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部分品种和有关野雁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鹅的部分品种和有关野雁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郝家胜[1]1997年在《鹅的部分品种和有关野雁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鹅是主要的家禽之一,是由几种野生雁类驯养而来。迄今,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经济性能的优良品种。据《中国家禽品种志》所载,我国家鹅有12个标准品种,国外的家鹅也有二、三十个品种之多。目前,品种大都根据其形态特征和产地等而划分,涉及它们起源问题的文献还不多。 本文应用线粒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mtDNA RFLP)技术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别对中国鹅的5个品种-狮头鹅、皖西白鹅、太湖鹅、浙东白鹅、四川白鹅;欧洲鹅的2个品种-莱茵鹅、郎德鹅和2种野雁-鸿雁(Anser cygnoides)、灰雁(Anser anser)的线粒体DNA和总基因组DNA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线粒体DNA限制类型的比较分析,确定了中国鹅及欧洲鹅的母系起源及母系发生关系;通过总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比较分析,计算了各家鹅品种间及有关雁种间的遗传距离,探讨了它们的分类地位以及各物种(类群)、品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进而证实了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本文同时尝试运用RAPD技术对皖西白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用BamHⅠ、BglⅠ、BglⅡ、EcoRⅠ、EcoRⅤ、HindⅢ、HpaⅠ、KpnⅠ、MulⅠ、PstⅠ、PvuⅡ、SacⅠ、SacⅡ、SalⅠ、ScaⅠ、SmaⅠ、XbaⅠ、XhoⅠ等1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它们的线粒体DNA进行了单酶消化。结果表明:1、所有酶在中国鹅的几个品种和鸿雁中具有完全相同的限制性类型。由于所检测的几个品种在中国鹅中较有代表性,可以预料,中国鹅各品种(或品系)的线粒体DNA可能不存在上述内切酶可检测的变异。这一结果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证实了中国鹅各品种具有相同的母系来源即中国鹅起源于鸿雁的观点。2、在欧洲鹅的2个品种莱茵鹅和郎德鹅中所有酶的限制性类型也完全相同。上述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线粒体DNA的多态性检测一般不适于同种家养动物的品种(品系)鉴别。在欧洲鹅和中国鹅间,有4种酶(EcoRⅤ、PstⅠ、ScaⅠ、XbaⅠ)的限制性态型出现差异;有3种酶(EcoRⅤ、ScaⅠ、XbaⅠ)在灰雁和欧洲鹅间出现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莱茵鹅、郎德鹅起源于不同于鸿雁的同一种雁,但对这一种雁是否为灰雁提出了质疑。3、结合前人的有关工作分析了上述鹅、雁和部分其他雁属(Anser)和黑雁属(Branta)有关雁种mtDNAs的限制性片段和限制性类型的异同并据此构建了各物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同时也就欧洲鹅的起源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潘庆杰[2]2001年在《五龙鹅经济性状的标记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五龙鹅和其它7个中国家鹅品种及一个欧洲鹅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法和RAPD分子标记法分别对五龙鹅经济性状的标记及对五龙鹅和其它鹅种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结果如下: 1、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五龙鹅80只个体6个性状作了研究,5个选择性状全部都与目标性状—体重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将6个特征根值的前4个作为4个主成份,第一主成份主要综合了体重和与其相关的程度较高的胫长和体长指标的变异信息,因此第一主成份可看作是对体重性状选择的综合指标。其它主成份则对体重性状选择效应相对较低。主成份分析同样可用于其它性状的分析和多目标选择。 2、用筛选出来的10种随机引物,对60只五龙鹅个体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分析,得到1001条扩增带,特异带的比率为64.5%。扩增的DNA片段分布在56个个体的基因组中,研究这些特异带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发现:OPG03、OPG10、OPG16、OPH04、OPH05、OPH15、OPH18、OPH19、OPA13、OPN13等10条引物均可用于鹅的经济性状的标记研究。 3、确定了OPG16引物的GI、DGHJ和GHI组合型,OPG10引物的BCD组合型,OPG03引物的CFG组合型,OPH19引物的B型、D型,OPH05引物的B型和ADFHIL组合型,OPH04引物的B型和DGH组合型,OPH15引物的B型,OPA13引物的FH、ABDH组合型,OPN13引物的ABD组合型可作为五龙鹅体重性状的优势组合型。 4、确定了OPG16引物的D、G、H、I、J带,OPG10引物的B、C带,OPG03引物的C、G带,OPH19引物的A带,OPH18引物的C带,OPH15引物的B带,OPH05引物的F、H、L带,OPA13引物的H、I带,OPN13引物的A带为体重性状的优势条带,而其中的OPG16引物的G、I、J带,OPG10引物的B带,OPH19引物的A带,OPH05引物的F带,OPA13引物的H带,OPN13引物的A带为五龙鹅体重性状的最优势条带。 5、确定效应值大于群体均值一个表型标准差以上的特异性条带组合型为优势条带组合型,单个条带的效应值大于0.5个表型标准差的为优势条带,单个条带效应值大于1个表型标准差的为最优势条带。 6、利用SAS System软件对五龙鹅基因组DNA RAPD扩增产物进行多态标记的T检验,结果得到了OPG03的G带,OPH04的C带,OPH05的C、E、F、L带,OPG10的I、C带,OPH15的B带,OPH18的C带,OPH19的A带,OPA13的B、H带等13条多态标记带与五龙鹅体重性状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这13条带可作为五龙鹅体重指标数量性状标记位点供以利用。 7、用43条随机引物对中国家鹅的6个品种池DNA进行RAPD扩增,得到这些品种基因组DNA的RAPD图谱,共有主带386条,多态带307条,多态率为79.5%,利用SAS System对多态标记进行T检验得到混合DNA组的17个产蛋性状的特异性标记位点,即OPD13I,OPD15C,OPD14F、I,OPE16D,OPF20H、K,OPF13A、B,OPG10A,OPG16F,OPH05M,OPN12E,OPG01D、F,OPE20E,OPD03I等。 8、利用RAPD技术对中国家鹅8个品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是:中国家鹅的 遗传结构基础具有同源性,有共同的晚近祖先。各个家鹅品种内有着较高的变异,遗传 多样性指数为l.81492.6674。9个鹅品种的遗传分化程度为0.5422,说明有54.22%以 上的变异存在于品种间,45.78%变异为群体内产生。 9、五龙鹅与其它7个中国鹅品种和一欧洲鹅品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651,0.1429, 0.2194,0.2296,0.2500,0.2449,0.3if3,0.3776。五龙鹅与辽宁昌图鹅具有非常近 的亲缘关系,其次是与东北籽鹅系统关系较近,这三个品种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原始群体。 四川白鹅与皖西白鹅亲缘关系很近,再依次是淑蒲鹅、浙东白鹅和狮头鹅,所有中国鹅 品种与朗德鹅距离最远,因此法国的朗德鹅作为中国鹅的一个近源群,是研究中国鹅系 统发育关系的一个理想的外群。

