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论文,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迈入Web2.0世界之时,对新技术向来敏感的图书馆决不会让自己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于是,维基、博客、RSS等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崭露头角,尤其是博客在图书馆消息发布、与读者交流互动等服务中的应用愈显其价值。博客作为一种深度沟通的网络交流方式,一种知识过滤与积累的工具,是否也如同E-mail、BBS、ICQ(IM)一样能够运用于参考咨询工作中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博客概述
1.1 博客的概念和类型
关于博客的定义众说纷纭,在此仅引用网络版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blog(博客)全称为web log(网络日志)或weblog,它是一种个人或集体记录自身行为、思想或信仰的网络出版形式。一些博客主要作为新闻的过滤器,搜集各类在线资源,并附有简短的评论和大量的网络链接,另一些博客则是个人思想的原始记录。除此之外,许多博客还具有评论功能,能够在作者和访问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to blog’是指在博客上发表文章、链接资源的行为。文字是博客中最主要的内容,但图片、声音、视频也是许多博客的重要组成部分。”[1]
博客类型的划分标准有很多。从内容出发可分为以时效性内容为主的博客,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博客和以个人交流为主的博客;以博客的汇聚方式为标准可分为个人博客,群体博客,社区博客;以博客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可分为托管博客,自建独立网站的博客和附属于某一网站的附属博客;从博客的个体层次上也可大致分为默默无闻的草根博客,作为精英类的知识博客,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综合性博客。
1.2 博客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大家普遍认为,最早的博客是浏览器发明者Marc Andreesen开发的Mosaic中的What's New网页。1997年,Jorn Barger在运行他的“Robot Wisdom Weblog”时,第一次使用了“Weblog”这个词。Peter Merholz在1999年发布的一个帖子中把“Weblog”缩写成“blog”,使其成为现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博客因其“四零”特性(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很好地实践了“用户参与网络资源建设”的理念而成为web 2.0时代的宠儿,短短几年博客就迅速占领了主流媒体市场。美国知名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CEO David sifry在他的“2006年10月博客状况”(Stare of the Blogosphere,October 2006)中称,世界上大约已有5700万个博客,这个数量每隔230天就会翻一番,平均每天就有十万个新增博客。[2]
2 博客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图书馆员KatieDunnebaek曾说过:“一个博客就是一个图书馆。”[3]这种说法不免有些夸张,但她所列举的理由也并不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博客与图书馆都是知识的贮存地;博客与图书馆都具有收集整理知识的功能;博客与图书馆都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正因为博客与图书馆有如此之多的共通处,才使其在短短几年内受到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
2.1 博客在国外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美国图书馆员Jenny Levine在1995年创建的名为du Jour的博客被认为是最早的图书馆馆员博客。时至今日,欧美国家类似这样的图书馆人博客已经很难用确切的数字来统计了。目前,国外的图书馆主要利用博客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作为读者与馆员、馆员与馆员,甚至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工具,以及利用博客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开展阅读辅导和读书俱乐部等更为深层次的服务。“the blogging libraries wiki”中搜集了世界各国各类图书馆博客站点700多个,libdex中的library weblogs按国别列出了350多个图书馆博客站点,open directory project中也提供了335个图书馆博客站点的链接。这些数据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还不足以说明博客在国外图书馆领域应用的现状。
2.2 博客在国内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我国图书馆界对博客关注的时间并不长,但众多的图书馆学人已经纷纷投入了写博客的大潮。厦门大学网络图苑的图林博客集中搜集了122个我国图书馆学人的博客,这些专业博客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2004年,网络图苑和北京雷速公司的e线图情率先成为我国图书馆界提供博客托管服务的网站。同年,以网络图苑为依托的大学图书馆学报博客建立,成为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学术期刊博客。而博客运用于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在这方面,厦门大学图书馆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它除了拥有网络图苑这样的博客托管网站外,还把它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图书馆编目工作、馆员的工作交流搬上了博客的平台,首开国内图书馆设立博客站点的先河。
3 博客与参考咨询工作
博客在图书馆领域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图书馆核心服务之一的参考咨询工作是否也可以乘此浪之势呢?答案是肯定的。参考咨询本身就是一种馆员与用户交流的互动过程,馆员要及时准确地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尽快为其提供帮助。回顾历史,任何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都会被参考咨询服务所利用,从传统的电话到网络时代的电子邮件、BBS以及各种即时聊天软件,而博客作为继这三者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样能够充实和改善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
3.1 现有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手段的不足及博客的优势
FAQ(常见问题解答)、电子邮件、表单、BBS、各种即时聊天软件已经普遍应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中,相对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来说他们确实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FAQ只能解决常规性问题,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和表单在用户向咨询馆员澄清问题的交互中缺乏即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题解答的效率;实时咨询中,软件成本较高,问答的同步性使咨询馆员缺乏对答案的深度挖掘和有序组织,它和电子邮件一样多用于一对一的交流,个性较强、缺乏共享;相反,BBS的公共性过强,缺乏约束力,它和电子邮件一样都无法对问题进行自动分类管理,给后期整理和回溯查找带来一定困难。
