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边缘竞争理论看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边缘论文,竞争论文,理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西方的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几乎是同时问世,它们的地域不同:一个是东方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中国,一个是西方最大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着眼点不同:一个是着眼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个是着眼于一个个具体的企业发展,即一个着眼于宏观经济的领域,一个着眼于微观经济领域。提出理论的主体不同,一位是一生波澜壮阔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位是致力于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不确定性市场管理以及快速变革市场的管理的知名专家、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博士肖纳L·布朗女士。但是他们的战略理论的精神实质却有着惊人的一致,由于肖纳L·布朗战略竞争理论叫边缘竞争理论,因此笔者认为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中国式的边缘竞争理论。
一、边缘竞争理论的特色与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征相吻合
边缘竞争战略是一种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战略,它甚至还常常是低效率的战略,但是在变革的市场环境下它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它突出的特征是不确定性、低效率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多样性[1],而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具有这些特征。
(一)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寓意着不确定性的思想
“边缘竞争方法的前提是:(1)企业所处的行业是高速变革的;(2)变革是不可以预测的。”[2]边缘竞争理论中的不确定是指未来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那些精细的细节是绝不可能准确了解的。边缘竞争战略更像是在实施一些措施,并观察它们的具体效果,再从中挑选出那些看起来卓有成效的措施继续执行。尽管过去和未来都很重要,但是它主要考虑现在的市场情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宏观环境符合边缘竞争方法的前提情况:即世界瞬息万变,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都谋求本国的国家利益,但是采取的方式、手段因各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不同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显得丰富多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较少,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走的道路却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发展的途径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怎样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等待、依靠、观望、照搬别国模式、主观臆断想出一条对策,显然都不可行。对此,邓小平主张以“试”和“闯”等不确定性的策略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含有不确定性的边缘竞争战略思想的指导,才开创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邓小平“南方谈话”里可以看出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3]
(二)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对客观世界的不可控性
边缘竞争理论中的不可控性并不是指来自高级执行官的命令或是不可更改的计划,而是说,高速变革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任何个人能力都不可能发挥有效控制,正如一个交响乐团不可能演奏所有交响乐章一样。此外,企业内部总有一些人愿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这也是不可控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对此,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也隐含了这一特征。他曾经说过:“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4]
(三)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看似低效率,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战略
短期来讲,没有必要考虑边缘竞争战略的效果。它极有可能使企业冒冒失失地进入一个错误的市场,不断地犯错,然后回到原地继续尝试,最后找到正确的方向。边缘竞争总是与重复,尝试、得不到合适的结果、不断犯错有关。有时候,它甚至让人觉得是在“瞎胡闹”。同时,边缘竞争战略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使企业成为市场上最有效率的企业或是最赚钱的企业,它也不意味着任何的“安分守己”。相反,边缘竞争将利用变革的时机,彻底改造企业的业务,以谋求企业的发展,并在将来带来丰厚的利润。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具有类似的特征。他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代表团时指出:“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5]
(四)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处处展现出前瞻性
边缘竞争不是消极地观察市场上的变革,也不是坐视竞争对手在自己采取动作之前的抢先行动。边缘竞争提倡尽可能早地预测到变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领导变革。对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言,前瞻性是最显著的特征。邓小平对我国发展的设计都是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如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1979年11月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月提出了20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80年4月提出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5年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86年提出了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1992年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抢抓机遇,发展自己等等。
(五)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反映出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连续性
边缘竞争是一组连续的行动,而不是一些分散的措施,它是一些反复进行的,坚持不懈的行动。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6]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为什么这些方针政策不能变呢?因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一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
