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研究

中国养老保险研究

杨鹏辉[1]2014年在《H人寿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都是以政府强制性社会保险和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为主,中国公众不仅不认可商业养老保险,对它还存在非常大的排斥性。长期以来,商业养老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只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并且发展非常缓慢。在西方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份额可以达到80%以上,政府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险所起的作用非常小,而且养老保险市场基本达到了自由竞争的发展格局。因此,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是1143.8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2007年时的2000~3000美元;当年保险深度是2.98%,但是同期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达到12%以上。因此,与养老体系相对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险市场亟需快速发展。从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过去叁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人口总量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在稳速增长。但是从整体人口增长率来看,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给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和养老问题埋下了重大隐患。与此同时,中国421家庭结构逐渐深化并升级,给中国家庭式养老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自然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的社会普及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投保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意识到社会保险的局限性和商业养老保险的灵活性。因此,商业养老保险势必会在中国保险市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在中国保险市场也蕴涵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本文针对H人寿这家商业寿险公司,从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宏观市场环境和微观环境分析H人寿所处的营销环境,然后对H人寿进行SWOT分析,并得出H人寿在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H人寿在商业养老保险的营销过程中可采取的几个营销策略,本文主要涉及到了关系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和整合营销等几个策略。除此之外,本文针对这些营销策略提出了适合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特殊定义,虽然这些策略在其他行业和寿险公司或许曾经有所涉及,但在本文,这些营销策略主要是针对H人寿所提出的适合H人寿营销发展的实施性手段和具体措施,因此,这不仅对H人寿,对其他寿险公司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周建再[2]2014年在《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全面推进的世纪。在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多重冲击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多样化是必然的趋势。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的社会养老金水平低仍很低,商业保险尚未真正开始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但这种现象必应改观。基于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考虑,应在政府主导推动和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下,通过政策推动和经济激励等方式提高商业保险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参与水平,以促进城乡的公平发展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效率提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政策论点。现代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市场属性保证了它可以在农村养老领域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打破政府包揽一切养老负担的制度惯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养老保险系统的运行效率。围绕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这一问题,论文沿着“为什么要参与、参与什么”、“参与的机遇是什么、困境是什么”、“政府如何推动、商业保险如何参与”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了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背景、困境和方式。具体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第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现状、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与困境;第叁,提升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水平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对策。关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论文基于社会学与经济学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分析了政府、市场、个人在农村养老系统中的关系,详细探讨了在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制度中,农民相对于城镇居民长期处于养老保障待遇的不公平地位,未得到有效的养老保障待遇。出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考虑,城镇经济应对农村养老体系进行反哺;通过精算方法,得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保制度)的参保人的未来实际待遇水平偏低的结论;基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现状,分析了城乡居保制度个人账户基金的精算不平衡性和不可持续性。通过上述分析,论文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分析了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商业养老险在农村发展的环境,得出结论:政府的推动是保证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且在存进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方面,政府公权力的作用必不可少。政府的推动包括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保险公司各种优惠制度的建立等,还包括对农民的保费补贴、保险意识培养等方面。论文基于优化理论,分析了政府保费补贴(包括对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对理性投保人终身效用提高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人们参保决策的影响;分别基于农村一部门和城乡二部门经济系统的假设,研究了政府补贴对社会稳态产出和社会公平的影响:政府补贴将减少社会储蓄,进而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但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公平。