相比较而言,博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简单易用、成本低廉。博客的低技术门槛、零进入壁垒使图书馆网页的建设不再只是少数几个技术人员的责任,普通的图书馆员也可以共同建设和维护图书馆的博客站点。而且无论是申请一个博客空间还是在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博客软件费用都是低廉的。(2)互动性强,交流方式更深入。博客的链接、评论、RSS(信息聚合)、TrackBack(引用通告)等功能使人们能够在一个或多个博客上就某个共同话题形成一个交流网,同时也便于对交流进行规范和管理,这是有别于BBS上言论的过分主观和随意的。(3)对知识进行过滤与积累。充当信息的“过滤器”和“指南针”是博客最大的功用。博客们(Bloggers)通过大脑筛选萃取并链接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博客上发布的信息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并有自己的分类目录;博客为聚集的知识内容提供了一个永久归档,便于管理和回溯。这些特性决定了博客既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又是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
博客的这些优势完全可以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所利用,无怪乎Jeffrey Pomerantz和Frederic Stutzman说道:“博客与参考咨询服务有着天生的共通性。”[4]
3.2 博客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的应用
在此,笔者必须首先说一下博客中经常使用到的RSS和TrackBack技术。正是这两种技术才使博客中的许多功能和优势得以实现。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基于XML格式的信息聚合技术,是站点与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信息发布和传递方式。简单来说,当一个博客嵌入一个RSS Feed之后,用户通过订阅这个RSS Feed就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中随时看到这个博客更新的内容,而不必去访问这个博客。TrackBack被称为“引用地址通告”,提供该种功能的博客会给每篇博文一个TrackBack地址,它的作用在于当你要对某篇博文做出评论时,可以将评论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并添加被评文章的TrackBack地址,你的评论就会同时显示在被评文章的博客上。
3.2.1 博客在合作参考咨询中的应用
“从格林时代开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就几乎没有发生改变”。[5]显然,无论是在传统的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中,还是在网络时代的虚拟参考咨询中,改变的只是工具,“一个馆员‘面对’一个用户”的咨询模式从来就没有发生变化。即使是合作参考咨询,也只是在多馆合作的基础上分担咨询任务和工作时间,具体解答一个问题时还是落在了某一个馆员身上。在这种模式下,馆员如果碰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可能就会“石沉大海”,即便是作出了回答,答案也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毕竟任何一个参考馆员都不可能完整地解答所有遇到的问题。
其实“集思广益”、“多对一”的咨询服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新浪爱问,百度知道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博客同样能为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一个“多对一”的平台。我们可以设想,合作参考咨询的每一个成员馆都有各自的博客参考咨询平台,每一个参考馆员对所有成员馆参考咨询博客的RSS Feed进行订阅。当用户登陆某个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博客提出问题时,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一个帖子(post)使每个参考馆员通过自己的RSS阅读器都能看到,而不必去一一访问各个成员馆的博客。参考馆员不再像从前那样等待系统分配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回答作为评论(comment)跟在问题的后面。参考馆员同样可以通过RSS阅读器随时关注其他馆员对这个问题做出的答复,以便更改和补充自己的答案。这样,问题和所有的答复紧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entry),答复越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越接近完善。博客为每一个“话题”都提供了一个永久链接(permalink),这个链接不会因为博客网址的改变或消失而变化,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检索得到。对于那些无人解答的难题可以经整理后发布在专门的博客上,像Stumpers网站那样,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来解答这些问题。
利用博客和RSS进行“多对一”模式的参考咨询的典型例子是Syracuse信息机构开发的StoryStarters服务。在这个服务中,博客系统为用户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嵌入一个RSS Feed以便对所有的答复进行跟踪,专家们在RSS阅读器中看到问题后在各自的博客上对问题作出答复,并利用TrackBack功能将答复同时发表到StoryStarters站点上,这样就实现了多个专家回答同一个问题的模式。目前,还有一种名为Lyceum的免费开放资源软件可以生成并管理多个博客站点。这个系统中的博客每发布一个新帖都会被添加到Lyceum数据库中,并为它生成一个RSS Feed,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订阅Lyceum系统中任意博客的任意帖子。Jeffrey Pomerantz和Frederic Stutzman建议将这种软件引入到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来。
3.2.2 博客在参考馆员交流、进行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是最能体现馆员隐性知识资源的地方。参考馆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查找信息的能力和认知读者的能力。图书馆应该鼓励参考馆员相互交流经验技能,并在整理加工后使之系统化以实现知识共享。博客本质上作为一种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工具,为参考馆员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模式实现这种基于博客平台的参考馆员的知识管理。
一种模式是建立一个基于图书馆内部网的参考馆员交流博客,由所有参考馆员共同建设和维护。这个博客只用于馆员内部交流,其访问权限设置在图书馆的IP范围内,所有馆员都能浏览,但只有参考馆员拥有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在这个博客上发贴和评论。任何一个参考馆员都可以在这个博客上记录日常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可以是新发现的参考信息源、个人认为有效的检索方法、与用户交流的技巧,或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等等。工作中遇到特殊问题所引发的思考,解答某些争议问题时产生的疑问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出来。其他参考馆员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学习他人的经验。同时,可以由一名专门的参考馆员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博客的标签(tag)、分类目录(categories)、文档永久链接(permalink)、检索(search)等功能都可以使这项工作轻而易举地完成,日积月累必然会形成一个可回溯的知识库。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的EMU Reference Desk:Notes & Oueries,密歇根州立大学的The Reference desk,田纳西中部州立大学的For Future Reference都是类似这样的参考馆员共建的博客。
