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对4-DMAP抗氰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缺氧对4-DMAP抗氰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袁菊芳[1]2004年在《缺氧对4-DMAP抗氰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4-DMAP是我军装备的第二代抗氰药,也是当前的主要储备之一。4-DMAP的抗氰作用源于其氧化生成的高铁血红蛋白,但当高铁血红蛋白浓度超过50%将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然而,目前尚未见4-DMAP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的抗氰效果及药理学研究等相关报道。本课题首先在离体细胞和整体动物两个层次上系统研究了缺氧环境中4-DMAP生成高铁血红蛋白的效应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外源性添加和内源性阻断等手段,对缺氧提高4-DMAP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高原环境氰化物中毒的救治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结果发现:①缺氧增强氰化钠毒力,其LD50由常氧环境的7.71 mg/kg下降为5.22 mg/kg,毒力增加了47.7%;对于缺氧环境下氰化钠中毒小鼠,4-DMAP的抗氰剂量以15 mg/kg为宜,该剂量仅相当于常氧最适剂量的60%,但动物存活率为70-80%,低于常氧环境下的90%。②缺氧提高4-DMAP的药理效应。离体红细胞缺氧6、10、14、18和22小时,与4-DMAP反应后生成的高铁血红蛋白分别比常氧对照组增加了51.4%、41.1%、37.4%、32.6%和36.5%;缺氧1、3、5、7天动物的增长幅度分别为59.2%、154.7%、171.7%和133.8%。③红细胞内GSH含量和b5R活性是影响4-DMAP生成高铁血红蛋白效应的重要因素,在以谷胱甘肽合成阻断剂BSO和b5R抑制剂PCMB制备的单纯性GSH下降和b5R活性抑制动物模型中,4-DMAP生成的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显着增加。④缺氧下调b5R基因表达,导致b5R酶活性下降;缺氧使红细胞内GSH含量降低,导致细胞的还原能力减弱。⑤在缺氧状态下,4-DMAP药物效应的提高与缺氧过程中GSH浓度下降和b5R活性降低紧密相关。急性缺氧初期,b5R活性变化不大,此时4-DMAP效应的提高主要源于GSH含量的显着降低;随着缺氧时间延长,红细胞b5R活性显着降低,4-DMAP效应的提高主要源于b5R对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能力的减弱,尽管此时GSH浓度仍然处于低水平。上述结果表明:缺氧显着提高4-DMAP生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缺氧初期, 4-DMAP效应的提高主要源于GSH含量的显着降低;随着缺氧时间延长,红细胞b5R活性显着降低,4-DMAP效应的提高主要源于b5R对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能力的减弱。该结果提示我们,对于急进高原的氰化物中毒患者,在以4-DMAP为解毒剂时,必须对其常氧条件下所用剂量作必要的修正,同时应该考虑施以适当的抗氧化剂进行辅助治疗。

邢小喜[2]2011年在《4-DMAP对急性缺氧犬药效特点研究》文中指出凡是分子中含有氰根(CN-)化合物统称为氰化物。其中,以氢化氰酸为代表的有机氰,如氢氰酸(hydrogen cyanide, HCN)氰化钠(sodium cyanide,NaCN)和氰化钾(potasium cyanide,KCN),是用途甚广的化工原料和试剂。此类化合物对生物体有强烈的毒性,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导致大批人员中毒。其中氢氰酸合成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储存和释放容易、可造成较高的战斗浓度,一直是外军重点装备的化学武器,释放后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对方大批人员中毒和死亡,属于速杀性战剂。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 oxidase, COX),阻断细胞呼吸链(cellular respiration chain )电子传递功能和对氧的利用,造成全身细胞缺氧,故又称为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对氰类毒剂中毒机制和防护研究历史悠久,迄今已研究了以美兰为代表的还原剂、以亚硝酸钠(NaNO_2)、亚硝酸异戊酯(isoamyl nitrite)和对-二甲基氨基苯酚((para)-4-dimethylaminophenal,4-DMAP)为代表的高铁血红蛋白(metahemoglobin)形成剂、以依地酸二钴(Co2EDTA)为代表的钴盐等多类化合物的抗氰疗效。其中,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是迄今国内外军队普遍装备的特效抗氰剂。但是,这类药物的药效作用是以牺牲部分血红蛋白的正常携氧功能为代价的,在高原缺氧复合氰中毒时此类药物的疗效如何,国内外未见报道。阐明这一问题,对于提高我军高原环境氰中毒的救治水平意义重大。医学上将指海拔高度大于3,000 m的地区称为高原。我国是一个高原地区面积广阔的国家,仅青藏高原的面积就达到25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之众为世界罕见。高原地区多与他国相邻,边境线漫长,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地位。因此,针对该地区进行的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热点方向之一。低气压及其所引起的氧密度的下降,是高原地区的重要环境特征,人们常将这种特征性环境称作低压低氧(hypoxic hypoxia),习惯上也称作缺氧。与之对应的则称为常氧(normoxia)。