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我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赴台湾教育研修考察。所到之处,人文相近,心意相通,但是,有一个词语却让我们琢磨了很久仍难以在大陆话语系统中找到一个和它对应的词语,那就是在参访学校经常提到的“教师社群”。
“教师社群”是一个立足于学校、聚焦于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采用教师合作学习的方式,致力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非正式组织。
台湾的教师入职门槛比较高,大学本科四年毕业之后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实习,实习考核合格后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证,取得资格证后才有条件参加教师应聘。教师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岗位常常几十人竞争。老师的待遇很好,和军人、公务员一样,合称“军公教”,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很高。但是,教师入职以后并没有像我们大陆评职称一类的制度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靠自己的自觉学习。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于是致力于解决老师们教学实践中问题的“教师社群”应运而生。
教师社群的管理比较宽松。先要有个领衔人,要制定一个社群学习的方案,明确研修的任务、参加的成员、拟用的资源、预期的成果等等,然后将这个方案提交给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之后政府会给每个社群一定经费的补助。教师社群一般一年申报一次。对教师社群学习的成效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要按要求提供学习研讨的过程性档案资料或学习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
教师社群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以学校为本位,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标,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以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里的“社群”对应到大陆的教师成长体系,有没有一个相应的组织呢?相当于我们话语系统中的哪个词呢?一定要找的话,只能说和我们的教研组、课题组或“名师工作室”等差不多,但又不完全一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社群和我们的教研组比起来,二者都是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但我们的教研组是固定的组织,社群是志同道合者的临时性自发组织,而且也不限于同一专业。我们的教研组还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社群则单纯得多,就是解决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师社群和我们很多地方正在推行的名师工作室比起来,它们都对团队领衔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都需要团队成员有共同的成长需求;都是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都是以任务驱动来进行管理;都需要学校提供相应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较好的带动功效。如果是“校级名师工作室”的话,立足学校,有校本特色,就更相像了。但感觉“社群”的组织更自由,没有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层层申报审批那么严格规范。
作为台湾教师专业成长重要形式的“教师社群”,是教师自发组织的成长共同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只要你提出申请,上级部门就会及时提供经费保障。你想做就有人支持你,不做也没人强迫你,在这样的状态下,因为是自主选择,所以学习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较高、成长动力较足;因为是立足校本,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强。但是,这种专业研修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自觉,这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来说力度是不够的。
相比于台湾,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力要大很多,我们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很容易形成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合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培训参与积极性,老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不足,导致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所以,品味台湾的“教师社群”,至少可以在两方面给我们提供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顶层设计时的借鉴:
一是要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现阶段的教师专业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专家知道什么理论就讲什么理论,组织方什么时候有时间就什么时候培训,那个地方方便就在哪里培训,培训往往是集中听讲单向灌输,根本不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教师社群”给我们的借鉴是,要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一定要立足校本,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接下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该在构建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上多下功夫。
二是要不断扩大受训教师的自主选择权。“教师社群”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是由有共同价值追求的部分老师的自主选择。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当然做不到完全听凭老师的自觉,一般都会有规定的培训学习任务。但是,相关部门可否在对培训的形式、内容、时间、地点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多地给予老师们选择的自由空间,这样将会更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 。
论文作者:姚勇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教师论文; 社群论文; 专业论文; 组织论文; 台湾论文; 教研组论文; 成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