该部分内容的分析表明,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效率,政府实行激励性措施可以促进理性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第叁方面,分析了商业养老保险相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优势:在农村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农民购买力水平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人们差别化的养老需求,提高人们的养老保障水平;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可以在推动保险市场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平性。第四方面,分析了商业养老保险对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参与方式:首先,保险企业应从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提高自身发展角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重要意义,并在条件允可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参与的核心途径是提供合适的保险产品,为农民提供养老储蓄的替代工具,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其次是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办服务,提高农村养老系统的综合效率;最后是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的商业化运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关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与困境,论文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中国农村保险市场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由于经营成本高、市场不成熟、缺少政策推动等原因,保险公司不太愿意介入农村保险市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保费负担水平低等原因,在缺乏政府有力推动的前提下,农民对商业养老保险需求乏力。其次,传统的养老文化和储蓄文化是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阻碍因素。中国人的家庭养老观念和养老文化根深蒂固,人们往往依靠子女或家人养老,或者通过自助方式养老。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储蓄倾向,但对带有储蓄性质的商业养老保险缺乏信任,通常把钱存入银行或个人持有。最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对农村民生问题的重视将提供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的良好契机。为实际分析农村养老现状和农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论文对江苏苏南典型农村地区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潜力进行了多因素综合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养老现状和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现状,并对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县域视角,收集宏观数据,通过专家咨询,遵循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考虑数据的可及性,建立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苏南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其次,进行整群抽样,并根据抽样所得的样本数据,对苏南典型地区农村常住成年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进行分析,对调查对象关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态度、认同感、购买意愿和缴费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南农民总体上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同度低、缴费能力不足。关于提升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水平的对策,论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研究了部分典型国家和地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特征,对其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一方面,多支柱共存并协同发展是系统性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必由之路,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在人口结构不断趋向于倒金字塔结构时必然不可持续;第二方面,政府对提高商业制度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具有根本性作用。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下,商业养老计划才能得到良好发展;第叁方面,政府应充分意识农民养老保障的需求特点,通过良好的制度设置和政策优惠来提高其养老保障水平;第四方面,政府应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富裕农民参加商业保险计划,以作为示范,从而引导和提高农民通过商业保险提高个人养老水平的意识。二是分析了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对策。一方面,从长期看,应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城乡五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在该体系中应适当强化和提升商业养老保险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从中期看,应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并且,政府在商业养老保险的条款设置、费率厘定等各方面应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可考虑将各种涉农补贴统一到商业化运营的养老保险统一账户,以提高人们的养老保险参与意识、提高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在该过程中,保险企业应当遵从保本微利的原则参与相关保险产品的经营。第叁方面,从短期看,政府应通过政策优惠措施推动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保险企业应足够重视农村养老市场,针对农村市场的需求特点,加强产品创新,以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张强春[3]2014年在《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保险公司的鲜明特点是多元化经营,表现为产品多元化、地域多元化、纵向多元化等。多数保险公司的纵向扩张实质上是实现专业化经营的方式,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经营多个险种,所经营的险种少则叁、五个,多则十余个,有的公司业务非常集中,有的则很分散,这些现象可归结为保险公司产品(业务)多元化经营差异。分析保险产品多元化经营行为的动机、原因及其对公司绩效和业务发展的影响,对我国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探寻其中的规律性,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文共8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导言,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对象、目的、思路、方法、意义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2章,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梳理,介绍了一般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概念、分类、原因、衡量方法、与绩效的关系等,重点综述了与本文联系密切的相关多元化、行业内多元化,以及金融保险业多元化经营的有关研究。