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16论文_耿娟,张国柱

耿娟 张国柱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 安徽 合肥 230022)

【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从患者情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某院2013年-2014年收集上报的216例ADR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216例ADR 报告中,50 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54.16%;引发ADR 的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94.91%;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 最多,占35.27%;ADR 涉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71.86%。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148-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减少医患纠纷安全的重要手段。我院开展ADR 网络报告以来, ADR监测工作呈较好态势,ADR上报数量正逐年提高。为更好地掌握我院ADR 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选择适宜药品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对2013-2014年我院上报的21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至2014年收集的ADR报告216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上报110例,2014年上报116例。药师上报为51例,其余均为临床科室上报。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1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方便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患者的一般情况

216例ADR报告中,女性109例,占50.46%;男性107例,占49.54%。年龄跨度从4~96岁,发生ADR 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3 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及抗感染药物品种

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的药品分类法,对216份ADR报告所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共分为12大类,涉及的药品品种为83 种,其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 居首位,例数构成比为35.27%,其次为中成药,例数构成比为33.04%,详见表3。从感染药物所涉及品种看,β内酰胺类引发ADR的例数最多,占总数的64.29%;其次是喹诺酮类,详见表4。

3.讨论

3.1ADR与年龄的关系

本次统计的所有ADR病例中,女性109例,占50.46%,男性107例,占49.54%,男女比例基本相当。从年龄结构上看,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这也显示了ADR发生的普遍性,但是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药物反应不同,致使引发ADR的几率不同,本次统计中老年人(≥50岁)占到总人数的54.16%。老年人发生ADR多与自身因素有关,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对药物处置能力及反应性也相应下降,易发生药物蓄积,从而导致ADR发生率高[1]。此外,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常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使得老年人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2]。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开展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工作将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在216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是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4.91%。由于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可迅速达到峰浓度而发挥药理作用,对于急症或重症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临床使用频率较高[3]。但同时注射溶液的微粒、热原、pH 值、渗透压、滴注速度过快;配置后放置时间过长及配药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ADR。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减少静脉给药频率,以避免或减少ADR发生的诱发因素。

3.3 ADR与药物品种的关系

在涉及的83个药物品种中,以抗感染药物为最多,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4]。在抗感染药物中以β内酰胺类发生ADR例数最多,这可能与我院抗感染药物的构成比有一定的关系。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广泛,在临床无指征用药、剂量不当、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合理,疗程选择不当等,均加剧了ADR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其合理使用,避免滥用,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中药制剂引起的ADR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因其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此外中药制剂受制剂工艺限制,无法标准化的控制杂质水平,活性成分稳定性也较差,许多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极易引起ADR。因此,我院应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严格按适应证、按说明书用药,同时使用时应密切注意观察。

3.4 ADR与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从ADR 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瘙痒等,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5]。主要由于其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故上报较多。但ADR表现并不只在体表,很多内在器质性病变容易忽略,如发生在肝、肾等器官的ADR发病较为隐匿,不易察觉,需要较长时间才发现,故上报率极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长期用药患者的ADR监测工作。

4.结论

据报道,住院期间约5%~30%的患者会出现ADR,因此从数量上看,远远不止上报的例数,说明临床科室上报ADR的主动性不够,需要进一步宣传ADR监测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的认识,提高ADR报告的数量与质量,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更加合理的用药。

【参考文献】

[1]江佳,刘俊.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70-72.

[2]江亮,肖律.我院4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12(2):156-158.

[3]静芸芸,孟庆义,赵云.105例静脉滴注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40-242.

[4]周莹,张国柱.我院248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2):306-307.

[5] 陈震,张国柱,李明山等.该院182 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4):458-459.

论文作者:耿娟,张国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  ;  ;  ;  ;  ;  ;  ;  

我院216论文_耿娟,张国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