久居常氧环境的人员转入缺氧环境后,为了对抗低氧的危害作用,机体将动员各项代偿功能,表现为生理活动增强、应激反应等。部分人在这种环境下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和体征。若海拔高度继续增加,生理、生化功能可能出现失代偿甚至失调,也会发生形态学变化,严重的还可能出现高原病甚至肺水肿、脑水肿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氰中毒,机体将遭受“内”、“外”两种缺氧因素的共同打击。两种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使得临床过程更为复杂,救治也更加困难。心脏是一个耗氧量大、代谢率高、氧和ATP储备少、对缺氧耐受性差、对缺氧和氰中毒都极为敏感的器官。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氰中毒和单纯的缺氧都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凋亡,严重时尚可出现进行性心肌细胞坏死。心脏射血功能则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或者缺氧程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二者复合作用时,上述改变明显加重。因此,心脏是研究和监测缺氧/氰中毒的良好靶器官。NaNO_2、isoamyl nitrite、4-DMAP虽然有较高的抗氰效价,但其药效发挥是以转化血红蛋白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为前提的。在高原缺氧环境氰中毒救治中使用该类药物,有可能在“内”、“外”缺氧的基础上增加第叁种缺氧因素,从而限制、改变它们的药物效应,增加使用这类药物的风险。因此,阐明此类药物在高原缺氧复合氰化物中毒的实际疗效,对于高原氰中毒的救治方案研究极为重要。目的: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择4-DMAP作为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的代表,以犬为实验对象建立缺氧动物模型。通过测定缺氧条件下4-DMAP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血液气体成分、心脏电信号、心室内压变化的规律,研究该类药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药效学特点,以便为高原环境氰中毒救治方案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雄性杂种犬15只,按照40mg/kg剂量注射戊巴比妥钠。待麻醉平稳后,将动物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行气管插管术,并通过与气管插管相连通的气体控制阀为动物吸入空气或者氮/氧(87.2%/12.8%)混合气体;行左心室插管术,通过RM6240型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记录左心室收缩压力和左心室压上升速率;安放标准II导联心电极,以记录心电信号;行右侧股动脉插管术,取动脉血测定主要血气成分含量。手术完成后为动物吸入氮/氧混合气体,1小时后开始实验。实验分叁组:低剂量组动物按照1.95mg/kg剂量注射4-对二甲氨基酚(4-DMAP);中剂量组动物按照3.25mg/kg剂量注射4-DMAP;高剂量组动物按照5.00mg/kg剂量注射4-DMAP。设给药前60min ( - 60min)、给药后即刻(0min)及给药后5、10、20、30、50、80、120min等共9个时相点。观测指标主要有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速率(+ dp/ dtmax)、高铁血红蛋白(MHb)含量、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结果:一、4-DMAP对急性缺氧犬血气成分和MHb的影响吸入缺氧气体本身对犬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未见显着影响。注射不同剂量4-DMAP后,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在5min至80min时间内逐渐升高,剂量越大升高越明显,80min后开始下降。1.95mg/kg和3.25mg/kg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幅度基本接近,5.00 mg/kg组引起的变化与3.25mg/k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缺氧和4-DMAP对犬血气成分的影响1.吸入缺氧气体60min未见股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变化。但注射4-DMAP后5min,股动脉血氧分压升高显着(P<0.05);30min至120min各剂量组均显着低于给药前水平(P<0.05)2.吸入缺氧气体60min,未明显影响犬股动脉血pH值。各剂量组4-DMAP给药后,pH值呈先升后降的改变,给药后80min血液pH值呈回升趋势。剂量越大,pH值降低越多。吸入缺氧气体60min后PaCO_2的浓度降低,注射4-DMAP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aCO_2持续性升高,高剂量组PaCO_2先升高后显着降低。叁、缺氧和4-DMAP对犬主要心电信号的影响缺氧后T波振幅逐渐升高,4-DMAP给药后10min时出现差异(P<0.05),给药后30min时出现显着差异(P<0.01),给药后60min最高。随着剂量的增加,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缺氧和4-DMAP对犬左心室内压的影响1.心率变化随着4-DMAP剂量的增加,低剂量组由缺氧前HR为每分钟168.3±36.5次降低至每分钟146.0±19.3。随着剂量的增加,心率的下降速度越快。2.左心室收缩压峰值的变化低剂量组LVSP在给药前为186.0±31.7,给药后30min升高为211.3±11.4,中剂量组LVSP在给药前为101.1±50.1,给药后30min升高为157.8±45.8,高剂量组LVSP在给药前为173.1±5.0,给药后30min升高为184.6±1.6,给药120min降低至138.7±36.3,在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左心室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的变化给药后动物各个时间点的+ dp/dtmax均明显低于给药前。