对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多市场接触、资源基础观、协同效应、范围经济、内部市场、委托代理理论、共保效应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3章,从制度变迁和企业实践的角度,对我国保险业多元化经营的历史演变进行回顾,将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划分为1980-1995年保险业务恢复与全面经营、1996-2002年严格分业经营、2003-2012产寿险相互渗透等3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制度变化对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保险公司产品多元化、区域多元化、纵向多元化经营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一直以来我国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重点是产品多元化,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产业链延伸的纵向多元化尚不具有研究意义。然后,分别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保险集团化公司的角度,以产品类别计数、赫芬达尔指数、熵等方法,对2002-2012年保险公司的产品多元化程度进行衡量和测算,进一步分析概括我国保险公司多元化行为特征。第4章,对我国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保险险种内在关联度分析方法,测算比较了险种内在关联度和实际关联度,通过二者的比较,印证了险种内在联系是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基础的观点。针对我国保险业特点,提出基于险种相关性,在外部行业机会诱导与公司内在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机制。在行业机会诱导方面,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保险需求变化,影响险种行业规模、市场容量、竞争性和盈利性,引发保险机构调整业务经营策略,带来业务类型和结构变化,并表现为多元化行为和程度变化。在企业内在驱动方面,险种相关性为保险公司内部有形资源共享、无形资源的共享移植提供了基础,由此带来保险销售、运营、财务等方而的协同效应,并可能产生范围经济,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同时险种的差异性带来风险分散效应,降低业务发展和绩效的波动性。第5章,分别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公司叁个视角,以2002-2012年我国100余家保险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地实证分析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具有追求财务协同与盈利、销售协同与扩张、运营协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动机,并且受到公司股权性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在动因与公司所经营险种的行业集中度、市场容量、盈利性、成长性等行业特征相结合,共同作用和影响着保险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并带来多元化程度的变化。具体影响因素既有险种行业集中度、规模、增速、赔付率等行业因素,又有公司盈利状况、业务发展及其波动等经营因素,还有股权性质、结构等公司特征因素。第6章,以2003-2012年我国98家、89家保险公司为样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及混合回归、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等多种估计方法,对多元化与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保险公司产品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产品多元化经营及各险种业务均衡发展有利于提升公司绩效。但产品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对绩效指标的选择具有敏感性,二者显着的正向关系是建立在以资产收益率(ROA)衡量经营绩效基础上的,当以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绩效时,二者的关系不再显着。此外,保险公司资本结构、资产规模、保险资金运用率等变量与绩效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而上市保险公司、中资保险公司等变量与绩效存在负向关系。区域多元化、集团化经营、公司费用管控等变量与绩效的关系不显着。第7章,以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两个经营最为广泛的险种为例,分别以我国100家左右保险公司2004年-2012年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健康保险方面,保险公司产品多元化、主营业务等变量与健康保险业务增长存在显着正向关系,表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健康保险发展;虽然我国健康保险的专业水平不高,但提高专业水平能够促进其发展。在意外伤害保险方面,公司多元化状况、主营业务与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增长没有显着关系,表明意外伤害保险在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中的作用有限;意外伤害保险不需要很高的专业化水平,更适合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此外,研究发现,保险公司健康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能够相互促进;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均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受到上期发展状况的影响。第8章,对主要结论进行综述,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和未来方向,提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监管的政策建议。同时,针对研究不足,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和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集团化公司的角度,对保险公司产品多元化经营程度进行了量化测算和比较分析。对保险险种内在关联度与实际关联度进行测算,提出并通过内在关联度与实际关联度匹配程度验证了险种内在联系是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基础的观点。第二,提出行业机会诱导与公司内部驱动共同作用促使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机制。提出并分析了险种行业机会诱导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因素,以及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变动与多元化程度变化的关系。从内部驱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基于险种相关性、资源共享的协同效应和基于险种差异性的风险分散效应,及其对多元化的影响。第叁,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集团化公司叁个视角,较为全面地实证分析了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与影响因素;以较长时间和包括产寿险公司在内的广泛样本,采用能够较好地克服内生性问题的2SLS,对我国保险公司多元化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为例,采用系统GMM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多元化经营对保险业务发展的影响。

