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前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四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CLASS NUMBER G250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微观上,普遍感到资金不足、设备陈旧、馆舍拥挤、队伍不稳定,也许各馆问题不同。程度有异,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宏观上,也存在着体制、法治、规划等问题。我认为,技术、服务、合作和管理是影响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1 关于应用新技术
图书馆的变革来源于信息技术革命,图书馆只有应用新技术,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是依次必经的发展阶段,没有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高谈数字化和虚拟化是不现实的。所以从技术上说首先要实现自动化,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图书馆自动化应用软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字和文献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图书馆自动化的投资是有限的。所以,中国图书馆自动化不可能也不应该依赖国外进口的应用软件,国外的应用软件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即使国外现在最先进的系统,都有汉化的问题,在中国应用也要适应中国图书馆的实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前不久我国部分重点高校与几家国外的公司洽谈,准备引进他们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即使是优惠价格也都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 每年的维护费至少需投入10多万元。如果有这样的财力,又需要购买,当然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图书馆是难以承受的。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一些馆在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状况下,开发出100多个集成系统,不少是低水平的重复。 在经过了“适者生存”的竞争以后,现在应集中支持一些比较成熟的系统推广使用,并在使用中提高,使其达到国际水平,才是符合国情之路。
其次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建立地区性的图书馆网络,实现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和联机检索。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系统。网络化的重要问题是标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网络化。数据不能共享,建设网络也没有意义。广东的几个集成系统几乎同时进行研制,功能大体相同,但采取了不同的数据格式,由于数据不能共用,无法实现联网。现在一些馆一方面在努力推广自己的系统,扩建自己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又在给今后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造成障碍,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再次是要重视数据库的建设。所谓数据库是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只有当信息与知识以数据库的形式出现时,才能形成规模,发挥效益。要正确处理“路、车、货”的关系,所谓“路”,就是通讯线路,所谓“车”,就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货”就是数据库。如果路建好了没有车在路上跑,是极大的浪费,有车跑还要看车上装的是什么货。从因特网目前情况看,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许多是有价值的信息。但相对来说,知识信息较少,而广告、娱乐、购物、旅游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很多,仅公告牌系统服务就有数千种之多,这种服务很赚钱。甚至一些色情和暴力的东西也奔涌在互联网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图书馆界参与较晚,提供知识信息不多。我国一直都是重硬件轻软件忽视数据库,已经造成被动,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最近国家教委以清华大学为中心,建立了国家教育科研网,后来发现网络上跑的车不多,现在又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要求各校图书馆建设数据库输送到网络上,这是明智的举措。图书馆是人类知识宝库,应该在提供知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图书馆利用网络不只是“取”,更重要的是“供”。图书馆应该积极建设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加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把自己有特色的文献资源输送到网络上。国外已经形成数据库产业,我们形成规模的数据库很少,所以加速建设数据库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方面。
2 关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是国家投资的,国家的财富是社会大众创造的,图书馆理应为社会大众服务,国外叫为纳税人服务,我们叫为人民服务,这个道理大家都承认。但是,图书馆服务却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提倡“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呼声在我国图书馆界比较强烈,不少图书馆工作者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但从整体看,我国图书馆界还没有完全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观念,对谁是主人、藏与用、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方便自己还是方便读者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离“满腔热情”和“千方百计”的要求还相差较远。有些图书馆员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认为读者是来求我的,对读者摆出“主人”的架势,甚至刁难。有的同志对读者有一种“厌烦感”,似乎读者越少越好,不来更好。有些图书馆的一些规章制度不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利用馆藏,而是为了方便自己,甚至卡读者,某些条文生硬粗鲁,使人难以忍受……。
这些作为影响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形象,也违背了图书馆的根本宗旨。为什么会产生图书馆?就是因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生产了大量知识,产生了文献,为了保存和交流记录在文献上的知识,就产生了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就是将知识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贮存到传播的过程。图书馆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与人类的知识活动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人类的知识活动包含三个环节: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和知识利用。而知识交流是联系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的纽带,知识交流的目的在于知识共享。任何知识最初只是“私人知识”,不通过传播输送到社会上就不能转化为“共享知识”,只有通过传播,使其在社会上流传和应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正是担负这种使命的一种社会组织,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本身创造知识,也不是自身利用知识,其根本任务是把知识与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起到知识交流的中介作用,成为社会知识生产和社会知识利用的桥梁。把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是图书馆学基本的哲学思想。“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是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也就是为人找到需要的书,为书找到需要的人。