(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表明了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复合多样性
边缘竞争战略还是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不同规模、不同风险程度的变革行动。因此,成功的边缘竞争战略并不是某个战略,某种竞争力或是某一次惊人的举措,面是一系列强有力的,多种多样的战略的总和。边缘竞争将涉及到多次的行动,其中一些将被证明是很明智的,而另外一些则属于效果良好的,最后有一部分将是失败的。现在再比较一下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7]早在1988年6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梅斯内尔时谈话说:“中国正在深化改革,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有恰当的决策。我总是鼓励我们的同志更大胆一些。关键是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决心要坚定,步骤要稳妥,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第二条就是要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当然太低了也不行。”[8]
二、邓小平科学而又艺术性地解决了如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问题
前面的提到的三种战略思想即五种力量、核心竞争力、博奕理论主要是偏重如何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可它忽略了战略的另一半即如何实现战略目标。而边缘竞争战略理论认为战略是公司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形式,进行改革,并与该组织结构相适应采取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的一种必然结果。换句话说,边缘竞争方法将综合战略方法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不断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半固定式战略是边缘竞争战略方法与所谓传统的战略方法最主要的区别。边缘竞争战略方法通过无序边缘平衡、时间边缘平衡和时间节奏来实现组织的既定战略目标。邓小平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现也体现了边缘竞争战略第二方面的思想。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及实现战略的思想有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发展为目的,改革为动力,稳定为前提。这决定了中国各方面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即变中求稳,稳中求变的改革。它更注重无序边缘平衡、时间边缘平衡和时间节奏。
(一)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驾轻就熟地运用着无序边缘平衡的思想
无序边缘平衡被西方学者描述为“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自然状态,它是井然有序的组织结构与变化频繁的组织结构之间一种努力折衷的结果”[9]。它被西方经济管理专家誉为在多变的环境中,企业实现其目标的有效的组织模式和思想。邓小平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里体现这一思想是“变”与“不变”。先看不变方面:“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10]关于“变”的思想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1],“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12]。“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3]“发展才是硬道理。”[14]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国两制’就是大变”[15]。
(二)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注重时间边缘平衡
制定变革战略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不同时间区域的问题。成功的变革战略应该是这样,吸取以往的经验,主要关注于当前的发展状态,同时放眼未来。归纳起来,便是时间的边缘平衡:立足于过去,关注现在和未来。时间边缘平衡将有助于发现时间转移的趋向,有利于识别变革战略所处的时间区域:已经过去了的,还是正在发生、发展,或是将来会发生的,这将有助于人们投入合适的精力来管理变革。例如,人们如果仍停留在过去的某项变革战略中,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变得依赖这项变革,而倾心于未来的人们也将费掉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地计划变革。时间边缘管理上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取得时间边缘的平衡,有效地防止时间边缘的两种极端情况。更专业地讲,时间边缘平衡是关于“专注于今天兼顾过去和未来”的一种概念。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体现时间边缘平衡的内容很多,突出的有两处:一是表现在他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建国以来的历史方面。二是提出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指出:“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还是过去的话,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当然,议论过去,将来也难以完全避免,但只是在讨论当前工作的时候,联系着谈谈过去有关的事情。现在要一心一意搞四化,团结一致向前看。做到这点不那么容易。”[16]由此可见邓小平担心对过去的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耽误当前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时要求要面向未来即“团结一致向前看”。再看邓小平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过去,我国曾为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几度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了实际的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其次,具有现实性,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吻合。1979年10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7]显然邓小平已经意识到过去现代化的目标是正确的,但是标准太高脱离了实际。在“三步走”的时间划分上,非常慎重,也非常切合实际,前两步都用十年的时间,后一步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这是因为,前两步是我们在起点比较低的情况下,要摆脱贫困状态,相对比较容易。而后一步则是指向未来对中国社会远景规划,是奋起追赶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邓小平明智地把文章留给后人去做,并给后人留下了充分的解决问题、探索道路的时间,显示出了邓小平高超的把握时间边缘平衡的艺术水平。
(三)在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强调要把握时间的节奏
时间节奏是指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发展的,而且不是受某个个别事件的触发而产生。对于这一点,邓小平特别关注。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18]
综上所述,纵观邓小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艺术性地突出无序边缘平衡、时间边缘平衡及时间节奏的战略,追求的结果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主席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竞争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