郑秉文[4]2018年在《成立“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的初步设想》文中指出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发起这个学术平台的初衷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了历史性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民生工作。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在民生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站在

曹勇[5]2009年在《中国人身保险产品发展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险产品是保险的基本元素,也是保险服务的集中体现。人身保险产品发展对于人寿保险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产品的保障与投资作用角度,可分为保障性和投资性两大类。在人身保险的发展中两类产品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好两类人身保险产品的协调关系,对保险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致力于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的产品结构及其发展方向研究,重点是从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障性作用和投资性作用角度研究产品结构。主要包括:保障性人身保险产品与投资性人身保险产品的含义与相互关系;人身保险产品结构与保险企业、保险行业发展的关系;人身保险产品结构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金融市场、传统文化、消费习惯、风险意识等的发展关系;保障性人身保险产品的发展建议等。论文共分十章,由叁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导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概括说明。第一章基本理论部分,分析了人身保险本质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第二章人身保险产品的分类,在对人身保险产品一般分类方式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保障性产品、投资性产品的本文特殊分类标准,并明确提出了保障性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含义。为本文之后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由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构成。基于我国人身保险产品发展实践,分析发现目前行业存在“以投资性产品发展为主”的现象,并提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金融市场、传统文化、消费习惯、保险意识与人身保险产品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我国人身保险产品的发展方向,即保障性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主张。第叁章提出目前行业存在“以投资性产品发展为主”的现象,这一现象造成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并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章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人身保险产品发展的影响,提出寿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性产品应是我国保险市场的主导产品。第五章分析了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对人身保险产品发展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障为养老保险发展提供巨大空间,社会医疗保险“低水平”原则为商业医疗保险留出了巨大发展空间,农村缺乏社会保障为农村保障性产品发展创造优越条件。第六章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对人身保险产品发展影响,我国保险业不适合过多大量发展投资性保险产品。第七章分析了传统文化、消费习惯、风险意识对人身保险产品发展的影响,不利于投资性产品发展。第叁部分由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组成。此部分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城镇养老保险、城镇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保障性人身保险的重点和难点业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提出了农村小额保障性人身保险产品是重要发展方向,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小额保障性人身保险发展的模式和产品方案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人身保险产品发展应以保障性产品为主导,即以保障性产品为主,投资性产品为辅的产品发展结构。2.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当前现实情况是投资性产品占了主导地位,而保障性产品处于辅助地位,而且投资性产品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已经产生了一些系列问题。这种状况造成保险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保险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现象,严重损害了保险发展的可持续性。3.中国保险产品发展应扭转目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朝着保障性产品为主导,投资性产品为辅助的方向发展。

高林[6]2012年在《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的模式分析》文中指出保险业作为金融叁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国金融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我国保险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体系日趋完善,行业竞争力不断加强。2011年,我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突破5千亿元大关,巨大的保费收入给负债经营性的保险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有效的投资提高企业收益率是一个必经之路。在保险资金需求新投资渠道的同时,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映入眼帘,它是我国的朝阳产业,是一个正在需求资金的产业,是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它就是养老产业。2000年,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受到冲击,人们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养老产业的收益模式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符合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需要,两者的融合已经初见端倪。新《保险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试水养老产业。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是否应该局限在不动产,保险投资养老产业应该采用哪些模式,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一章主要介绍我国商业保险资金投资与养老产业的现状,在介绍商业保险投资时,主要介绍投资渠道的演进以及各主要渠道投资收益的现状,在认定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加大投资新渠道的必要性。在介绍养老产业现状时,从养老产业外延入手,明确指出哪些产品、服务属于养老产业范畴,以及各组成产品急需资金投入的现实状态。第二章论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可行性,文章首先论证了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可以实现两个行业的双赢,一方可以提供有效的供给,另一方则有广泛的需求和获利空间,体现了结合的双赢。在论证双赢后,文章从法律支持,行业经验,资金投入等方面,论证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第叁章是本文的核心,主要阐述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可以采用的模式。文章从保险资金养老投资不动产、服务、金融产品叁方面加以论述,在每一部分的论述中都先介绍国外典型模式,再结合我国现状分析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具体模式、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崔丹丹, 应含笑[7]2019年在《保险养老社区在中国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从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占转变迅速。在此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中国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保险社区养老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中国目前的保险业投资养老社区助力养老事业发展的社会趋势为切入点,对当前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和可实现性低、保险公司投资和管理难度大、地区间保险养老社区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分别从政府、险企和养老社区叁个层面提出政府增强扶持力度、培养相关配套专业人才、实现保险产品对接等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措施,完善中国保险养老社区体制,加快保险业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朱楠[8]2008年在《中国延长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进入老龄化高峰的背景下,我国也进入到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到本世纪呈现出,老龄人口数量之大,老龄化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等特点。在这种人口环境下,如果维持原来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不但企业和职工的缴费率提高,社会的赡养负担加重,而且政府的公共财政负担将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机理出发,寻求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之路。我国从1997年开始实施现收现付制和个人积累制相结合的混合制,即“统账结合”的模式,2005年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完善,改革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在此制度背景下,结合本世纪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结果,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财务平衡测算,并定量分析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敏感程度。为研究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支付能力、职工的赡养负担和老年人的保障水平都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在力求严格的精算和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阐述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老龄化危机带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困难的有效途径。论证延长退休年龄对社会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针对阻碍政策实施的两个主要问题——劳动力就业和职工提前退休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适时适势适度的制度设计来解决问题。

