填和垫层的材料规格、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填筑、铺设应密实并层次分明。
2.2排水工程
加强施工监理过程控制,监理组应复核所辖标段内的边沟的定位、放样工作,放样时注意沟底标高准确性,力求线形顺直圆滑、排水畅通、流向分明。(1)地面排水工程。土质边沟必须平整、稳定,严禁贴坡,沟底应平顺整齐,不得有松散土和其他杂物,排水畅通,且沟底应撒布少许碎石,以防止水流对沟底的冲刷。(2)浆砌排水沟砌体砂浆配合比准确,砌缝内砂浆均匀饱满,勾缝密实;基础伸缩缝应与墙身伸缩缝对齐;砌体抹面应平整、压光、直顺,不得有缝隙、空鼓现象。(3)混凝土预制块排水沟要求对安装的路基两侧及底面夯实。安装预制块时候注意沟底平顺,线形顺畅,不得出现底部落空、接缝错台等外观质量问题。
2.3排水设施施工
某路基排水系统一般是由排水沟、涵洞、自然沟渠等构件所组成的。很多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截水沟等一般是由浆砌片石结构所构成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速公路路基边沟的截面形式一般为矩形或者梯形,排水沟采用梯形截面,沿线地质不良地区可以采用截水沟形式,并且要注意将水流导人涵洞或者自然沟渠中,急流槽用于连接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的落差比较大,所以可以设置急流槽。涵洞进出水口的沟床整理顺直,排水系统之间的连接要确保圆顺,形成良好的水流通道,引导积水排出。对于边沟积水,可以将其引人涵洞外的沟谷中,为了确保边沟水流能够顺畅的引人涵洞,应该保证边沟和涵洞洞口能够与建筑有效结合。
2.4地下排水工程
(1)暗沟纵坡不宜小于1%,不得出现水倒灌现象,且宜由下游向上游施工,并应随挖随撑、随填,出口处应高出排水沟设计水位至少20cm。(2)集水井进水口与暗边沟上部土质弧形凹槽相连,确保水能沿土质边沟流入集水井。(3)碎石盲沟需先填土后开挖的段落,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压实度不小于87%,然后用人工或机械开挖,沟底严禁做成反坡。铺设的土工布必须平滑无拉伸地铺在盲沟的面层上,不得出现扭曲、折皱、重叠,避免过量拉伸超过其强度和变形的极限而发生破坏和撕裂,回填的碎石应采用较大粒料,以保证排水孔隙度。(4)砖墙砌筑时砖块之间搭接要合理,砌缝内砂浆均匀饱满,勾缝密实;抹面应平整、压光、直顺,不得有裂缝、空鼓等现象。
2.5高挡墙施工
高挡墙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开挖墙基底地基情况,当实际地质情况与图纸不相符时,对墙高、墙长、断面尺寸及基础埋置深度作出切合实际的、合理的、便于施工的变更设计,及时上报工程师及业主。施工前先作好场地排水,砌筑时分段进行,每隔10一巧m一段,或基础地质情况变化处,设置沉降缝,两缝间墙身的胸坡必须相同。将挡土墙基础设置在岩石横坡上,首先需要清除表面风化层,并且做成台阶形式,各个台阶的高度和宽度比为2:1。如果沿着挡土墙的方向有纵坡,则应该沿着纵坡方向设置台阶。在砌筑第一层基础结构时,首先需要对表面进行清洗和湿润,然后再施工。对于砌体结构,应该分层错缝砌筑,浆砌时座浆挤紧,嵌填饱满密实,无空洞。砌体施工必须形成一条直线,每层都需要进行找平处理,所有层面的砌筑都应该与天然层面保持平行。在砂浆强度达到70%以上时,方可回填墙背填料,在压实过程中,必须避免对墙面造成较大的冲击。
2.6菱形网格护坡
如果挖方边坡设置为菱形网格护坡,则应该在上下方向都设置镶边石;如果填方边坡设置菱形网格护坡,则在路堤沉实或夯实后施工,以免因路堤沉降引起护坡的破坏。植草应安排在春季或秋季进行。草种须选择适合当地土质和气候条件的易于成活、根系发育、茎杆低矮、枝页繁茂盛、生长能力强的多年生草籽。草籽埋人深度应大于5Cm。为使草籽均匀分布,可先将种子与砂、干土及肥料或锯末肥料混合后再种。
2.7浆砌片石护面墙