当然这里所讲的书,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也包括网上的资源,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过去图书馆工作的重点是放在文献的收集、整理、贮存等方面的技术加工上,对读者的服务重视不够。现代社会文献品种和数量剧增,人们面临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不知所措,出现了所谓“信息爆炸”与“知识饥渴”的矛盾,即我们被信息所淹没,但却找不到所需要的知识。这是社会需求和图书馆管理水平的矛盾在新的条件下的反映。图书馆只有加强服务才能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工作者可以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读者的服务上。所以,许多图书馆都是努力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并满腔热情、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工作。良好的服务能造成人们对图书馆的依赖。美国的一位图书馆学家做过一次调查,回答“遇到问题首先想到去图书馆寻找解决办法”的占被调查者的19%,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数据。而在我国,不知道图书馆为何物者也大有人在。据《经济学家》周刊1998年9月12日报道, 美国图书馆协会委托盖洛普民意测验研究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2/3的美国人拥有图书馆的借书证,1997年有64%的美国人至少去过一次图书馆,1/10 人的至少去过25次。他们到图书馆做什么呢?50%以上的人去看报纸或查阅资料,20%的人去上因特网,20%的人使用计算机。81%的人是为了到图书馆借书。1994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为6.246亿册, 总流通量为15亿册,流通率为233%,全国人均借阅量为3册。我国公共图书馆1995年总藏量为3.285亿册,总流通量为1.1814亿册,流通率为26%, 全国人均借书不足0.1册。这些数据说明了我们在服务方面的差距。 图书馆工作本身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作为社会知识交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将知识传播到知识利用活动之中,通过自己的工作,加速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图书馆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事业,其根本原因是图书馆工作的本质属性是知识性、中介性和社会性。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加工、贮存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知识的传播,只有传播才能交流,只有交流才能体现它的中介性和社会性。因此,我们必须搞好服务工作,努力开发信息资源。现在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作用主要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不是在于馆藏的数量和馆舍的规模。列宁早就说过:值得公共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珍本,而在于使图书在人民中间流传,吸引了多少读者,如何迅速满足读者要求。我们常说,领导对图书馆不重视,社会对图书馆不理解,这是问题的一面,但另一面倒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对社会做了些什么,有多大的贡献?我们只有用良好的服务才能造成社会对图书馆的依赖,从社会的依赖引起社会的重视,从社会的重视促进事业的发展。我认为,在目前树立真诚的为读者服务的观念,比期盼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要重要。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艰苦条件下也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否则,条件再好也可能一事无成。
3 关于图书馆合作
图书馆合作是我国图书馆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图书馆合作是近代图书馆的产物,开始是在手工条件下进行的。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各种数据高密度存储和远距离传输,使图书馆的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合作建设馆藏、合作编目、馆际互借和文献检索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满足社会的所有需求,必须进行馆际合作。对此,从理论上说,大家是认同的,但实际上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以文献资源建设为例,目前我国没有建立社会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机制,而是各馆独自进行本馆的馆藏建设。目前,各类型图书馆都面临书价上涨和经费不足而导致的书刊资料入藏量大幅度下降的困境。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以每年减少100 万册的速度下降,国家科委信息司管辖的文献信息机构的文献入藏量1994年比1986年下降了80%,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入藏量也在大幅度下降。这种状况连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也不能幸免。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加强合作,用有限的经费购买更多的品种,走共同建设、共同使用的道路。奇怪的是重复建设现象相当严重。以北京地区为例,在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北京大学图书馆外文原版期刊为1200种,其中418 种与北京图书馆重复,约占1/3;清华大学图书馆400 多种外文期刊中与北京图书馆重复的219种,约占1/2;科学院图书馆900多种外文期刊,与北京图书馆重复的有643种,达到2/3,这种情况各地都有。 典型的例子是前一阶段争相购买《四库全书》影印本,全国各图书馆究竟买了多少不得而知,仅哈尔滨一市就有12套,经费达到88万元。天津购进12套,耗费100 多万元,其中包括市政府资料室,市农业银行资料室等基层单位。有一些县馆为了买《四库全书》,千方百计争取特批经费。从使用的角度看,这样大型昂贵的图书,在一个城市有1~2部也就够了,但在一些人看来,有了一套《四库全书》就有了镇库之宝,至于有多少人用是无所谓的。这说明封建藏书楼的思想在我国图书馆界还有较深的影响,也说明资源共享的意识是多么的淡薄。现在购买光盘也是各自为政,结果是一些品种你买我也买,而有些品种大家都不买。
如此简单的道理,图书馆界的领导者们是懂得的,但为什么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呢?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从体制上说,我国各类型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图书馆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相应的规范,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给图书馆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造成困难。
其次,从观念上说,我国图书馆界受“小农经济”和“封建藏书楼”思想影响较深,习惯于闭关自守,讲求“自给自足,无求于人”,盲目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对资源共享的意识较差。
其三,从实践上说,由于开展合作的机会不多,协作水平低,人们没有领略到资源共享的好处,对合作不放心,害怕合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丧失本身的利益,对合作缺乏信心,从而存在许多顾虑。
从长远看,如果我国图书馆界不从“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希望。因此,必须加强合作,建设图书馆网络,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在这方面有许多事情要做。
首先要加强宣传。要用分散存在的弊病和合作成功的实例使人们改变观念,使之产生合作的愿望。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开始时条件可能不够完善,规模也不大,关键是迈出第一步,以后不断扩大和完善,如果没有开始的实践,就不可能有今后的发展,所以迈出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一般需设置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的规划和协调,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其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还要成立技术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负责网络的技术与标准问题,用户委员会对网络的工作进行监督与咨询。参加管理机构的人员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再次是建立健全的机制。由于网络成员众多,涉及面广,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各方的利益需要协调,网络的正常运转不能仅靠良好的愿望,要有健全的机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在建立机制时,有几条原则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是目标一致原则。所有成员都应有合作的愿望,为了共同的目标参加网络,为共同的事业作出贡献,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差异和产生的冲突通过友好协商加以解决,始终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是平等互利原则。不论规模大小,层次高低,所有成员在网络中都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既承担责任又享受权利,要使每个成员的合理利益得到满足,从而积极参加网络的活动,增强网络的凝聚力。