与给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五、4-DMAP对常氧犬和缺氧犬药效作用比较犬血液中MHb的基础水平差别不大。但缺氧处理60 min的犬血液MHb含量明显高于常氧犬。以3.25mg/kg剂量为常氧组犬注射4-DMAP后,血液MHb含量随时间逐渐升高,30 min达峰值,60 min开始下降,至120 min已基本接近给药前的基础水平。缺氧组犬注射等剂量4-DMAP,血液MHb的也显着升高,在30 min达到峰值,并且至120 min仍维持在高水平。两组动物注射等剂量4-DMAP后,心电信号的变化也有显着的不同,且缺氧组的心电变化时间明显延长。结论:1、成功建立了犬的缺氧模型;2、缺氧影响4-DMAP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高剂量组在给药后10min至60 min内均明显高于中、低剂量组;3、缺氧条件下4-DMAP对动物的血气成分产生影响:4-DMAP给药后,犬呼吸加快加深,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后期CO_2生成量减少,HCO_3~-减少,碱性物质生成相对增加,造成了呼吸性碱中毒;4、缺氧条件下4-DMAP对动物的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心电图、左心室压力发生明显的改变。

夏古松[3]2011年在《两种新型复方制剂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犬心脏功能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原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且多与邻国接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或者政治地位。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特征是低压缺氧(hypobaric hypoxia),通常又称作缺氧(hypoxia)。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内地与高原地区的交流日益增多,平原人急速进驻高原时容易产生缺氧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疾病。因此,加强缺氧环境人体机能研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氢氰酸(HCN)、氯化氰(CNCl)、氰化钠(NaCN)等是工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化工原料,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剧毒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稍有不慎,容易造成泄露而导致人员中毒。此类毒物毒性大、释放方法简单、吸收迅速、临床过程凶险、中毒难防难治、防护困难,因此备受外军青睐而将其作为速杀性化学战剂装备部队。近年来,氰类化合物还是国际恐怖主义极力试图获取和制造的化学恐怖工具。因此,研究氰化物中毒的机制和中毒防治,是军事预防医学的热点方向,对于保障我国军民应对突发的化学灾害、化学恐怖、化学袭击乃至捍卫国家根本利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已有大量关于高原缺氧或氰中毒发生机制剂防护的文献报道,而关于高原缺氧复合氰中毒的研究少见报道,而阐明缺氧复合氰中毒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研究医学防护措施,是我军防化医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氰化物进入机体迅速与线粒体呼吸链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对氧的利用及能量加工和代谢过程,进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功能的紊乱。因此,氰化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缺氧。高原缺氧条件下氰类毒剂中毒时,缺氧和NaCN中毒这“内”、“外”两种缺氧因素同时作用机体,将对机体产生双重缺氧的联合打击。虽然4 -DMAP是当前平原氰化物中毒疗效最好的解毒药物,但是缺氧显着提高4-DMAP生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使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解毒效果不够理想,氰化物毒性增加,死亡率大幅度提高,救治药物的药效也显着下降。由于缺氧和氰化物的作用靶点都是机体内氧利用和能量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推测防治药物疗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缺氧导致动物对氰化物更为敏感,或者是氰化物代谢异常所致。基于上述观点,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缺氧复合NaCN中毒的动物模型,探讨缺氧条件下两种新型复方制剂CoⅠ和CoⅡ对于NaCN中毒后动脉血气和心脏功能影响的特点,为今后缺氧性NaCN中毒的预防救治措施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最终为制定缺氧条件下复合NaCN中毒的预防和救治方案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目的研究预防性给予CoⅠ和CoⅡ药物分别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犬动脉血气和心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12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缺氧组、CoⅠ组和CoⅡ组。