沿墙身每隔10一巧m设置2cm宽伸缩缝(沉降缝)一道,用沥青麻筋填塞,深人10一20Cm。当边坡上有地下水渗出时,适当加密泄水孔,泄水孔错位设置,间距2一3m,尺寸为10火10Cm。墙高在3一6m范围内时墙背设一个耳墙,墙高大于6m时墙背设两个耳墙。护面墙顶部用粘土夯填压实并向外设5%的排水坡,防止水流渗人墙后引起破坏,墙背设巧cm砂砾垫层作反滤层。
3检查验收方法
监理组应当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对某一段落的边沟及防护工程进行检查签认,不得在每月计量支付之前集中验收。
3.1检查、验收内容
(1)砌石厚度和砂浆饱满程度必须经破洞检查验证,频率为:锥形护坡中,一桥4洞,小型结构物2洞,浆砌片石挡墙每50m3或50m长/1洞或/1断面,边沟及护坡每200m各侧面一洞;厚度合格标准为:混凝土预制块不小于设计厚度,垫层-1.5cm(极值-3cm),浆砌片石-3cm(极值-5cm)。凡检查时,厚度或砂浆饱满程度或砂浆(混凝土)无强度的地段,即使其他项目符合验收标准,相应段落也必须返工。(2)浆砌片石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坡度或垂直度偏差≤0.5%,浆砌片石护坡断面尺寸允许偏差值为±50mm,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断面尺寸为±20mm,检验频率均为3尺/20m坡长;浆砌片石护坡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值为±30mm,混凝土预制块护坡表面平整度为±15mm,检验频率为5尺/20m坡长。(3)盲沟必须严格控制沟底高程和断面尺寸。沟底高程检查频率应每10~20m测一处,允许偏差值为±15mm;断面尺寸每20m测1处,均不得小于设计值。
3.2工程返工的认定
对砌石厚度和砂浆饱满程度按规定频率破洞检查时,若该断面(洞)厚度小于规定值,可在相应段落(范围)内增加两个断面(或2洞),求其平均值,若平均值<规定值,应返工;检查厚度的同时,对砂浆或混凝土的饱满程度和强度做直观判断,明显无强度、有空洞的,参照厚度检查方法增加检查的数量,若1/2属于类似情况,应返工。监理组随机抽样的砂浆及混凝土试块28d极限强度不小于0.8倍设计强度(混凝土预制块≥15MPa),月抽检平均强度介于设计强度和极限强度之间的,应按实际标号进行计量,低于极限强度的段落(范围)应返工。对预制块规格不符合设计要求,表面不光洁、有坡角翘曲、掉角、啃边以及蜂窝、麻面严重的一律予以返工。
3.3对防护工程不合格施工单位的处理
同一施工班组连续2次或累计3次产品被检查为不合格,除须返工外,一律清退出场。另一方面强制规定对每个合同段防护工程进行滚动检查,每周必须进行一次检查。该项检查由监理组按照项目指挥部规定的频率进行,发现问题随时处理。月底计量时,施工单位及监理组须将破洞检查记录,随机抽样试块强度报告一并作为计量凭证,否则不予计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施工前,必须做好排水工作,开挖排水沟,保障雨水畅通,在设备方面可以增加抽水机等排水机械,引导雨水,避免产生积水。另外,为了保证路基防护工程质量,还应该设置防护措施,加强防护工程施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堃.混凝土技术在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7)
[2]李德文.浅析道桥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
[3]王海霞.探寻混凝土桥梁预防性养护体系[J].科技风.2015(09)
[4]刘红晓.试论水工码头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策略[J].四川水泥.2015(06)
论文作者:李见雄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边沟论文; 混凝土论文; 护坡论文; 砂浆论文; 防护论文; 排水沟论文; 强度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