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牙周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肖玉英

心理干预在牙周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肖玉英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口腔科 四川 甘孜州 6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牙周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2例我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牙周病治疗,并于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相应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加施心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45%,较对照组的81.82%明显更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牙周病患者,于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利改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信任,从而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关键词】心理干预;牙周病;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254-01

牙周病会引起牙齿松动、牙齿缺损等情况,不但会影响患者口腔外部美观,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消化功能,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牙周病属慢性感染性疾病,牙齿内牙菌斑会产生微生物,从而造成传染现象[1]。在治疗期间给予牙周病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显得尤其重要。为探讨心理干预在牙周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132例牙周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2例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牙周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知晓本文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其他口腔疾病、精神障碍、存在严重系统性疾病、妊娠及哺乳期等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18~64岁,平均(40.2±3.5)岁;牙周炎26例,牙龈炎40例。观察组男36例,女30例;年龄20~65岁,平均(40.5±3.1)岁;牙周炎28例,牙龈炎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告知患者清洗口腔的目的和重要性、口腔护理、检查指导、每日口腔清理等;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施心理干预,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图文结合等等方式为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等,一方面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消除患者疑虑,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使患者能形成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以尽量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2)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柔和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倾听患者内心想法,尽量满中患者合理护理需求,以舒解其抑郁心理;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注意尊重患者人格,保护患者隐私,以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操作前给予患者必要的解释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

(3)解答患者疑问:针对患者疑问要耐心解答,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避免专业术语,以免患者妄自揣测,产生不良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焦虑程度进行评分,以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分,每个评价表包括20个项目,得分20~80分,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患者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价,总分100分,以百分制划分等级:86~100分判定为非常满意,70~85分判定为基本满意,低于70分判定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并利用t和χ2进行检验,若P<0.05,表明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4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81.82%,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病主因患者口腔含大量致病菌而导致口腔发生感染,临床症状主为牙龈出现炎性感染、渗血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牙齿脱落,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2]。现牙周病虽可得到良好治疗,但受经济、社会、医疗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患者于治疗期间极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利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关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出现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担心治疗过程当中会产生较大疼痛,如注射器、牙钻、环境、医生等[3],同时患者还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主要原因在于当患者出现牙周病时,牙齿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影响其正常生活,因此其焦虑于尽早治疗,希望能够于短时间内完成治疗,但同时又担心治疗效果而伴抑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行为,致患者出现躲避、抗拒、害怕治疗等现象,使得治疗无法顺利进行,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为此,对牙周病患者行心理干预具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牙周病患者,于治疗过程当中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利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值得在临床护理当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白培培,郭丽,冯翠萍.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7,(11):41+43.

[2]张旭,刘振农,杨凤莲.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06):96-97.

[3]吕冬.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14):41-42.

论文作者:肖玉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在牙周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肖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