翟浩[3]2003年在《家鹅线粒体DNA控制区Ⅲ部分序列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测得中国鸿雁(Anser cygnoides)家鹅7个品种45个体和灰雁(Anser anser)家鹅3个品种16个个体共61条体线粒体DNA控制区Ⅲ长度为423bp的部分序列。 通过序列多态分析表明有6种单倍型,鸿雁家鹅和灰雁家鹅无共享单倍型,同时表明狮头鹅除具有鸿雁家鹅的所有单倍型外,还有两种独有单倍型;鸿雁家鹅群体遗传多样度Pi=0.110%,低于马和猪的遗传多样度,高于鸡的遗传多样度。结合GenBank中已发表的相关序列片段,对家鹅和雁属(Anser)野生鹅种序列变异比较分析,发现无论是家鹅还是野生种其控制区Ⅲ序列的变异都符合中性理论,即突变和随机漂变在分子水平的进化起着主导作用;经饱和分析表明序列的变异都未达到饱和状态,但是野生鹅种的转换/颠换比值(R)更高,雁属野生鹅种R=12,家鹅R=6.4,都是转换大于颠换。通过多种方法重建雁属部分鹅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探索家鹅的起源;研究家鹅群体遗传结构,表明鸿雁家鹅大部分鹅种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 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建立正确的系统发育关系是检测和证明线粒体DNA核拷贝序列(nuclear mitochondrial-like sequences, Numts)的良好方法之一; 2.中国家鹅不同品种遗传多样度差异较大; 3.支持中国家鹅来自于鸿雁和灰雁的双起源学说; 4.系统发育树上中国家鹅(除伊犁鹅外)与东方亚种(Anser anser rubrirostris)、西方亚种(Anser anser anser)聚在不同的平行进化枝上,表明中国鸿雁家鹅既不来源于东方亚种,也不来源于西方亚种; 5.四川白鹅和安徽雁鹅参与了中国主要鸿雁家鹅的驯养驯化过程; 6.狮头鹅的原产地广东汕头是中国鸿雁家鹅的驯化中心之一,并且狮头鹅曾在早期发生过较大规模的迁移; 7.影响物种进化的因素很多,从分子水平上看中国鸿雁家鹅形成过程的进化动力主要来自于基因流、遗传漂变和突变的相互作用。

王继文[4]2003年在《鹅分子系统进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系统进化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DNA不仅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时也是生物进化史的重要记录者。本文主要就有关鹅分子进化、系统发育、群体遗传结构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任乃宏[5]2016年在《雁门考》文中认为文章以《山海经》的具体记载为本,结合当代中国地形图,并以鸟类生态学成果为据,考定《山海经·北山经》所载"雁门"非止一处,认为谭其骧先生关于《北山经》地理范围的结论似应予修正。

参考文献:

[1]. 鹅的部分品种和有关野雁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郝家胜. 南京师范大学. 1997

[2]. 五龙鹅经济性状的标记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D]. 潘庆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01

[3]. 家鹅线粒体DNA控制区Ⅲ部分序列遗传分析[D]. 翟浩.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4]. 鹅分子系统进化研究进展[C]. 王继文. 家禽研究最新进展——第十一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3

[5]. 雁门考[J]. 任乃宏. 文物春秋. 2016

标签:;  ;  ;  ;  ;  ;  ;  

鹅的部分品种和有关野雁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