另一种模式是每个参考馆员都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而博客上的链接能将所有参考馆员的博客联系起来,通过RSS和TrackBack功能保持各参考馆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信息灵通,从而形成一个参考咨询部门的博客社群。这种博客相当于参考馆员的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咨询过程、工作总结,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同样也可以包括各种难题和疑惑。由于这种博客是对外开放的,学科参考馆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信息导航的工具,搜集大量本学科领域内的信息资源,发挥博客“以链接为武器”的特点,使博客成为一种新型的信息门户。学科馆员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就本学科问题与用户交流,解答用户问题,甚至可以在博客上为主要用户建立档案,记录其职业、兴趣、咨询历史等等,以便挖掘他们潜在的信息需求。
3.2.3 博客是参考咨询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信息源
无论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场所,还是博客们在身体力行中实践着“用户参与”的理念,都肯定了博客本身内含的信息价值。
首先是其新闻价值和情报价值。因为更新频繁,博客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新闻发布机”。博客上的报道曾引发美国一系列的政治风波。“9.11”事件后,博客上大量对恐怖袭击的描述、照片和录像成为主流媒体的新闻来源。美国两党竞选中,博客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各大公司企业开始利用博客宣传自己的新产品,同时这些博客也成为竞争对手关注的焦点。其次是博客在专业学科领域中的价值。知识博客(K Blog)既是指一种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新思维,又是指具体建立在知识生产、搜集、加工、链接、传播、共享基础上的博客。这种博客的作者往往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学者,他们在博客上就自己学科专业中的某些问题发表学术见解,提供同行交流,并致力于搜集本学科领域内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组织整理供同行共享。有人称这种博客为“人工搜索引擎”和“专家过滤器”。[6]
国外编目领域的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把某些博客纳入图书馆OPAC系统。这些学者认为,大部分博客中的文档都按时间倒序排列,有连续的编号并可能无限延续下去,这与连续出版物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提取博客这种可著录的特性对其进行编目,OCLC的Worldcat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可见,博客中包含的信息价值已经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对于参考咨询工作而言,博客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信息源。
参考馆员应该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随时关注同行专家或工作者的博客,即时跟进学界业界的最新动态和焦点话题,了解知名学者的思想理念和最新研究领域。把浏览博客当作一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作为一种保持信息灵通和拓宽专业视野的途径。
参考馆员在为用户查找信息时理应重视博客这种资源,尤其是知识博客,里面包含了大量学科专业信息。笔者曾做过一个博客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文献调查,很多重要的数据和文章都来自于图书馆界的博客。当然,要把博客作为信息源就必须了解各个专业领域内的博客,图书馆在信息导航工作中搜集和组织各类博客,既方便了参考馆员也方便了用户。针对各种专业博客,可以建立一个博客信息门户,主要由学科馆员负责搜集各自学科领域内的博客站点,也可以由读者推荐,并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请他们对搜集来的博客作出评价,经参考馆员组织整理后形成一种新型的知识博客门户,让不同领域的爱好者能够随时关注他们感兴趣的博客。
4 结语
任何技术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博客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的应用同样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博客是一种相对开放的信息平台,用户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咨询问题在博客上公示于众?博客只是众多网络交流工具中的一种,如何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让每个参考馆员都勤于并且乐于在博客上交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博客作为网络上的一种非正式出版物,其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来源也是值得探究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回避这些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博客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已经实现或是存在的潜在的价值:博客有可能使“多对一”的咨询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博客能够把参考馆员的个人知识变成集体知识,博客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价值的同时成为参考咨询服务中的一种重要资源。诚如Jeffrey Pomerantz和Frederic Stutzman所说:“所有的问题应该交给时间来解决,只有博客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参考咨询工作中,它所产生的优劣才得以显现。”[4]笔者对此也抱有同样的期待。
收稿日期:2007-06-01
引用文献
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blog.[2007-01-03].http://search.eb.com/eb/article-9404269
2 David Sifry.State of the Blogosphere,October 2006[2007-01-06].http://www.sifry.com/alerts/archives/000443.html
3 Katie Dunneback.Weblogs as Libraries.[2006-12-02].http://www.Geocities.com/young-librarian/articles/dunneback/bloglibessay.html
4 Jeffrey Pomerantz,Frederic Stutzman.Collaborative reference work in the blogosphere.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6,34(2):211
5 Jeffrey Pomerantz.Collaboration as the Norm in Reference Work.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2006,6(1):45
6 燕辉.知识管理与知识博客的差异探析.情报资料工作,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