第三是遵守规范原则。网络应该制定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的标准,这是网络顺利开展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网络化。
第四是综合协调原则。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处理各个要素的关系时,不能顾此失彼,要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只有这样,资源共享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当然,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去解决。在图书馆合作问题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具备一定条件后先干起来,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不迈出去就会永远处于原地。《光明日报》1998年11月6日发表了一条消息,说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还说此项合作,将为全国图书馆与教育科研单位资源共享起到示范作用。并说这一合作是在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促成的,说明高层领导关注这个问题。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图书馆合作的成果会遍布祖国大地。
4 关于图书馆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管理属经验管理范畴。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工作程序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管理也应随之变革。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浪潮遍布祖国大地,面对改革所带来的震撼与希望,图书馆员的思想纷繁复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图书馆管理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建立管理机构、颁布行政法规、进行评估和表彰、试行馆长负责制、实行岗位责任制、试行目标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开展有偿服务等。
2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从整体上看,管理水平较低,与实际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重大的和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触及。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事业的发展,需要在以下一些重大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改革。
(1)要以人为本。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列宁说,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这句话揭示了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人干的,事业的兴衰,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明确地、坚定地抓住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核心,把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根本性工作。在这方面,实践中问题不少,理论研究也很薄弱,加强对人的研究和管理是形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图书馆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2)要以法治馆。图书馆法在图书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中,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法律是国家对图书馆各种规范的总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管理图书馆的依据和指导方向。它保障人民享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对图书馆履行职能提供保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图书馆法,只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条例,这些条例虽然曾起到积极作用,但它们毕竟不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因而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就当前情况看,中国图书馆管理在许多方面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依法治馆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指导思想,从“人治”走向“法治”是我国图书馆管理的重要课题。
(3)要健全机制。从管理角度看,所谓机制是建立一定的制度, 按照一定程序处理各种事务,防止个人随心所欲,而把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图书馆管理的许多弊端,就在于没有健全的机制。目前急需建立的机制有:
人员管理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机制,让人在公平的环境里竞争,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表现自己,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工作人员队伍。
激励机制:人的行为是某种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是可以激发的。我国图书馆界比较重视各种行政事务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激励,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必须建立激励的机制,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竞争机制:传统观念认为,平静是图书馆的一大优势,但过于平静会使图书馆失去活力。只有建立竞争机制,才能给图书馆造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环境,有利于优秀个人和群体脱颖而出,有利于事业不断前进。在竞争时应该坚持平等、公开和整体原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还有前面已经谈到的合作机制,这里就不多说了。
(4)改革体制。现在我国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有不少弊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实行“中央统一指导,地方宏观调控,图书馆具体管理”的体制较好。中央在全国性的立法和方针政策上给予指导,宏观管理的任务交给地方政府。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各省市的差异较大,而且人权和财权在地方,地方政府建立统一的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各类型的图书馆进行宏观管理,主要是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但不干预图书馆的具体事务。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应实行馆长负责制,让其在法规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受干扰,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履行职能和事业的发展上。
(来稿时间:1998—12—01。)
编发者:李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