蓝霞[9]2010年在《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及制度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和各国公共养老保险金支付膨胀的背景下,世界银行所规范的“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第叁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使得公共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共同发挥养老保险所具有的叁大功能——储蓄、保险和收入再分配。可以说,“叁支柱”体系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和更有效的保障养老退休的较为合理的改革方案,成为21世纪全球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论文立足中国国情,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同时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内进行研究,并结合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养老保险理论、人口老龄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养老保险作了理论铺垫。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了“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这叁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采用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共存的形式,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直接组织和提供,属于社会养老保险的范畴,而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则实现市场化运作,属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从理论上讲,在“叁支柱”体系中,当“雪中送炭”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就需要商业养老保险来“锦上添花”。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加之现行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养老保险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套政策、方法和制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和谐与公平。在建立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面,首先,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完善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一国养老保险“叁支柱”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要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同时还应提高公众的个人养老保障责任的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同时要逐步稳妥的解决转轨成本并作实“个人账户”,明确政府在转轨成本解决过程中应承担的主体责任,正确定位政府职责。再次,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确保养老基金投资的安全性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如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及改善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并进行相应改革。最后,加强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是推进养老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具体包括:通过立法建立并完善“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的监管体系以及通过立法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投资机制。

陈谊娜[10]2012年在《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已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问题十分突出。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重要的经济制度,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历史欠账多、隐形债务大、制度不公平、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愈加凸显。因此,抓住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上升期、劳动力成本仍具有比较优势的有利时机,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本文研究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的历史、现状、环境、制度和模式,并借鉴了国外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加强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在以下叁方面有所创新:本文有别于以往针对养老保险某一方面的研究,采用全面、系统、动态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环境系统与养老保险之间相互作用的要素、路径和机理。将影响养老保险的环境系统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经济环境又由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财政环境、税收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社会环境由社会组织环境、人口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六个要素构成。养老保险与环境系统之间、环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渗透,共同形成养老保险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整体环境。本文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在认识层面,要妥善处理社会和谐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城镇养老体系与农村养老体系四对重大关系。在操作层面,基于我国国情,并充分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度设计,提出了促进就业、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创新财政和税收政策、市场化运营、健全法律、改革监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本文研究了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的风险属性,系统分析了各个风险点,在风险充分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风险控制的运营治理、监管、内部控制、资产组合控制、政府担保五大机制,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于推动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营,降低贬值风险具有实际意义。随着重度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政策和措施是否得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不仅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对于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的湛江模式进行了剖析。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缺失、打破城乡分割格局、推进利益关系调整、切实提高收益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H人寿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策略研究[D]. 杨鹏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 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 周建再. 武汉大学. 2014

[3]. 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行为研究[D]. 张强春. 山东大学. 2014

[4]. 成立“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的初步设想[J]. 郑秉文. 保险理论与实践. 2018

[5]. 中国人身保险产品发展方向研究[D]. 曹勇. 南开大学. 2009

[6]. 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的模式分析[D]. 高林. 辽宁大学. 2012

[7]. 保险养老社区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 崔丹丹, 应含笑.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

[8]. 中国延长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 朱楠. 西北大学. 2008

[9].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及制度构建研究[D]. 蓝霞. 青岛大学. 2010

[10]. 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研究[D]. 陈谊娜. 天津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养老保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