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怡)
在医院有这样一个科室:永远冲锋在救死扶伤第一线,天天上演着与死神的殊死较量,永远有着无可预知的忙碌和残酷,较之其他科室的工作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科室就是重症急诊科,这里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意外伤害、中毒、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各种各样的病人,是医院病情最危急、形势最严峻、气氛最紧张、压力最大的地方。
今天我们的采访对象,就是冲锋在重症急诊科一线的著名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的副主任医师杨赓。他几十年工作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第一线,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都无私奉献给了卫生事业,奉献给了患者……
急诊科医务人员既要多面手,又要百事通。在急诊岗位上坚守了23年的杨赓,已成为医院急救一线工作中年限最长的“急救老兵”。他说,他愿意为病人一辈子守着这个关口。作为急诊危重症中心的副主任医师,杨赓是北京安贞医院急救中心的骨干之一,每次遇到重特大医疗突发事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科室现场,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救护,制定救护措施,协助院领导做好医疗救护现场的协调指挥工作。
“急救车送来的大都是命悬一线的病人,生死就在一瞬间。病人往往言语困难,只能凭我们肉眼所见,看到的仅是表面症状,我们必须通过表象,抽丝剥茧。有时留给医生真的只有10秒、20秒的思考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要理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初步诊断,然后进行应急处理。每一次,我们面无表情,其实内心早已风起云涌,但又必须冷静。”杨赓准确概括出急诊室医生的群体特征,“急诊医生,知识越全面越好,比如说,我是主治内科的,但也要具备过硬的外科知识。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各种千奇百怪的病情作出大致判断。”
急诊的工作是24小时乘365天,没有一天能停得下来。20多年来,杨赓在每天的会诊和门诊时可以接诊至少20余名病人,其中包括众多不知病因的危重患者,先后成功抢救心脑血管急症、心肺脑复苏、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多发创伤和各种中毒等危重患者数千名。20多年的除夕夜,他几乎都是在急诊室度过的,没有陪家人好好过一次年,但却挽救了无数病患的生命。
在繁重的临床工作压力下,杨医生依然笔耕不辍,夜以继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坚持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我。近些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3篇专业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了《急救医学高级模拟培训教程》、《灾难医学救援知识与技术》两部急诊医学领域的权威著作,这些专业书籍对于提升我国的医学急救与救援能力、促进我国医学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妙手回春的医术和有口皆碑的医德,让杨赓在急救一线的辛勤努力得到了充分地肯定,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急诊重症研究专家,相继获聘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委员、北京市急诊危重症中心专家、《健康世界》杂志审稿专家及北京市丰台区、朝阳区“健康讲师团”专家组成员。但他坦言,自己还是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杨医生。他深情的热爱着这份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23年如一日,日日夜夜坚守着岗位。
急诊科里的脚步永远是步履匆匆。在与杨赓医生接触的短暂时间里,记者亲眼目睹了他在这个平凡而又重要的岗位上,用细心、耐心、爱心,步履匆忙地在和时间赛跑,对任何一名患者都不轻言放弃。作为科主任,杨赓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施展着精湛的医术与死神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赢得了患者的尊敬和称赞。急诊科的故事每天都在进行,愿这里的故事少一些叹息,多一些温馨;少一些悲痛,多一些感动……
论文作者:舒怡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医生论文; 科室论文; 病人论文; 医学论文; 医院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6月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