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37-02【摘要】目的:对不同部位静脉留置套管针而引起的静脉炎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制定相关的护理流程。方法:分析静脉留置针所引发的静脉炎的原因,对问题进行锁定,并对实际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护理程序。结果:对患者实施护理以后,不同部位留置针所引起的静脉炎明显的得到了减少。结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对穿刺的部位以及操作的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关键词】静脉炎静脉留置针护理对策静脉留置针因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操作方便、易于固定、能有效满足输液、输血等临床抢救需要的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临床应用。
但是留置针作为血管内的异物与外界相通,如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强药物或静脉内防治时间过长,均可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不良反应,或在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炎等。这与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血管的选择、血管的保护、输入的药物等多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应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有效应用,注意每一环节,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进行有效应对。对我科室在20092月~2013年5月期间,一共进行了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有268例,所引发的静脉炎患者有45例,现在对有关的情况做以下介绍: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的患者有268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68例;女性患者有10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15~87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3岁。有98例患者是甲状腺肿块;36例患者是胆道疾病;32例患者是前列腺增生症;6例患者是肠梗阻;21例患者进行了胃大部分切除手术;42例患者行了腹股沟斜疝修补术;38例患者是隐睾;11例肾功能衰竭患者。患者进行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时间为1.5~15.5d;平均留置套管针的时间为4.5d。患者近穿刺的主要部位有:有22例患者是在锁骨下进行;有105例患者是在上肢进行;78例患者在下肢进行。1.2对患者进行穿刺的方法。使用的套管针是国产生产;主要穿刺的部位:患者的锁骨下方;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血管分布的情况以及患者病情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和对套管针的型号进行选择。在使用套管针时,要对套管针的包装进行检查,看是否出现破损,检查套管针的使用期限。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的范围要大于8cm×8cm;等到患者的皮肤干燥了以后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以后,将套管向前推进以及在退出套管时要缓慢,以免造成血管的破裂,保证穿刺的部位无菌。在对患者穿刺成功以后,使用透明的无菌贴膜在穿刺的地方固定好。贴膜的时候,一端要与进针的前上方贴近。要写好穿刺的时间和日期以及穿刺者的姓名全称。2防护措施为了保护血管,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现针对其主要危险因素及易致静脉损伤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防护。2.1留置针型号:不同型号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不同,彭翠香[2]报道, 22号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较高,认为22号留置针较粗,充塞于血管中,增加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从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如无特殊要求,选择细短留置针,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2.2血管因素:是指血管管径和穿刺部位。路必琼等[3]曾经报道,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出现反应也越早,4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
下肢血管比上肢静脉更易发生。我们主张选择粗直静脉避开静脉窦,优先选择上肢静脉,管径最好≥3.0mm的血管进行穿刺。2.3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有明显的正比关系。留置72~96h,炎症发生率达81.82%[4]。因此主张:(1)置管≥4.0mm的主静脉如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处,置管时间最好为5d。(2)置管在≥3.0mm且<4.0mm的主静脉如手背及四肢其他分支静脉网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d[3]。2.4输入药物性质:连续输注高浓度、高渗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内壁,引起收缩痉挛;使用缩血管药物,如垂体后叶素、多巴胺等;输液速度太快。护理人员应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观察和穿刺的上肢静脉。顺序方面应先输入刺激性强或高渗药物,后输入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长期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采用深静脉置管。2.5封管技术:封管是静脉留置针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方法不当可致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堵管而诱发浅表静脉炎。封管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5]。封管液太少(<10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疼痛、变硬。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ml/min),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力急剧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6]。2.6操作技术:操作不规范,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或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及固定不当,均可加重机械性损伤导致静静炎。庄倩等[7]主张采用三消法:①穿刺前消毒,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面积7cm×8cm,待干后进行穿刺。②穿刺后消毒,置针成功后,用75%乙醇以上述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风干后覆盖粘贴,保证牢固。③拔针前消毒,向心性方向掀开粘贴,同样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次,面积6cm×7cm,以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并用胶布固定,留置期间无需更换粘贴[7]。予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并及早发现异常。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
3讨论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是护理常见问题,我们要控制、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时护理应对,有效减少静脉炎发生。必须坚持严格无菌操作,有机协调留置针型号、穿刺血管、留置时间等相关因素,完善置管后的护理应对。同时强化患者的防护意识。留置期间加强观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满意度。
参考文献[1]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 219.221.[2]曹忆妹,陈妙娟.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液封管技术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714.715.[3]沈娟,丁建生,邢爱平,等.不同方法预防甘露醇外渗的对比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5):567.567.[5]何春渝,周海英.前导后冲法静脉输注加温20%甘露醇预防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23):2543.2544.
论文作者:陈玲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0
标签:静脉论文; 静脉炎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套管论文; 发生论文; 部位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