CoⅠ组和CoⅡ组在术前分别喂服CoⅠ或CoⅡ药物,CoⅠ药物每次8粒,一天一次,连续10d;CoⅡ药物每次4粒,一天一次,连续10d。各组犬只麻醉后施行气管、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股动脉插管术,术后静待30 min。对照组在常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缺氧组、CoⅠ组和CoⅡ组分别通气吸入N2/O2混合气体(模拟海拔4000 m)60min。各组背部皮下注射NaCN(3.0 mg/kg),记录中毒前60 min(-60)、中毒前0 min(0)、中毒后10、30、50、80、120 min各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酸碱度(PH)以及左心室收缩压峰值(m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心率(HR)。结果1.缺氧组犬PaO2吸入N2/O2气体60 min后大幅下降(P<0.01),中毒后30min时刻,观测值为对照组的62%。与此相同时刻,CoⅠ组、CoⅡ组犬PaO2分别为缺氧组的127%(P<0.05)和126%(P<0.01)。2. CoⅠ组、CoⅡ组PaCO2在30min时刻分别为缺氧组的128%和127%(P<0.05)。3.缺氧组pH值80-120min观测值与0min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其它实验组PH值变化无显着性差异。4. NaCN中毒后,实验犬心率逐渐下降,中毒后30、50、80 min,CoⅠ组和CoⅡ组HR与缺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 CoⅠ组、CoⅡ组mLVSP、+dp/dtmax明显高于同时刻缺氧组,其中0、30、50 min均分别有显着性差异(P <0.05)。6. CoⅠ组、CoⅡ组LVEDP与缺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CoⅠ组-dp/dtmax与缺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1. CoⅠ和CoⅡ药物能够有效减小急性缺氧犬NaCN中毒后的低氧血症。2.缺氧复合NaCN中毒时,酸碱平衡紊乱,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后期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3. CoⅠ和CoⅡ药物能明显减小缺氧犬NaCN中毒后心脏功能的损害。4.两药的作用特点虽有所不同,但未发现两药在抗缺氧效果上的差异。

牟玲[4]2005年在《重庆市化学毒物数据库的研制及氰化物中毒复合失血救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及当今全球战争和恐怖活动频繁的发生,化学事故发生率越来越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业已表明,建立一套系统、完善、使用方便及适合本地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系统,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重庆市化学毒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重庆市化学毒物数据库(即重庆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Ⅱ)),并对此系统进行了调试和初步应用,为重庆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平台。另外,为丰富数据库内容,加之化学事故常常以复合伤形式存在,因此,进行了氰化物中毒复合失血救治研究。首先研究了大鼠在失血性休克条件下氰化钠的毒性变化,同时探讨了失血性休克对4-DMAP 形成MHb 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氰化钠中毒复合失血性休克大鼠4-DMAP 的解毒剂量,为氰化物中毒复合失血性休克复合伤的救治奠定基础,同时为化学事故复合伤的研究提供依据。主要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 重庆市化工厂及从业单位多,毒物种类与数量也较多,几乎涵盖国内所有的化学品。但化工厂的规模大小不一,许多工厂的设备陈旧、老化,增加了化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事化学危险品运输的单位多,导致了化学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带有不确定性;同时大多数单位的化学救援的意识不足。这些都增加了重庆市化学事故预防和救治的难度。2. 调查获得的资料,基本能反应重庆市化学毒物的全貌;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发生化学事故的毒物种类相同,但发生几率不一,这正体现了重庆市化学毒物的特点。3. 成功研制了重庆市化学毒物数据库,从初步的调试及运用情况分析,已初显成效。与同类数据库相比,建成的数据库在查询及常见化学品初步排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更适合重庆市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4. 在失血及失血性休克的情况下,氰化钠中毒大鼠的LD50 明显降低,毒力明显增加,因而增加了氰化钠中毒的防治难度。其中毒机制复杂,可能是氰化钠与失血性

