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外企上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企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企上市被部分业界人士看好,甚至有人认为将因此激活中国股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以及培育规范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其实,在促进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崇洋媚外“大可不必,投资外企股同样有风险,外企上市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看待外企上市也要防止陷入误区:一是投资外企上市公司风险低,盈利更有保障。其实,投资任何上市公司都是有风险的,在华上市的外企虽然质量较高,但并不等于这些外企没有投资风险。松下电器、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外大公司均出现亏损,说明外商投资的企业也不能保证股东只赚不赔。另外,上年度,除索尼公司外,其他日本家电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据称,目前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自报亏损额高达1200亿元,其中有六成公司自称亏损。二是外企上市往往更多考虑形象宣传。上市提高了外企自身品牌在华的影响力,但上市不是做广告宣传,首先还是出于融资的目的。三是外企财务报表可靠,不会侵犯中小股东权益。事实上,外企的财务报表同样有失真的可能。在去年的一个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揭露外企经常采用转移价格的方法逃避在华税收。若这种把利润截留在中国境外的违规行为出现在上市外企中,势必导致财务报表的失真。
我国证券市场过去更多地肩负为国有企业改制、融资、脱困服务的重任,现在打破所有制界限,取消发行审核制,平等引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乃至外资企业,是证券市场成熟度提高的表现。然而,对待外企上市不应从拒之门外,走向给予“超国民待遇”的另一面。证券市场的功能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应该在严把上市审核关的前提下,使真正质量优秀的公司进入市场。
外企上市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力,确保不拖累二级市场发展。而现在主板市场可能出现负担过重的问题,一方面,创业板迟迟不露面,许多原来拟上创业板的企业开始转向争取主板上市;另一方面,中国移动等已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又积极寻求发行中国预托凭证。各路企业都希望到国内资本市场上“解渴”,满足其对直接融资的需求。但问题恰恰在于二级市场尚未否极泰来,主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已出现萎缩。
投资者应该信赖即将在华上市的外企,但绝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在二级市场上,不能过度地把在华上市的外企股当作概念炒作,外企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挖掘仍需要立足于基本面。同样的道理,在华上市的外企也可能出现违规行为。尤其是文件规定上市发行股票的外企只需要外资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意味着有一些中资成份更多的外企股上市。应该说,对任何类型的上市外企都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