何薇[5]2012年在《富氧处置对缺氧复合氰中毒犬心功能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氢氰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毒物,也是目前外军装备的速杀性化学战剂。它毒性大、吸收迅速、防护困难。氰类毒剂进入机体后迅离解出迅速离解出氰根离子(CN-),阻断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对细胞线粒体呼吸链末端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强烈抑制细胞呼吸,造成内呼吸障碍。呼吸衰竭和心血管功能衰竭是氰化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1,2]。我国高原地区幅员辽阔,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低压缺氧是高原地区的最主要的环境特征,缺氧即可以造成机体功能的异常反应[3],也可以加重化学毒物对脑、心、肺功能的损伤作用[4]。初入高原人员若发生氰化物中毒,机体将同时遭受呼吸性缺氧和细胞性缺氧两者“内”“外”缺氧双重打击,后果更为严重。目前对缺氧条件下的伤情特点了解甚少。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缺氧复合氰中毒的动物模型,并利用本模型研究缺氧复合氰中毒对心脏功能损伤作用,评价富氧对缺氧复合氰中毒的干预效应。首先,以大动物为实验对象,用吸入氮-氧混合气体的方法建立急性缺氧的动物模型,对该模型进行生物效应评估;其次,在该缺氧动物模型上复制急性氰中毒的复合伤模型;第叁,评估富氧对缺氧复合氰中毒的干预效应。以便为下一步的抗氰方案筛选和防治奠定基础。方法:1.以杂种犬为实验对象,采用吸入氮氧混合气体方法建立缺氧模型,通过检测心率(HR)、左心室压力(LVSP,+dp/dtmax, LVEDP)及动脉血气分析(pH, PaO_2, SatO_2)等参数来评价模型是否成功。2.利用实验一所建立急性缺氧动物模型,通过注射NaCN(3.6mgKg~(-1)),建立急性缺氧复合氰中毒动物模型。设置常氧对照组(control)和缺氧实验组(hypoxia)。分别于-60min(中毒前60min,用于自身对照),中毒前即时刻(0min)和中毒后10、30、60、80、120min共7个时间点测定心脏功能指标。3.利用实验二建立急性缺氧复合氧中毒模型,将犬随机分为富氧组(oxygen)和缺氧组(hypoxia),缺氧组动物继续吸入混合气体,富氧组动物在中毒后立刻(0min)吸入30%的富氧空气。分别于-60min(中毒前60min,用于自身对照),中毒前即时刻(0min)和中毒后10、30、60、80、120min共7个时间点测定两组动物心脏功能指标。结果:一、急性缺氧犬实验模型的建立1.急性缺氧对心电参数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组犬的心率在吸入缺氧气体后心率变化明显,波动增加,PQd间期明显缩短,QRS波群时间缩短(P<0.05)。2.急性缺氧对犬左心室压力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组犬的心率在吸入缺氧气体后,左心室收缩压峰值(LVSP)、左心室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等变化幅度加大,实验结束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急性缺氧对犬动脉血气成分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组犬的心率在吸入缺氧气体后,血液酸碱度(pH)上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tO_2)下降明显,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缺氧复合氰中毒对犬心脏功能血气分析影响实验表明,不论是常氧状态还是缺氧状态下,氰中毒都会引起心脏功能损伤,主要表现在心率降低,PQd和QRS间期波动增加,左心室压力,+dp/dt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tO_2)波动明显等。缺氧组和常氧组对比,心率、左心室收缩压峰值、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等指标下降更为明显。血气分析结果也显示,缺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tO_2)明显低于常氧组。表明缺氧复合氰中毒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于心脏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大于单纯缺氧。叁、富氧对缺氧复合氰中毒犬心脏功能损伤的防护效果急性缺氧动物模型氰中毒后立刻吸入富氧空气,对缓解缺氧复合氰中毒症状有明显效果。富氧显着抑制了动物模型的心率降低,改善了PQd和QRS波形。使反映心脏收缩性能的左心室收缩压峰值(m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得到明显改善。血气分析结果也显示,与缺氧组相比,富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tO_2)下降变缓,血液pH值波动变小。这反映了富氧疗法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具有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结论:1.采用吸入氮氧混合气体的方法成功建立了急性缺氧动物模型。2.不论是常氧状态还是缺氧状态下,氰中毒都会引起心脏功能损伤。缺氧和氰中毒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于心脏时,对心脏功能的损伤大于单纯缺氧。3.富氧对缺氧复合氰中毒犬心脏功能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缺氧对4-DMAP抗氰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袁菊芳.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2]. 4-DMAP对急性缺氧犬药效特点研究[D]. 邢小喜.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3]. 两种新型复方制剂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犬心脏功能保护作用研究[D]. 夏古松.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4]. 重庆市化学毒物数据库的研制及氰化物中毒复合失血救治研究[D]. 牟玲. 第叁军医大学. 2005

[5]. 富氧处置对缺氧复合氰中毒犬心功能的干预作用研究[D]. 何薇. 第叁军医大学. 2012

标签:;  ;  ;  ;  

缺氧对4-DMAP抗氰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